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当代诗

试论梅尧臣和苏舜钦诗歌风格的异同?

2024年05月24日 07:00:031

试论梅尧臣和苏舜钦诗歌风格的异同?

1、相同点:二者都是北宋初期诗坛的重要人物,合称“苏梅”,二人文学主张、诗歌内容、艺术手法及地位都很相似,就文学主张而言,与欧阳修一样,激烈批判晚唐诗风,提倡文学为现实服务,就诗歌内容而言,都写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反映重大现实社会题材及民风民俗等方面的作品,就艺术表现手法而言,都追求混警新奇的意境,立意上求新,修辞求新,有议论文、散文化倾向。

2、不同点:

1)艺术风格上,梅诗构思精致,追求深韵阅读、韵致,苏诗举力豪迈以粗旷横放见长,在反映现实,揭示统治者罪恶方面,梅诗含蓄委婉,苏直接痛快,猛烈直露;

2)在意境创造上,梅诗清新,富于情趣,苏诗感情奔放,直率自然。特点:梅诗构思精巧而取材平平,用意深远而出之淡然,感情深厚而语句平淡,寓奇峭于朴素,外枯中膏,淡而有味。

苏诗充满激情,感激顿挫而发其郁积,语言明快豪迈。

梅尧臣生日?

梅尧臣出生于1002年5月31日,所以生日是5月31日

梅尧臣夫人?

他有两位夫人:

谢氏 ,封南阳县君。

刁氏 ,封县君。

梅尧臣(1002年5月31日-1060年5月27日),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官员、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为诗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作力求平淡、含蓄,被南宋刘克庄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集》及《毛诗小传》等。

梅尧臣是哪个朝代的?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汉族,宣州宣城(今属安徽)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初试不第,以荫补河南主簿。50岁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试,赐同进士出身,为太常博士。以欧阳修荐,为国子监直讲,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故世称“梅直讲”、“梅都官”。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所注为孙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丛刊》影明刊本等。词存二首。

梅尧臣经典诗词?

1、月缺不改光,剑折不改刚,月缺魄易满,剑折铸复良。——梅尧臣  

2、勇者处处是家乡——梅尧臣  

3、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梅尧臣  

4、作诗无古今,惟造平淡难——梅尧臣  

5、老树著花无丑枝——梅尧臣  

6、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梅尧臣《陶者》  

7、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梅尧臣  

8、男儿志在守,可杀不可苟。——梅尧臣  

9、不如归去语,亦自古来传。——梅尧臣《杜鹃》  

10、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梅尧臣《鲁山山行》  

11、吴客独来后,楚桡归夕曛。山形无地接,寺界与波分。巢鹘宁窥物,驯鸥自作群。老僧忘岁月,石上看江云。——梅尧臣《金山寺》  

12、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梅尧臣《苏幕遮·草》

梅尧臣什么派别?

梅尧臣算得上是苏东坡和欧阳修共同的老师,在花间词派还是主流的时候,他们开创了以词论友谊的先河。

梅尧臣的古诗苔?

这首诗的作者不是梅尧臣,而是清代的袁枚。

原文: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译文:

没有阳光照射到的植物生长不易的地方,苔藓却能长出绿意,展现出美丽的青春。

苔花如同米粒般大小,也要像国色天香的牡丹那样靠着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开放。

梅尧臣的文学主张?

梅尧臣在文学上主张写实,反对西昆体,所以,被誉为宋诗的“开山祖师”“宋诗第一人”。

梅尧臣(1002年5月31日—1060年5月27日),字圣俞,世称宛陵先生,汉族,宣州宣城(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人。北宋官员、现实主义诗人,给事中梅询从子。

梅尧臣少即能诗,与苏舜钦齐名,时号“苏梅”,又与欧阳修并称“欧梅”。曾参与编撰《新唐书》,并为《孙子兵法》作注。另有《宛陵集》及《毛诗小传》等。

耕牛古诗梅尧臣?

和孙端叟寺丞农具十五首 耕牛

朝代:宋代|作者:梅尧臣

破领耕不休,何暇顾羸犊夜归喘明月,朝出穿深谷。力虽穷田畴,肠未饱刍粟。稼收风雪时,又向寒坡牧

春社梅尧臣?

梅尧臣没有关于春社的诗句,其他诗句有:

1.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出自宋代陆游的《游山西村》

2.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出自唐代王驾的《社日》

3.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

出自宋代史达祖的《双双燕·咏燕》

4.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

出自元代赵善庆的《山坡羊·燕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