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字的古诗?
1.《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3.《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七个字七列的古诗?
《后苦寒行》唐·杜甫南纪巫卢瘴不绝,太右已来无尺雪。蛮夷长老怨苦寒,昆仑天关冻应折。玄猿口噤不能啸,白鹄翅垂眼流血。安得春泥补地裂?
带七字和卿字的古诗?
关于带七字和卿字的古诗有:
1.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出自唐代白居易的《放言五首·其三》
2.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出自唐代林杰的《乞巧》
3.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出自唐代李白的《山中与幽人对酌》
4.内库烧为锦绣灰,天街踏尽公卿骨!
出自唐代韦庄的《秦妇吟》
五个字的古诗带元字?
1、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出自唐代欧阳修《生查子》
2、所得惟元君,乃知定交难。
出自唐代白居易《赠元稹》
3、仙游渡颍水,访隐同元君。
出自唐代诗人李白《题元丹丘颍阳山居》
4、秋阳亢流火,时雨洗中元。
出自宋代王什朋《中元日得雨》
5、粲粲元道州,前圣畏后生。
出自唐代诗人杜甫《同元使君舂陵行》
三个字带字的古诗?
1.
赠汪伦 【作者】李白 【朝代】唐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
送友人 【作者】李白 【朝代】唐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3.
上李邕 【作者】李白 【朝代】唐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七个字的古诗儿童?
1、武陵溪上栽桃花,儿童笑语成生涯。——出自赵汝淳《桃源行》
2、父老共倾同社酒,儿童齐唱牧牛歌。——出自项安世《次曾宣干焕送别韵》
3、雨后箨龙添几许,儿童欢喜报来看。——出自钱时《岁寒杂咏》
4、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出自南宋·陆游《秋日郊居》
5、儿童笑君非良图,丈夫出处宁知渠。——出自周必大《奉新宰杨廷秀携诗访别次韵送之》
6、儿童骑竹迎并牧,父老封棠记召公。——出自周必大《送邓漕移帅扬州二首》
6个字的古诗七句?
6个字古诗七句,例如: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王维《春眠》
雨洗山光绿净,波涵天影清空。——朱继芳《溪村·其二》
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顾况《过山农家》
空山有雪相待,野路无人自还。——李煜《开元乐》
日月升沉不住,白云来去常闲。——憨山大师《山居诗之一》
春水引将客梦,悠悠绕遍关山。——李中《客中春思》
青草湖边草色,飞猿岭上猿声。——王建《江南三台四首·其三》
七个字的古诗的读法?
七言诗按意义可划分为“四三”如:两岸猿声/啼不住。
若按节奏可划分为“二二二一”, 如:春风/不度/玉门/关;
或“二二一二”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
这两种其实可以概括为“二二三”。
有的是四三式的。三四式的很少见。七言除了上节通论所讲的那种四三式以外,也可以在整个五言诗句的前面加两个音成为独立的节奏,从而形成二五的句式。七言是四拍("二,二,二,一"式)"无边/落木/庸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
但划分节奏,不可以单看句式,要联系意义的表达,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两句诵读的节奏就应该是"二一二,二一二";"念去去千里烟波"(柳永《雨霖铃》)的节奏则是"一二二二"。
总结来讲,其实读诗可以按照名词动词结构来划分。
五个字古诗带星的?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
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42个字的古诗带题目?
1.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夜宿山寺》
2.侬作北辰星,千年无转移。——南朝民歌《子夜歌》
3.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文天祥《过零丁洋》
4.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
5.纤云弄巧,飞星传恨。——秦观《鹊桥仙》
6.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杜牧《秋夕》
7.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8.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
9.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
10.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11.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白居易《长恨歌》
12.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李商隐《嫦娥》
13.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碣石篇》
14.三十年来,十年一过,空有星星发。夜深悉听,胡笳吹彻寒月。——文天祥《酹江月/念奴娇》
15.晚上危亭兴未穷,仰看星斗已悬空。可怜熠炔飞撩乱,也欲争光迥野中。——吴芾《又登碧云亭感怀三十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