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体”就是口语诗歌.
网友以嘲笑的心态仿写了大量的口语诗歌,更有好事者取赵丽华名字谐音成立“梨花教”,称作者为“诗坛芙蓉”。而“梨花体”诗歌语言,一时在网上肆意蔓延。
语文鉴赏诗歌中结构上的作用,结构我不理解,求学霸讲解!
何谓诗歌的脉搏?脉搏就是刘勰说得沿波讨源中的波,也就是古典诗歌的文本结构,我们赏析和品味作品时,并不是在内省自己的心理活动,而是集中精力于文学作品本身,关注的是文本的语言、结构;形象、思想、感情等要素。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形式、结构的赏析才有可能窥其堂奥。
古人作诗,讲究章法、结构,注重诗歌的起承转合。凡作诗词,要当如常山之蛇,救首救尾,不可偏也。(《苕溪渔隐丛话》)善救首尾这是从宏观的谋篇而言;所谓 一步一态,一态一变即于豪爽中著一二精致语,绵婉中著一二激励语(沈谦《填词杂说》)是就诗歌内在的情节和脉络而言;收句非绕回即宕开,其妙在言虽止而意无穷(刘熙载《词概》)是就诗歌的收束而言。因此,如果我们在引导学生鉴赏诗歌时,从诗歌的起承转合的结构入手,就能获得解读诗歌意旨的一把钥匙。
那么,我们怎样紧紧扣住诗歌的脉搏呢?
(一)、抓住起句。诗文的开头,历来就有凤头之说。大凡经典之作,无不在如何经营凤头上煞费苦心,以求收先声夺人或意在笔先之效。
起的方式很多,或以景起,或以事起,或直抒胸意,或比兴寄托,但基本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开门见山、当头棒喝;一种是迂回入题、托物起兴。无论哪种起法,都禁忌平淡乏味.。
开门见山的起式示例:
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的首联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独字当头,偏字相衬,如平地高岗,句式突兀,既震慑读者又点题明旨,点出作者处处惊新处处怀乡的宦游之慨;李白《行路难三首》(其二)中的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如朔风逼面、铁骑突出,将作者悲愤焦灼之情、磊落不平之气迸射而出:这都是开门见山的起例。
含蓄蕴藉、怨而不怒的诗教,使得古典诗歌迂回入题的起式更为普遍。
示例: 玉阶怨 谢眺
夕殿下珠帘, 流荧飞复息。 长夜缝罗衣, 思君此何极。
作者先景语后情语,以景象渲染而后委婉抒情的写法,切合迂回起式。
总结:诗歌中的起句,其作用有两点:1、统帅全诗,奠定基调,点明题旨;2、作者着意点染某种情绪,渲染某种气氛。
(二)、重视承句。 承句的形式多种多样。有总接,有分承;有明顺,有暗接。但都依本文本中的固有的景路、理路、情路。恰如欧阳修在《笔说·峡州诗说》所说:若无下句,则上句何堪;既见下句,则上句颇工。
示例1、唐代常建《题破山寺后蝉院》的颔联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竹径和幽处禅房和花木紧承首联中的清晨古寺和高林,既显章法的浑圆,又使得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造句挺拔且寓意深长,被欧阳修称为造意者为难工之语。
示例2、杜甫的《登高》则情景分写,使得诗歌的脉络清晰而又层次分明: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无边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不尽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这样,作者的万里悲秋常作客潦倒新停浊酒杯的忧国伤时的感慨更显沉郁。颔联在全诗中的作a686964616fe4b893e5b19e用可见一斑。
总结:诗歌中的承句的作用:
⑴、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缝合传递的作用,⑵、为下文铺垫和蓄势,以使体物写志更有根基。
(三)、直击转句。
请看下面的例子: 《约客》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本诗的前两句的功用在于勾勒环境,包括时令季节和地域特色,黄梅和青草池塘相互迎合,铺就了一幅在特有的环境下人物特有的一种舒朗的、散淡的、又略带喜悦的情绪的画面。但有约不来过夜半一句,不仅结构上是荡开一笔,而且,也是情绪上变化的关纽所在。同时,使得闲敲棋子落灯花的貌似闲适实则是焦灼的情绪表现的含蓄而有韵味。
由此可见,转是指结构上的跌宕和作者思路上的转换(由事及理、由景及情、由物及人)。 转在诗词的结构中多指律诗的颈联、绝句中的第三句词和曲中的过片而言。它能引导读者从中体认思路,品味出作者的情感诗歌主旨。故历代诗人在诗歌的转上,无不绞尽脑汁,以求收振人魂魄之功。陡然一惊便是兴观群怨陡然一惊,正是词中妙境。(刘体仁《七颂堂词绎》)就是对 转的作用的诠释。
示例(一)、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诗人从贬所渡江而归,离家愈近,思乡之情愈是强烈,但作者却宕开一笔,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形象的说明了作者一方面渴望得知家人的音书的急切心理,另一方面作者又怕家人受自己牵连的消息得到证实,所以才情更怯和不敢问来人。这里,近乡情更怯的转上接音书断,下关不敢句,把诗人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抒发的淋漓尽致。
示例(二)、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秋丛绕舍边绕篱边渲染了作者喜爱菊花的氛围,作为铺垫。第三句却是结构上的过度和情感上的急转。从而使此花开尽更无花的千古名句更如平地高冈,既句式挺拔,更有令人陡然一震的功效。此诗中的转句作用可见一般。94年高考题的C项三四两句由描写转入议论,突出渲染了菊花的高洁品质。也正是转句作用的最好诠释。
总之,转句是诗歌中重要的结。1、它是文本的思路和作者的情路转换的明显的语言标志,也是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2、高考命题者对其青睐有加。
(四 )、定格合句
所谓合就是指诗词的收束句。是作者情感和诗歌主旨的神光所聚所在,我们在解读古典诗歌时,对此应该倾情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