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古诗词

你听过最霸气的“吹牛诗”是什么?

2022年02月09日 09:42:072编辑

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毛泽东在重庆和蒋介石谈判期间,应柳亚子要求亲笔书写了《沁园春•雪》这首词赠他。作者回到延安后,重庆《新华日报》发表了原词和柳亚子的和词。作品见报后在全国尤其是重庆引起轰动,毛泽东很快在全国声名鹊起。蒋介石了解情况后很恼火,吩咐下面在全国范围内搜寻写词高手,征集作品,意图压过毛泽东,当然没能如愿。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无法考证,但从一个侧面说明毛泽东《沁园春·雪》的非凡。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古往今来同类作品中还没有谁能与《沁园春·雪》相媲美。作品的英雄史观、思想内涵和声韵的磅礴气势很特别,没有很高的思想境界和相应的文学修养,很难写出如此的作品。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作品创作于1936年2月,那时中国工农红军主力万里长征到达陕北不久。长征途中,国民党军队围追堵截,红军既要和敌人斗智斗勇,还要征服严酷的自然环境。主力红军到达陕北,形势比以前有了好转,作为统帅的毛泽东,想到红军转危为安,看到北方那壮阔的冰雪天地,激发起诗兴,欣然命笔写下这首词。本词看似是咏雪,作者却借景抒情,表达了对大好河山的赞美和对“英雄人物”的别样情怀。

词的上阕写雪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词人以超现实的手法,极目千万里,把整个北国尽收眼底。举目望去,长城两边是茫茫雪原,往日奔腾不息的黄河,在眼前顿时悄无声息,不再波涛汹涌。蜿蜒的山脉就像舞动的龙蛇,银光闪耀;起伏跌宕的高原,就像奔驰的白象群。它们想要和天公比试,分出高下。词人仿佛是在外太空把莽莽北国一览无遗,其实他是在内心描绘着壮美山河,渲染眼前的场景。进行了实景描写,词人笔锋一转,向人们展示了一副新的图画:“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等到天晴(改天换日),一轮红日冉冉升起,银白的大地就像穿上红色服装,显得格外娇美。这是词人的期待,眼下是“黑云压城城欲摧”,当拨去了乌云祖国的山河将更加美丽。

下阕重在抒怀,可以说下阕的壮怀激烈才是词人真正想要表达的。“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既是对上阕概括性感慨,又是对下面“数风流人物”的导语。祖国的河山是如此的壮美,使得古往今来的英雄竞相为她倾倒,奉献聪明才智。此时的词人成为历史的评判者,在肯定的前提下以厚今薄古的视角论英雄。秦始皇、汉武帝雄才大略,统一六国、开疆拓土,遗憾的是他们欠缺文学方面的才情;唐太宗、宋太祖治国有方,当政时国富民强,可是他们少了点诗词歌赋方面的浪漫;至于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懂得弯弓射大雕的技艺。词人在这里并不是蔑视英雄,而是放大他们某些不足,为结尾句做铺垫。这些评价更是词人自信的表现,对著名的封建帝王评头论足,自身没有超凡才能还有底气评论吗!结尾三句掷地有声、气势磅礴。前面的那些帝王随着他们的王朝“俱往矣”,比较、评论风流人物还是要看当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赏析毛泽东这首词,自然会联想起他的《沁园春•长沙》,两首词有异曲同工之妙。时间的跨度、视角的选择、环境的变化以及角色的转换,使得两首词的思想内涵有较大差异,但思想脉络清晰可辨。《沁园春•长沙》反映的是作者在湖南第一师范时的学生生活,而《沁园春·雪》表现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和红军统帅的胸怀;那是在湘江的橘子洲头,这是在大西北的苍茫雪原;那时看到的是湘江周边的景色,这里放眼的祖国的万里河山;那时鄙视的是“粪土当年万户侯”,如今感叹的是“俱往矣”;那时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一种意气,现在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则是豪迈气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