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的艺术手法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一)表达方式:
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直抒胸臆)
描写(动静、乐哀、远近、上下、白描、细描)
(二)表现手法:
渲染、烘托、映衬/反衬、化用、虚实、正侧、欲抑、点面、象征、联想、想像、起兴、用典
(三)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拟人、对偶、夸张、排比、反问、设问、衬托、反复、反语、互文、叠词、婉辞
当然,以上三种都可以笼统地称之为表现手法、表达技巧、艺术手法或艺术特色,考生首先不要被这些概念所迷惑,然后才能根据诗意去作恰当而具体的分析。下面举例赏析。
淮中晚泊犊头 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苏舜钦,字子美,河南开封人。犊头,地名。写舟行淮河所见。前两句,在天低四野阴云下垂的灰暗背景下,突出了僻静处盛开的一树鲜花,画面清新可爱,明暗对比强烈(远景、静景)。后两句写晚景,孤舟古庙冷寂凄迷,风雨满川,动荡不宁,画面动静对比鲜明(近景、动景)。云重压下的幽花,虽然醒目,却不免孤寂,似表现诗人的处境;风雨吹打,潮水起伏,似透露出诗人不平静的心情。本首诗最大的特点就是寓情于景,而景物的描写又用运了动静结合和远近结合的手法。
而崔道融的《溪居即事》(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与苏舜钦的《淮中晚泊犊头》不同之处在于是用白描的手法写出虚掩的柴门,疏落的篱笆,流动的溪水,飘荡的小船,奔走的儿童等景物,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山馆 余靖
野馆萧条晚,凭轩对竹扉。
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
远岫穿云翠,畬田得雨肥。
渊明谁送酒?残菊绕墙飞。
余靖,有陶潜王维田园诗的遗韵,在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中带孤独惆怅之情。一开头,诗人就把人带进了一幅凄清孤寂的图画里,不仅点明了时间地点,还点明了诗人所处的环境。“萧条”,不仅渲染了田园的冷落,更表现了诗人此时的情怀。诗人凭轩远眺,摄入眼底的是“树藏秋色老,禽带夕阳归”的景象,所以颔联使用反衬手法,以哀景衬哀情;而颈联则是以乐景衬哀情。尾联抒写诗人孤独之情。陶潜隐居田园,贫无酒钱,尚有亲朋好友送酒上门,如今,诗人在寂寞凄清的山馆,又有谁来嘘寒问暖呢?只有残菊陪伴着自己。
城东早春 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杨才黄半未匀。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
首句写为诗家所喜爱的清新景色,正在这早春之中;次句写早春时柳叶新萌,其色嫩黄,清新悦人,“才”“半”暗示“早”;三四句用暮春的浓丽景色反衬早春的清新可爱,“俱是”写游人如织,环境喧闹,人人尽知,已无新鲜之感。本诗用运以虚写实、反衬的手法写出早春的清新可爱。
而李煜的《望江南》(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也用运虚实相生的手法,则是以繁华的梦境来反衬现实处境的悲哀。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马陵道,秋山又几重。
首联开门见山介绍相逢的背景,十字包含四层意思--双方别离有十年之旧,这十年经历了一场动乱,二人分手于幼年重逢于成年,“一”反映是意外相逢。颔联正面描写重逢场面,一边称呼表弟的名字,一边端详,努力搜索记忆中有关表弟的印象。颈联十年阔别一朝相逢该有多少话要说,“沧海”透露出诗人对社会动乱的无限感慨,“暮天钟”表明二人谈话投机,不知道天色的变化,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写钟声,避实就虚,侧面表现出二人欢聚时的热烈气氛和激动的心情。末句,以景结情,把新的别离,形象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惆怅之情,溢于言表。
庆全庵桃花 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
花飞莫谴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作者避元入山,只身转徙,当然不会像世外桃源那样“屋舍俨然,鸡犬相闻”,只在精神上有相通之处,“桃红又见一年春”,就是这种孤寂中的“怡然自乐”了。三四句陡然一转翻出新意。当年那个捕鱼为业的武陵人不是因见落英缤纷才缘溪发现了避世五百年的绝境吗?现在桃花又开了,可不能让飞落的花瓣再随流水漂出。为什么呢?因怕又有一位渔郎循此发现自己的隐居处--这个当代的世外桃源啊!《桃花源记》中的那个武陵人入桃源曾受到热情款待,桃源人请求他“不足为外人道也”的渔郎无信,归途处处做标志,回去告诉了太守,还引人再来寻找。诗人翻出的新意,在当时确有所指。《宋史》载:至元二十三年(1286)程文海荐宋臣二十二人,以枋得为首,辞不起;二十四年忽必烈降旨召之,终不行。最后,福建行省参政魏天佑为了邀功,竟将他强押入都,终至绝食而死。这些昭昭史事,正是“渔郎问津”的具体内容,诗人又焉得不怕呢!用典就是本诗最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