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诗歌大全

曹操诗词的特点

2022年03月20日 00:36:032编辑

建安时期,由于长期的战乱与分裂使得社会动荡不安,特殊的社会状况使这一时期在政治、思想和文学诸方面都产生急剧变化,呈现出新的风貌。特别是诗歌,打破了两汉辞赋独盛和文人诗沉积的局面,“三曹”、“七子”、蔡琰等人创作出一大批作品,他们的创作反映了动乱的时代、政治理想的高扬和人生苦短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这些在文学创作领域出现的新气象、新特点被后人概括为“建安风骨”。“三曹”、“七子”、蔡琰等人的大量创作,也从而形成了我国古典文学史上第一个文人诗的创作高潮,为五言诗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曹操作为建安时期文学领域里的一员,他跟西多同时代的作者一样,经历了汉末的大动乱,像其他文人一样,被卷入战乱的旋涡,甚至被推到社会的最底层。但不同的是,曹操诗歌解除了儒家思想的舒服,勇于进取,勇于突破创新,使得自己的诗歌在当时文学领域独树一帜。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称曹操为“改造文章的宗师”。如果魏晋是“文学的自觉时代”,那么曹操正是这一自觉时代的开拓者和先行者。邓富华在《浅谈曹操诗歌的生命意识》中说道,“汉末建安时期,是政治上十分混乱,但也是人才辈出之际。在当时涌现的众多接触人物中,作为政治家、军事家,同时又兼文学家的,首推曹操。”
从后人给以曹操诗歌甚高评价可以看出,曹操诗歌就像启明星一样,为当时的文学发展点明方向,同时又影响着后人创作。那么,曹诗语言运用方面又如何呢?本文将从语言特色方面对曹操诗歌进行讨论分析。
一.曹操诗歌在语言运用方面对《诗经》既有借鉴又有所突破
第一,在形式。《诗经》在形式上多数是四言句,可算是四言句的滥觞。在《诗经》中,不论多少章、多少句,从头到尾,全是四字一句,那是最标准的四言诗。曹操诗歌在形式上仍保留着《诗经》中二句一行、四句一节的章法。他的四言诗还借用了《诗经》中的成句,化句为用。第二,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曹操的《步出夏门行》和《观沧海》等诗歌在艺术手法上都对《诗经》有一定的借鉴。第三,曹操诗歌还借鉴了比兴的手法。比兴的运用,《诗经》中的民歌可谓之典范,曹操四言诗亦多用比兴。《步出夏门行》中比兴亦多,如《龟虽寿》,总共十四句,前六句全是比兴,且以比兴开篇。比兴既多且生动,使全诗韵味深长。《短歌行》中亦大量使用比兴手法。
曹操的四言诗除了对《诗经》的借鉴外,还有自己的新创,这也是曹操能在四言体衰亡之际,独放异彩的主要原因。其创新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以平易的当代口语组织四言诗的语汇,突破汉代四言体普遍不敢改变《诗经》体语汇的局面。“在《诗经》所处的时期,汉语词汇还以单音词为主,因而《诗经》一般句式的构成是以单音词为主,双音节词为辅。为了满足四言在诵读时形成的二、二节奏,《诗经》的许多四言句要通过在单音词前后增加虚字和衬字才能构成双音结构。二是改变了四言诗的诗行结构关系和句序。从表面上看曹诗仍是二句一行,四句一节,但诗行两句之间已不像《诗经》那样存在着语法结构上的依存关系。《诗经》的一句基本不能独立,需靠下一句才能完成一足句。如“关关维鸿,在河之洲”(《周南•关唯》),“硕鼠硕鼠,无食我黍”(《魏风•硕鼠》)。而曹诗中的句子,像“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这类诗句,主要是凭意思的连贯构成一行或一节,各句句法是独立的,这样就不必使用《诗经》式的句序。另外,其次,《诗经》多叙事,而曹操四言诗则有着强烈的抒情性。曹操,四言诗融人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抒发了一个政治家的情怀。如《观沧海》中通过对渤海雄伟景象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壮阔的胸怀;《冬十月》中通过对北地风土民情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的民生优患意识;《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现了诗人宏大的政治抱负;《龟虽寿》中“神龟”、“老骥”之喻,表现了诗人老而弥坚的进取精神和事业心。可以说曹操是继《诗经》后,更好地用四言诗来抒情言志的。
二.曹操诗歌语言中呈现出鲜明的民歌特色
