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寄情与境,情景交融,借古讽今,托物言志表现手法:渲染,烘托,白描,虚实结合,明褒实贬修辞手法:对偶,比喻,拟人,借代,夸张,排比,对比,反复,设问思想感情:1.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无道反映离乱的痛苦同情人民的疾苦2.建功报国建功报国的渴望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年华易逝,壮志难酬的悲叹3.思乡怀人羁旅思愁思念亲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4.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盛今衰的感慨青春易逝的伤感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赞同35|评论(16)
诗歌鉴赏
任何文学鉴赏都是在自己广闻博览的基础上,抽象出自己对文学的认识以后才有的,所谓的训练也是从熟悉各种经典的诗词,并对背景有详细的了解后,多看一些别人的赏析文章就可以慢慢入门了。等你领悟到一定的程度,你就能够鉴赏所谓的诗词了。
任何文学鉴赏都是在自己广闻博览的基础上
不过标准答案一般是
”xx“表达了”xx“的情感,体现了诗人”xx“.
"xx"."XX"字表现出了一副”xx'的景象。体现了诗人“xx”的情感。
诗歌鉴赏《山店》
诗题名曰《山店》,实际上那行人尚未见到“山店”的屋宇茅舍,更没有下榻在“山店”,“山店”与行人之间还有一段距离。尽管这样,它在行人的心中已经点燃了希望之光,激起了难以抑制的向往之情。
那么诗人是如何表现这种感情的呢?
若你走在平原上,视野开阔,目力所及,远近距离心中亦大致有数。
如若你还有翻山越岭的经历,就知道那情景、那感受完全不一样。走近山脚,迎面是山,再往前走,前后左右皆是山,看上去似乎很近,可是走起来,山回路转,崎岖曲折,绕了半天,还在那座山里,再回头一看,似乎也并没走多远,这样反复几次,人也累了,心也急了,于是乎心中不由地冒一个问题—— 何处是尽头,何时到尽头?诗的第一句:“登登山路何时尽”?便非常简洁地写出了这种心境。
登登,行路声;这种声音给人一种艰难疲惫、单调沉闷的感觉,而这正是旅人此时的感觉和心情。
诗的第二句承第一句而来,决决,溪水流淌的声音。
又《说文》:“决,水流行也”。所以“决决”二字摹声又兼写形,表现了诗人选词造句的精巧。
由于山峦叠障,泉水多,溪流长,所以“决决溪泉到处闻”。
我们知道山间溪流水位落差大,流速急,才有“决决”之声。如果溪水流出了山,泄入平地,也就变得缓慢而无声息,因而那“决决”之声,仿佛也在告诉行人山路未尽、未尽。。。
路未尽,仍须行。
诗的二、三两句之间有一处省略,那就是行人在曲折难尽的山路上走了一程又一程。
正在夜色苍茫,匆匆低头赶路之际,忽然听到几声犬吠,不觉停下了脚步,仔细倾听,可又别无动静,只听得山风阵阵,木叶萧萧。行人不觉顿悟,原来就是这“风动叶声”使得山犬惊吠,可见山林是多么的寂静,不过既有犬吠,也该有人或人家,于是他又迈开脚步,走着,走着,果然发现了“几家松火隔秋云”
的景象。
松火,即燃松油柴以代烛的松明火。走了一整天,旅人早已疲倦不堪,亟盼住店,此刻,那闪耀的松火虽然还隔着秋山雾霭,要走近也并非容易,但毕竟是看见了希望之所,盼到了歇宿的“山店”。只有历尽山路的艰辛,才知道此刻的快乐!旅人的欣喜之情不言而喻。
这首诗没有用什么比兴手法,它主要描写山间行人的所见所闻,同时采取或虚或实的手法,将人物的行动贯串其间,通过人物行动和颇具特色的景物的结合,巧妙地刻画出人物心理和情绪的变化,给人一种身历其境、情随境迁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