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恋押韵的诗歌?
花前月下起相思,两下无猜情相痴。
韶华易逝岁倥偬,长夜难眠君可知?
关于暗恋的诗歌?
越人歌,作者不详: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直接抒情的诗歌?
1、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2、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3、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4、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白居易《阴雨》
5、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杜甫写暗恋的诗歌?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白话译文
剑门外忽传收复蓟北的消息,初闻此事分外欢喜泪洒衣衫。
回头看妻儿的愁云顿时消散,随便地收拾起诗书欣喜若狂。
日头照耀放声高歌痛饮美酒,明媚春光陪伴着我返回故乡。
快快动身起程巴峡穿过巫峡,我穿过了襄阳后又直奔洛阳。
关于抒情的诗歌歌词?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中山
1.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2.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4.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入。(杜甫《春望》)
5.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借物抒情的诗歌?
答:借物抒情的诗歌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该诗中“遍插茱萸少一人”这句就是借“茱萸”表达对家乡,对亲人浓浓的思念之情。
中英诗歌抒情传统比较?
就抒情诗来说,其源流在西方可算悠久,抒情诗的内涵和外延,性质和体式,争议颇多。
可是不论如何,中国诗歌非史诗体裁基本没有争议;就戏剧体来说,散曲 杂剧的出现晚于希腊戏剧近两千年,我们又不习惯把杂剧以诗体看,散曲主题上也多于诗词相类,因此以抒情诗概称中国诗歌,按西方文学传统,也不算冤枉。
关于暗恋的诗歌初三?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郑愁予《赋别》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
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乐婉《卜算子》
九幽阴灵,诸天神魔。以我血躯,奉为牺牲。三生七世,,永坠阎罗。只为情故,虽死不悔。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曹雪芹《终身误》
思君如明烛,煎心且衔泪。——陈叔达《自君之出矣》
直缘感君恩爱一回顾,使我双泪长珊珊。——卢仝《楼上女儿曲》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李商隐《无题》
.从别後,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晏几道《鹧鸪天三首其一》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诗歌间接抒情有什么好处?
间接抒情的特点是抒情含蓄婉转,富有韵味,感染力强。间接抒情一般可以通过叙述抒情,作者在叙述时加上自己主观感情色彩,根据感情的流动来叙述,使读者在叙述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也可以通过议论抒情,作者在议论中,表达强烈的爱憎、褒贬之情,这种记叙中的议论一般是利用判断来进行;还可以通过描写来抒情,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渗透自己的情感。采用间接抒情的方法,要做到语言美丽而又富有感情色彩。
例如《小斋即事》
作者:刘一止
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
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间接抒情分析:
作者写琴棋二物是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抒情言志是诗歌特征?
①正是情感的激流,推动诗人进入创作过程。诗人没有激情,便写不出感人的诗篇。古人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诗歌的这一创作规律,说明了诗歌的特点,首先在于集中、强烈地抒发感情。历来的诗人、文艺理论家,一致肯定诗歌的这个主要品格。别林斯基说:“情感是诗的天性中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郭沫若说:“诗是强烈的情感之录音”,“诗的本职专在抒情。抒情的文字便不采诗形,也不失为其诗”。我国唐代诗人白居易将诗的特征概括为八个字:“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他把情归为诗之根。
②诗不但要抒情,而且贵吐真情。明人薛碹在《读书录》中说:“诗文出于真情则工,昔人所谓出于肺腑者也。”诗来不得虚情假意。矫揉造作,无病呻吟,是诗之大忌。明人李贽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生发出如下的慨叹:“古之贤圣,不愤则不作矣。不愤而作,譬如不寒而颤,不病而呻吟也,虽作何观乎?”
③说诗的本职专在抒情,并不意味着情感是诗的惟一的内容,诗还应当有思想。中国古典诗歌理论很早就提出了“诗言志”。汉《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志”是指情意与怀抱。按我们现在的理解,言志,是既要抒情,又要表达思想。
④别林斯基说:“要想诗句成为诗的,不但只有圆熟和铿锵的音调不够,只有感情也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思想,正是思想构成了一切诗的真实的内容。”当然,诗的思想不能是抽象的概念。如果诗以抽象的概念为内容,那么,诗人只需凭思辨的头脑,从理念出发,就可以作诗了。诗的思想,是诗人对生活与斗争的观察、体验,从中孕育、发掘出来的独创的见解和认识,是同诗人的热情融合在一起的,可以激起人们情感共鸣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