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百草枯有感》
――晚秋之四
秋天的力气
几乎都使在这里了
大地上的事物打出四张牌
花谢苗枯叶落颗粒归倉
―
花谢了色在
苗枯了根在
颗粒归倉了梦在
落叶飘零了弟妹在
―
它们从哪来
它们为了谁
它们去哪里
谁能没有感动的泪水
―
这是江河的源头吗
这是诗的源头吗
为何现代人写的旧体诗词难以达到古人的高度?
您好,我是诗人藏修嘉文,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首先,对于古诗词,因为平仄韵律的关系,很多人没有去深入研究,当代人也是可以写出古人的高度的,例如我写的一首七言绝句可以让大家欣赏一下:
《喜成双》
春暖花开杏补妆,青荷红藕戏鸳鸯。
年年岁岁今相似,暮暮朝朝细水长。
(注:此诗已在中国作家网发表)
我们沿袭着古人的千古名篇,要比当时的文化传播更数字化、信息化,在前人基础上融汇贯通,我们是有相当大的优势。现代人也好,当代人也罢,喜怒哀乐都是一样的,人性也是大体相同,然而对于眼界而言,当代人更甚,只是真正做学问的人不多。诗是文学的巅峰,不可忘缺。而每一首千古诗篇一定是灵魂所写。越是名篇,越是易懂易读,易传感灵性,大概是返璞归真的缘故吧!
我们这个时代的人被物质充斥得太深,文化底蕴太浅,这是文人的悲哀,也是文学的不幸!就此呼吁,请各位才子佳人为中国文学的兴盛添砖加瓦,为五千年中华文化持有一份传承心、创造心。我欢迎所有喜爱文学(诗词歌赋,散文短篇、小说杂谈等)的朋友们加入到文学革命的浪潮里来,我们一起沿袭文学的精华,一起探讨文字的奥秘!我在这里等你!不见不散!
感谢今日头条为我们提供优质的平台,能在这里与五湖四海的同道中人遇见!这将是一次不寻常的遇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