曹操诗歌绝大多数是杂言体和五言体,而杂言体和五言体正是汉乐府民歌诗体的主要形式。钟嵘在《诗品》中说:“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这正好概括了曹操诗歌 “古直”的语言运用,“古直”是以汉乐府民歌为主体的汉代诗歌的风格。“直”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指直抒胸臆,直率的意思;二是指曹操诗歌语言用字简约,不事雕饰。以下试对曹操诗和汉乐府民歌作句摘比较:同写战争过后的惨象 曹操这样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蒿里行》),而汉乐府民歌则这样写道: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战城南》);写同样一件事情,曹操: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苦寒行》),汉乐府民歌:春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十五从军征》);同样写家庭的贫困,曹操:瓮中无斗储,发筐无尺增,汉乐府民歌:盎中无二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东门行》)。明代胡应麟概括汉乐府民歌的语言特色是“矢口成言,绝无文饰,故浑朴真至独擅古今”,曹操的诗歌未尝不是这样。
另外,铺叙手法是民歌惯用的表现手法之一,它主要是按照顺序描写并列的事物,以壮大声势,渲染环境气氛,从而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孔雀东南飞》写刘兰芝梳妆,以表现她的美貌:“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铛,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在曹操的作品中,这样的写法也很多。《冬十月》写天气寒冷,“孟冬十月,北风徘徊;天气肃清,繁霜霏霏。路鸡晨鸣,鸿雁南飞;鹜鸟潜藏,熊署窟栖……”《苦寒行》。除此之外,民歌创造时大力动用的比兴手法在曹操的诗歌中也随处可见。《短歌行》用早晨的露水来比喻人生的短暂;《龟虽寿》以“老骥伏沥,志在千里”来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作兴起,反复生发,加深了诗歌的主题。最说明问题的是《却东西门行》。诗曰:
鸿雁出塞北,乃在无人乡。举翅万余里,行止自成行。冬节食南稻,春日复北翔田中有转蓬,随风远飘扬。长与故根绝,万岁不相当。奈何此征夫,安得去四方?戎马不解鞍,恺甲不离傍。冉冉老将至,何时反故乡?神龙藏深渊,猛虎步高岗。孤死归首丘,故乡安可忘?
曹操诗歌具有鲜明的民歌特色,他的诗正是吸取了汉乐府民歌的营养之后,才显得更加动人。但曹操的诗歌毕竟不等同于民歌,曹操和其他建安诗人的功绩还在于,他们将诗歌的处决伸入了一个汉乐府民歌未曾达到的领域,从而使诗歌表现鲜明的文人性。
三.曹操诗歌言行中富含生命意识
首先,是曹操诗歌里的“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汉末建安时期,是中国社会最混乱、最黑暗的时期。曹操直接以汉末大乱为题材,描写了当时动荡的社会现实,以《薤露》、《蒿里行》为代表。
惟汉二十二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
——《薤露》
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帝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蒿里行》
曹操是战争的直接参与者,刘勰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这些诗歌语言,呈现了感时伤事,以天下为己任的诗人的博大胸怀。这是何等强大的生命意识。
其次,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曹操的诗歌,不仅表现在对社会现实的观照,还体现在对个体生命的关怀,对自己人生的反省和体悟。可以说,曹操不只是一个诗人,还是一个善于思考的哲人,是一个理性主义者。所以,他的诗中闪烁着哲人的智慧和参透天地的心境。在他的《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等诗中,总的体现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也就是“自强不息”的生命意识。《观沧海》这首诗是诗人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乌桓多次骚扰边境,所以曹操决定建安二十年北伐。这首诗后人评论“有吞吐宇宙气象”(沈德潜《古诗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
