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北宋理学奠基人之一的邵雍,隐而不仕,他高深的智慧,被当时世人认为已达到不惑的程度,宰相司马光、富弼皆为其好友。
然而,邵雍的名字为人所记,并不是他高深的学问,而是上面这首《山村咏怀》。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历史上,关于唐代文人张继的记载寥寥,甚至连他的生卒年份都不知道,只有唐玄宗(天宝十二年)中进士的记载,和《张祠部诗集》一部诗集流传后世。
唐代诗人群星璀璨,张继身在其中,恐怕算不上名家。
但是一首《枫桥夜泊》却让我们记住了张继,而这首《枫桥夜泊》更成为了千古绝唱。
在有记载的资料中,史上留下诗词数量最多的人是爱新觉罗·弘历,也就是咱们熟悉的乾隆皇帝。
他一生写了39340首诗,要是按照年龄算,平均每天就写诗3首多。
乾隆帝能留下这么多诗词,主要是因为他皇帝的身份,他希望自己能够在文治武功两方面都流传史册。
只可惜,写得再多亦枉然,到今天,他的诗词没有一首能够为人所知。
反观那些凭借一两首佳作而名传千古的诗人,可谓“一诗定诗名”,傲立诗坛千百年,名垂青史。
今天,我们常常使用这句诗来描述“浩然正气、清廉高洁”的高贵品质,而此句诗出自元末文人、画家、雕刻家王冕的《墨梅》。
王冕,一生酷爱梅花,在他隐居的住所处,种了上千株梅花,并自称“梅花屋主”。
这首诗,就是他在自己所画的《墨梅图》上所题的《墨梅》,而“墨梅”就是他笔下摇曳生姿、清雅绝尘的水墨梅花。
王冕将自己喻为梅树,将自己一生不屈附于权贵,洁身自好,保留那份清高的傲骨于天地之间的人格操守,用诗画相融的方式呈现于世人面前。
王冕生在元末乱世,大半生都是归隐田园,沉浸在自己喜爱的绘画艺术生活中。
“王冕画荷”的故事,被很多人作为刻苦学习的教育典故。
但是,凭借“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墨梅》,在元代诗词上,留下了值得记忆的篇章。
“山雨欲来风满楼”,可以称得上是千古名句,是经常被用在形容重大事件爆发之前,形容紧张气氛的经典诗句,出自晚唐诗人许浑的《咸阳城东楼》。
许浑,生活在安史之乱以后的唐宣宗时期,是武则天时期,宰相许圉师(yǔ)的六世孙。
(许圉师的孙女,是李白的第一任妻子,跟李白有两个孩子,也就是说,许圉师的孙女婿是李白。)
许浑自小体弱多病,身体最孱弱之时,竟然无法下榻,不能从床上起来,以至于“清羸之疾,至是以伏枕免”。
许浑的身体虽然不好,但是精神世界却是非常丰富,在中晚唐的文坛之上,算得上是一位大家。
他的五言律诗、七言律诗都很擅长,涉及的题材多为游记、登高、怀古、赠别。
许浑的诗作,喜欢以“水”入诗,被后世称为“千首湿”。
而许浑的这首《咸阳城东楼》中的“山雨欲来风满楼”,也为他在后世诗坛中赢得了一席之地。
每个身处红尘,被凡事所扰的人,心中或多或少都期许有那样一个“偷得浮生半日闲”的清宁时刻。
安史之乱以后、中晚唐的诗人李涉,生平事迹不详,仅留存六首诗词。
他一生仕途多舛,被贬南方,心情抑郁忧闷,在一日登山偶遇高僧指点,对人生有了新的感悟,写下了这首《题鹤林寺僧舍》,使我们在诗文中记住了他的存在。
每个人都有困顿之刻,无论是因忙碌而焦头烂额,还是因心灵的迷茫而举足无措,总是希望能够将自己剥离出来,“偷得浮生半日闲”吧。
中晚唐诗人崔护的这首《题都城南庄》,可以说是道出了千万人“人面桃花,物是人非”的生活体验,而崔护也因为这首诗而名传千古。
崔护本身的生平记载并不详尽,而他通过这首诗,为我们留下了一首经典之作的同时,还为我们留下了一个动人的爱情故事“绛娘与崔护的桃花缘”。
晚唐文人曹松,生卒不详,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正是唐代末年,战乱迭起,诸侯藩镇割据,黄巢起义,五代十国酝酿成立的历史期间。
唐昭宗光化四年,已经70岁的曹松才中了进士,做了两年官便撒手人寰。
曹松在这首《己亥岁感事》中,用冷峻深邃的目光洞穿千百年来封建战争的实质,写得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上学时语文的必讲文章朱自清的《春》,想必大家还是有印象的。
其中在写春风之时,朱自清先生就引用了这句“吹面不寒杨柳风”。
这句诗出自南宋诗僧志南的《绝句》:
在志南的诗中,将轻柔的春风、迷蒙的春雨拟人化,呈现出最“娇羞、温柔”的春风春雨。
红杏灼灼,绿柳翩翩,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儿寒意,呈现出独特的惬意舒心的春日景象。
诗僧志南因为“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而名垂千古。
