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田间》?
《田间》
清.汪楫
小妇扶犁大妇耕,陇头一树有啼莺。
儿童不解春何在,只向游人多处行。
译文:
农妇躬耕田野,田头绿树莺啼,一派春意盎然;
小孩子不明白春天在哪里,只知道在游人多的地方找春天。
通过儿童眼光,巧妙地表达“春天在田间劳作的农民那里”;冰心的《只拣儿童多处行》中,将“儿童不解春何在,只拣游人多处行”中的词序变化一下,改为“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它的意义重心也就变了,儿童多处春光美!儿童和春天一样生机勃勃,儿童就是最美的春光。
扩展资料:
《田间》赏析:
这首诗的“诗眼”就是一个“春”字。开春了,“小妇扶犁大妇耕”,这是人类社会的春天;“陇头一树有啼莺”这是大自然的春天。第一句是“起”,也就是开个头,第二句是“承”,也就是接着说。
两句诗似乎已经把田间的春天说完,而且也很平常和平淡,要有趣味,富有韵味,还必须另辟蹊径,于是诗人故意转移话题,从反面说“儿童不解春何在,只向游人多处行。”,虽然不解春天在哪里,不知道“一年之计在于春”,只向“游人”多的地方跑,以为这就是春天的所在。歪打正着, 这“游人”多的田间,确是春天的所在、希望的所在。
这又是“合”,与开头“小妇扶犁大妇耕”相照应,也与诗歌的题目相照应。从而使诗意得到圆润地表达。注意:这里的“游人”其实是劳作的农民,儿童不知道大人的辛苦,把劳作当作“游玩”这是儿童眼光。
《田间》一诗所写为田间春景。前两句写农妇乘风躬耕田野,田头绿树莺啼,一派春意盎然;后两句写儿童不懂得春天景色的美好,只知跟随游人,追逐热门顽皮的情景,这就是诗意。
雨后田间杂记古诗?
雨後田间杂纪五首
杨万里 〔宋代〕
田水高低各斗鸣,溪流奔放更欢声。
小儿倒捻青梅朵,独立茅檐看客行。
雨後田间杂纪·稻田滴水价千金
朝代:宋代作者:杨万里
稻田滴水价千金,溪涧求分不肯分。
一雨万畦都水足,却将倾泻作溪浑。
雨後田间杂纪·行到深村麦更深
朝代:宋代作者:杨万里
行到深村麦更深,放低小轿过桑阴。
再三传语春寒道,好为农家惜绿针。
田间耕种的经典古诗?
《悯农》李申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哈哈够经典不?老少皆会。
《观田家》
唐:韦应物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禀无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白居易的《观刈麦》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桨。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关于田间风景的古诗?
田园风光的古诗
1、《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2、《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3、《约客》 宋·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4、《社日》 唐·王驾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
5、《村夜》 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6、《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7、《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8、《绝句》 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9、《绝句》 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0、《山居秋瞑》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1、《绝句》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12、《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3、《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4、《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5、《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16、《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古诗赏析该怎么赏析?
我个人觉得,赏析一首诗歌,如果只从文字面去看而脱离创作背景,那是没意义的,甚至是离赏析越走越远。其次,咏物,咏史,皆是有所寄托。再者,作者又通过各种意象传达其情感。
我个人看一首作品,就先看作者是谁,他生活的年代是什么时代。以唐朝诗人为例,初唐、盛唐、晚唐完全就不一样。
初唐,作品更充满激情,建功立业的那么一个状态,边塞诗就很明显。
盛唐作品,那就可以去看李白,写大好山河,其实反过来说明,他所说的那个时代安稳、平安。
安史之乱之后的,杜甫,就是一个明显的典型代表,他的忧国忧民,其实就反映出当时民不聊生、国破家亡。
野色古诗赏析?