在这首诗中,诗人把我们带到无边无际的大海边。“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太阳、月亮可算是自然界辉煌、伟大的形象,可诗人觉得他们仍然离不开大海,大海就好像是日月星辰的母亲。“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海那吞吐宇宙、包孕群星的气势给了诗人以力量,诗人从大海中得到养料,在北征途中的犹豫与忧虑荡然无存,诗人的生命在这里得到洗礼,得到了升华。在《龟虽寿》中,诗人的感情升华到了极至,“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传达了诗人老而弥坚的斗志,以“老骥”自比表达了他的“烈士”情怀。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张扬,诗人从过去的时空中走出来,开始在现在、未来的时空中求索人生的真谛。诗人在雄壮奇伟的大自然面前感到了自己的价值和使命,引发了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所以诗中充满一种意兴豪迈的内力和充盈的“气象”。这种 “气象”正是诗人进入天地境界所表现的“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的人生竟蕴。
再者,遨游八极,与天相守。“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从自然中来,又要回到自然,这就是整个生命历程。曹操中年期间,三国鼎立局面已经形成,诗人也感到统一大业的艰难,而生命的短暂不得不让诗人产生游仙幻想。使得曹操诗歌以宇宙人生的关照为出发点,把对社会的忧思和对人生的感慨凝成诗篇,所以他的诗中始终充满一中“生”气,也就是对生命的体悟。魏晋是人的自觉时代的开始,曹操作为一位有代表性的建安诗人,自觉地关照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难能可贵的。
四.感时伤世情感基调
“魏武雄才崛起,无论用兵,即其诗豪迈纵横,笼罩一世。(明朝胡应麟《诗薮》)但透过豪迈奔放的诗风,我们又不难发现,曹操诗歌中弥漫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忧世之乱,忧才之失,忧己之志,并且这种意识贯穿了诗人创作的全过程,构成了曹操诗歌的感时伤事的情感基调。他的诗气势磅礴,格调悲壮,为人们展示了一幅幅悲凉壮美的人生画图。“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这是《诗品》钟嵘对曹操的评价。
《短歌行》是曹操的得力之作,在这首诗里,诗人感时叹世,慷慨悲歌,全诗跌宕起伏,笔墨酣畅,以劲健质朴的笔调抒发了雄壮的气魄,描绘出宏阔的意境,呈现出豪迈纵横、苍凉悲壮的独特风格,把心胸披露得淋漓尽致。诗人悲叹功业未就,山河破碎,立志要像周公那样收揽人才,建功立业,争取“天下归心”。全诗壮里有悲,悲中含壮,悲和壮两种相异的情感在同一短诗内巧妙地结合。诗的开头部分慨叹人生短促,时光易逝,表示对功业未就的忧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流露出淡淡的伤感和微微的悲凉情调。
《步出夏门行》也体现了曹操诗歌悲壮美的特点。这组诗各节间情感起伏跌宕,悲凉与壮美互见。第一章写作者在凯旋途中,踌躇满志,登临竭石,一览浩瀚海洋的宏伟景象,诗人情满海天,浮想联翩,抒发了豪迈的情感。诗歌气魄宏大,意境广阔,大有一泻千里之势:“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第二、三章回想军旅途中见闻,叙述“鹜鸟潜藏”、“熊黑窟栖”的社会现实,这也是作者人生旅途的写照。这里流露出诗人对社会动荡不安和壮志未酬的悲戚之情。第四章《龟虽寿》是全诗情感的主旋律,“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灰土”,自然规律虽不可抗拒,但勇往直前的人总是“老骥伏杨,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的叙事诗与抒情诗一样体现着壮美风格,如《慈露行》、((篙里行》等,表露出对战火纷乱,生灵涂炭的现实悲伤,同时也表达了诗人重振天下的远大抱负,既苍凉沉郁,又沉雄悲壮。总之,曹操的诗悲和壮两种相异的情感总是存在于一诗之中,震撼着读者的心灵,使读者体味到深深的悲壮之美。
五.曹操诗歌语言在用韵方面也有鲜明的特点
他诗歌中用韵极其宽广,远远超越了,诗经》的局限。通过对曹操诗歌用韵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曹诗韵部间界限不分明,有跨步压韵的痕迹;在声调上,基本上是四声分压,但也不十分严格,也有上平入三声混压,相同韵尾的入声韵也有通压现象;曹诗的独用和同用,既不与上古音系相同,也部与中古音系的代表《广韵》相同,总的来看是从其合不从其分,即上古分立,中古同用者,曹诗往往从中古;中古分立,上古合用者,曹诗又往往从上古。如支脂之三部上古时分立。因而,用韵宽是曹操诗歌的显著语言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