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当代诗

中国诗歌为什么这么冷门,连记者都冷淡,中国诗歌难,写诗的人酸,没人能推荐

2021年08月18日 10:33:1519编辑

 
具体到诗歌,至少有以下变化:在诗坛格局和诗人的价值取向上,从一元变成了多元;在思想方法和艺术形态上,从黑白变成了杂色;从诗人的人文定位和诗歌的精神取向上,从高端变为了平面。这些都不能简单地认为是好是坏。社会的变迁和多种文化的冲击,使人们的审美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反映到诗歌上,现在已经很难把一个诗人的作品划入哪种单一的流派了。崇高和英雄在文艺作品中也遭到了解构和戏说,有人说是回归了真实,但同时,也是人的精神追求垮了架。

当年的写作环境和现在已经不一样了,现在是炒作的多,安心写诗的少,可以说是追求GDP效应在诗歌和文学作品身上的反映吧。

当年的作品为什么现在还是经典,一个重要的原因是,30年前的诗人,文学功底深厚。而现在,大家都在追求一个“快”字,而忽略了应该相提并论的“好”字。

诗歌的不景气,原因很多,诗人的创作状态是其中之一。诗人应该是仰望星空的人,诗歌是民族的想象力;诗歌是一个民族的语言锤炼方式,没有诗歌,民族的语言创造力都将会退化。

写诗的人和读诗的人都心不在焉。不在场,不担当,不言说……这是对诗歌现状的一种流行评价

所谓诗歌还在不在的问题,其实是个伪命题,诗歌一直都在。以文学的形式来纪念社会事件、人类变迁,最快捷的方式是诗歌。比如,在汶川特大地震中,成千上万的诗歌从人们心中喷发而出。在人类表达情感的方式中,诗歌是最直接、最富于感染力的,所以诗歌不可能退出人们的生活,它和人类与生俱来,共同进退。

中国的现代诗歌还不到百年,和其他艺术实践、文学形式一样,还处于培育、发展中。这些年我们吃了一次“压缩饼干”,诗歌“速成班”式地发展,出现了消化不良的问题。比如,模仿西方诗歌的“翻译诗”太多,窃窃私语,只看见自己的痛苦,缺乏大众的真关怀。

当下环境中,找一篇好诗文并不容易,因为泡沫太多了。但30年来,我们还是积累了大量的“储备”,诗歌和其他文学的繁荣是可以期待的。

中国诗歌还在路上,没有停下来,也不会停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