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中陈与义赏析?
这首诗写雨时妙在“若即若离”,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描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
愚溪陈与义诗歌鉴赏?
字眼是“愚”。作者借愚溪自喻,表现了自己清高的品格和不合时俗的性格,抒发了自己无辜被贬、才华被埋没的抑郁悲愤之情。
漫郎陈与义诗歌鉴赏?
正面揭露现实的黑暗。如诗巾用“天地元须使鬼钱”表明现实社会巾唯利是图、见钱眼开的丑恶现实。
阅读陈与义《襄邑道中》一诗阅读陈与义襄邑?
小题1: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
(1分) 小题1:描绘了(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美丽盛景;表现了船行的轻快;传达出诗人愉快的心情。
(3分,意对即可) 小题1:运用了静中见动(或以静写动或动静结合亦可)的写法,写出了因船云俱动,使人误以为云不动的情趣;同时还蕴含有智慧和哲理(与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有异曲同工之妙)。
(2分,意对即可) 略
萤火陈与义阅读理解答案?
萤火
陈与义
翩翩飞蛾掩月烛,见烹膏油罪莫赎。
嘉尔萤火不自欺,草间相照光煜煜。
却马已录仙人方①,映书曾登君子堂。
不畏月明见陋质,但畏风雨难为光。
【注释】①相传仙人方术,取萤火,裹以羊皮,置土中,马见而鸣,却不敢行。汉代武威太守刘子南佩戴萤火丸,敌箭不近身,安然脱险。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飞蛾在月光烛火边翩然起舞,终葬身于灯油之中。作者深感愧疚,自觉罪无可赎。写飞蛾是为下文写萤火张本。
B.颔联作者态度鲜明,赞扬萤火不会自欺欺人,会在夜晚的草从间发出煜煜之光,不像飞蛾那样与月烛争辉,自取灭亡。
C.颈联以“萤火却马”、“囊萤映书”的典故来揭示萤火能入仙人之方、登君子之堂的特殊地位,对其赞赏也更进一层。
D.整首诗综合运用对比、用典、托物言志等多种表现手法来抒发作者对萤火的敬佩、喜爱之情,寄托了一定的象征意味。
16.这首诗尾联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答
15.A“罪莫赎”不是作者,是飞蛾
16.不害怕被明月比下去,显出粗陋的本质;只害怕被风雨遮蔽,看不到自己的光芒。(2分)对选贤任能的期盼、对才华的自信、对发挥才学报效国家的渴望。(任一点2分)对朝廷或奸佞埋没人才的担忧(不甘)。(2分)
定风波重阳陈与义阅读答案?
答案】22. B 23. 第一问:作者直言“不用怨斜晖”,衰亡老去是自然规律,不必为此而感伤,表达了面对生死旷达超脱、积极乐观的思想感情。
第二问:作者借用齐景公的典故,但反其意而用之,使生死观的表达更显得超凡脱俗,人生的境界更加高远。
陈与义观雨中的危字的妙处?
“山客龙钟不解耕,开轩危坐看阴晴”,点明了诗人此时的身份、心境以及神态行为。“山客”是诗人自谓,“客”点明处境,“龙钟”写诗人精神状态;“不解耕”表明诗人不会(懂)农桑。这里,与其说作者在介绍自己,不如说他在述说那个不幸的时代。
寓居异乡,是因为国破家亡;精神疲惫,是因为颠沛流离;不事农桑,是由于在这战乱扰攘的年代无法进行和平生产。
首联的出句,写出了诗人对这个特定时代的鲜明态度,是因,是“客”;对句才是果,是“主”,“危坐”表现了诗人郑重的神态及沉重的心情。
“阴晴”是运用双关,既是天气的变化,也是当时抗金时局的动态。
这又与前面的“不解耕”自然衔接,“观雨”与“时局”二者圆和无迹。
雨中陈与义尾联表达作者什么心情?
把自己的遭遇和国家的命运融合在一起,题材广泛,感时伤事,写了不少寄托遥深的诗篇,趋向沉郁悲壮,雄阔慷慨
陈与义的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表现个人生活情趣的流连光景之作,词句明净,诗风明快,很少用典,清新可喜。
陈师道与陈与义的诗歌创作各有什么特色?
陈师道的诗歌艺术风格是朴拙瘦硬。
陈与义诗歌重意境,重白描。
北征陈与义阅读理解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北征①
陈与义
世故信有力,挽我复北驰。独冲七月暑,行此无尽陂。
百卉共山泽,各自有四时。华实相后先,盛过当同衰。
亦复观我生,白发忽及期。夕云已不征,客子今何之?
愿传飞仙术,一洗局促悲。被襟阆风观,濯发扶桑池②。
注:①靖康元年,陈与义避金兵南迁,复遭父丧北归。②阆风观、扶桑池:道家传说中仙人所居之地。
【小题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四句叙写个人行程,“有力”“挽”“驰”等词表现了诗人身不由己、行色匆忙。
B.五至八句以议论为主,以百卉有四时、华实有盛衰,安慰自己对生死不必介怀。
C.“亦复观我生,白发忽及期”由物及己,表现诗人年华已逝、人生短促的感慨。
D.最后四句写诗人希望学得飞仙之术,在仙境中“被襟”“濯发”,获得肉身的长生。
【小题2】“夕云已不征,客子今何之”二句,在情感表达和结构安排方面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