一首元末明初的诗歌,却被收录在《唐诗三百首》中,这本身就是一件异乎寻常之事。
元末明初文人唐珙,史料对他的记载甚少,其留下的作品也只有9首。
而这首《题龙阳县青草湖》,构思新颖,诗词意象梦幻缥缈,有极强的想象力,仅凭这首诗,唐珙就值得被后世铭记。
唐珙在诗中,将“萧瑟秋景”、“湘江之水”拟人化,表达自己的愁思之情,又将醉后迷蒙的状态表现得惟妙惟肖,为读者呈现出一幅超乎想象的童话胜景。
元人唐珙也因此传名后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兰、竹、菊,为“四君子”,分别体现了古人推崇傲、幽、坚、淡四种高贵品质。
咏梅的佳作不胜枚举,但最早的咏梅的诗,应该算是南北朝时期北魏陆凯的这首《赠范晔》了。
陆凯出身名门,为人刚正不阿,身居要职数十年。
他自己是北朝北魏的官员,但是与南朝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后汉书》的作者范晔关系很好,常有书信往来,相互诉说对时局的看法与愤慨。
有一次,陆凯把一枝梅花装裱在信封之中,范晔打开信,看到梅花和陆凯写的信,同时还有这首《赠范晔》的诗。
寥寥二十个字,寓意却极为深远,范晔大为感动。
这首《赠范晔》也让陆凯为诗坛留下了不朽之作。
南宋孝宗朝的文人林升,凭借一首《题临安邸》传名于后世。
在这首诗中,林升将“杭州”与“汴州”作对比,将“游人们”无视国家前途与命运,沉醉在醉生梦死、不顾国计民生的卑劣行为,不露声色地对南宋朝廷及“游人们”进行讽刺,将自己内心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蕴含其中,堪称讽喻诗中的杰作。
初唐时期的文人刘希夷,擅长谈琵琶,诗文多谢闺中词,同初唐时期的文风一样,他的诗风亦多柔婉华丽之情。
在他余世的37篇诗文中,《代白头翁》的构思独特,从女子写到老翁,咏叹青春易逝、富贵无常,其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堪称经典,在当时就颇受推崇。
史书对于刘希夷的记载不多,大抵上,我们知道他相貌英俊,少年得志,不到30岁便身故了。
在《唐才子传奇》中,将刘希夷的死归结在他的舅舅宋之问身上,说是宋之问正是为了这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绝妙诗句,而用沙袋闷死了刘希夷。
想来,是因为宋之问的名声太差,所以在故事中如此编排他。
要说宋之问,其实他也有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流传至今,不过,还是因为他人品太差,在这里就不特作说明了。
晚清时期诗人高鼎的《村居》,是我们在小学中大多背过的一首诗,诗中充满了春天的生机与希望,呈现出一派农村闲居的美好景象。
读着这样美好的诗文,我们很难想象,高鼎是生活在鸦片战争时期的诗人,高鼎生平事迹不详,我们知道他,也正是因为他的这首《村居》。
从隋朝开始的进士科,除了经学和时务策以外,还要“加考诗赋”。
所以,古人写诗,几乎是每个读书人的必修课。
一个文人,通常情况下会创作很多诗作,但是会因为古时的记载不便,或遗失而未留存下来。
大部分能够留存下来的诗作,是因为收录在《全唐诗》等,后世编辑的诗集中,才得以流传至今。
上面叙述了十篇诗作,皆为“一诗传千古”,其实还有很多诗作皆是“一诗定诗名”,在此罗列,不再详述:
**唐代诗人张若虚创作的七言长篇歌行——《春江花月夜》: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唐代诗人常建的题壁诗作——《题破山寺后禅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唐代诗人崔颢登高怀古之作——《登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唐代诗人王湾的千古名篇——《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宋代诗人林升讽刺时局的佳作——《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唐代诗人崔郊的佳作——《赠去婢》: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这些诗人,可以说都是因为一首诗而名传千古!
----------END-----------
我是简秋,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