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诗小松主题的理解是什么
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早纯模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陆缓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这些小松,和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不是遭到同样悲惨的命运吗?所以主题是关于人才被埋没的愤恨和他们自身的不服输,不低头的精裤宏神的赞美.
二、诗《小松》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松》是唐代诗人杜荀鹤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诗中字里行间充满理趣,耐人寻味。诗中对小松的描写,精炼传神,表达了诗人虽然才华横溢,但由于出身贫穷而不受赏识的愤懑以及不满之情。【原文】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译文】从小埋没草丛之中,小小松针不为人所知。如今松枝超过了野草,刚刚被人惊讶发觉。
时人目光短浅,不识苍天大树。等到枝干凌云,才说确实真高。
三、《小松》这首诗,诗人寄托志向的事物是什么?
小松
作者: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轮迟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首小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深册做草里的“小松”,不也正是诗人的自我写腊姿李照吗?
诗人寄托志向的事物是什么?就是松树
四、唐荀鹤的小松
1.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
2.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
3.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啊!这些小松,和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不是遭到同样悲惨的命运吗?
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辞九江李郎中入关》),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深草里的“小松”,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五、书院二小松第一句主要写二小松的什么形象
书院二小松抒发了作者清雅、超脱凡俗。 闲静淡泊 的情感。
数粒.二尺.诗中“二尺”一词写出了“二小松”的“小”.
简析:“二尺鳞”一方面如实形容松树的外表,其中的“二尺”又照应前面的“数粒”,切定题目,不浮不泛,点明并非巨松而是“小松”.
第一句是运用绝句中“明起”的手法,从题目的本意说起,不旁逸斜出而直入诗题。句中的“一双”,点明题目中的“二小松”。这一句,有如我国国画中的写意画,着重在表现两株小松的神韵。诗人用“幽色”的虚摹以引起人们的想象,以“出凡尘”极言它们的风神超迈,不同凡俗。如果说这一句是意笔,或者说虚写,那么,第二句就是工笔,是实写。“数粒秋烟”,以“秋烟”比况小松初生的稚嫩而翠绿的针叶,这种比喻是十分新颖而传神的,前人似乎没有这样用过;而以“粒”这样的量词来状写秋烟,新奇别致,也是李群玉的创笔,和李贺的“远望齐州九点烟”的“点”字、有同一机杼之妙。张揖《广雅》:“松多节皮,极粗厚,远望如龙鳞。”诗中的“二尺鳞”,一方面如实形容松树的外表,其中的“二尺”又照应前面的“数粒”,切定题目,不浮不泛,点明并非巨松而是“小松”。首二句,诗人扣紧题目中的“二小松”着笔,写来情味丰盈,以下就要将“二小松”置于“书院”的典型环境中来点染了。
在诗人们的笔下,松树有远离尘俗的天籁,如储光羲《石子松》诗的“冬春无异色,朝暮有清风”,如顾况《千松岭》诗的“终日吟天风,有时天籁止。问渠何旨意,恐落凡人耳”。“从此静窗闻细韵”,李群玉诗的第三句可能从前人诗句中得到过启发,但又别开生面。庭院里的两株小松,自然不会松涛澎湃,天籁高吟,而只能细韵轻送了。“细韵”一词,在小松的外表、神韵之外,又写出它特有的声音,仍然紧扣题旨,而且和“静窗”动静对照,交相映发。“琴声长伴读书人”,结句的“琴声”紧承第三句的“细韵”,并且将它具象化。“长伴读书人”,既充分地抒发了诗人对小松爱怜、赞美的情感,同时也不着痕迹地补足了题目中的“书院”二字。这样,四句诗脉络一贯,句连意圆,构成了一个新颖而和谐的艺术整体。
松树是诗歌中经常歌咏的题材,容易写得落套,而此诗却能翻出新意,别具情味,这就有赖于诗人独到的感受和写新绘异的艺术功力了。[1]
希望能帮到你!您的采纳是我回答的动力!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