《野色》
宋/范仲淹
非烟亦非雾,幂幂映楼台。
白鸟忽点破,残阳还照开。
肯随芳草歇,疑逐远帆来。
谁会山公意? 登高醉始回。
《野色》赏析
司马光之父司马池有《行色》诗:“冷于陂水淡于秋,远陌初穷见渡头。赖是丹青不能画,画成应遣一生愁。”首句由于能状难写之景,深得时人赞赏。范仲淹此诗首句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行色》从行人角度写野色,因此突出一个“愁”字;范仲淹诗从赏春角度写野色,重在“妙”字。所谓“野色”就是原野景色,本当只是一种泛指,但范仲淹驰骋健笔,就是要将它描绘出来。“非烟亦非雾”,这是描绘它的形质;“幂幂映楼台”,这是写它的姿态。“白鸟忽点破”,反衬野色之浓;“残阳还照开”暗显野色在流动。“肯随芳草歇”,写野色淡去;“疑逐远帆来”,写野色卷土重来。写到这里,诗人的确将野色奉献在读者面前,他真的为我们“画”出了野色!原来诗人笔下的野色就是春天原野上最动人的春潮:它时而流动不居,时而微步凌波,时而缠绵悱恻,时而随风而去。似烟雾,似雨露,似朝霞,似暮霭……实际上它就是春天原野上的春气!按照一般人的理解,野色应当就是原野的颜色,以绿为主,杂色散落其间。但是这样写春色就落入窠臼了。诗人抓住春气,就是捕捉到了野色的精灵。
尾联从写景中跳开,不写野色,实际上在更高层次写野色。“山公”是晋人山简,常醉酒而归。这里范仲淹借写山简来写自己,正如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范仲淹是醉于酒还是醉于春色,抑或别有所指?读者可以揣摩。
这首诗也很讲究炼字。“白鸟忽点破”中“破”字精彩,白鸟的如飞箭,穿透夜色,构成动态之美;“残阳还照开”又给夜色增添了斑斓的色彩。其中“开”字点化出境界,又和“破”字呼应,突出夜色变幻之美。其它如“歇”字、“逐”字也都见作者锤炼功夫。
夏夜古诗赏析?
描写夏夜的古诗: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赏析:
这首诗作者运用丰富新颖的想像和拟人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了自然景物的特征和变化,你看:一股泉水缓缓地、小心翼翼悄无声息地流出泉眼,在斜阳的照射下,清晰可见。阳光透过池畔的绿树,将树阴投入水面,阴阳交错明暗斑驳。好像是泉水很爱惜风和日丽的美好景色。泉水的细流汇成了小池,昨日还平静的水面上,今天就长出了尖尖的、还包卷着的嫩荷叶,并吸引着可爱的蜻蜓飞来嬉戏。《小池》是一首描写初夏池塘美丽景色的、清新的小品,朴实的语言展示了初夏的明媚风光,一切是那样的细,那样的柔,那样的富有情意,行行是诗,句句如画,自然朴实,真切感人。
仲夏古诗赏析?
仲夏诗赏析
一君木子
仲夏
(唐)樊珣
江南仲夏天,時雨下如川。
盧橘垂金彈,甘蕉吐白蓮。
韵译
在夏季第二个月仲夏的江南,
时常骤雨如瀑布挂在了天川。
卢桔象金弹在桔树枝头高挂,
甘蕉叶花长的象娇美的白莲。
注释
仲夏:指夏季的第二月,天气十分炎热。
卢橘:卢橘又名枇杷,是蔷薇科枇杷属植物。
甘蕉:香蕉的一种,株大一围余,叶长七、八尺。
思乡古诗赏析?
静夜思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初冬古诗赏析?
《初冬》是唐代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原文如下:
垂老戎衣窄,归休寒色深。
渔舟上急水,猎火著高林。
日有习池醉,愁来《梁父吟》。
干戈未偃息,出处遂何心。
创作背景:【鹤注】此广德二年冬在幕府时作。
赏析:此暂归草堂而作也。首联双提。三四承次句,言归溪冬景。五六承首句,言在幕情事。末句出处二字,总绾。【黄注】白首老人,戎衣趋府,写出堪发人笑,亦见自惭之意。渔猎亦常事,拈急字、高字,便有意致。干戈未息,是年十月,武攻吐蕃盐川城。遂何心,出处两未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