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诗歌大全

李白白马篇曹植白马篇人物形象对比?

2024年02月24日 20:24:031

李白白马篇曹植白马篇人物形象对比?

游侠诗歌——白马侠客

曹植与李白都创作了一定描写游侠的诗歌,他们都写有一篇《白马篇》,是各自描写游侠的代表作,从中可以看出两位诗人的游侠诗歌的共同之处。

首先,曹植与李白笔下的游侠形象有着相似之处。曹植的《白马篇》描写了一位勇猛善战、视死如归的"幽并游侠儿",李白的《白马篇》描写了豪气干云的"五陵豪",两个侠客形象都具有武艺精湛、杀敌报国的特点。曹植在《白马篇》中如是描写"幽并游侠儿"的高强武艺:"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此八句以一种蒙太奇的手法将"幽并游侠儿"的几个动作镜头快速剪接,呈现了游侠在马上射击的速度感,体现了他敏捷的身手和勇猛的姿态。李白《白马篇》中形容"五陵豪"有云:"弓摧南山虎,手接太行猱。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两首诗都通过描写游侠的动作、武器来突出其高强武艺。此外,两位游侠不仅武艺高强,而且有着杀敌报国之壮行。曹植《白马篇》中,"幽并游侠儿"在"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的情况下毅然走上沙场,"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挥洒一腔报国豪情。李白《白马篇》中的"五陵豪"亦有"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 叱咤经百战,匈奴尽奔逃。"的报国壮举。由此可见二人诗歌中游侠形象的共同之处。

其次,二位诗人关于游侠的诗歌不仅是描写、歌颂游侠的英勇形象,而更借游侠抒发了自己的胸怀抱负。朱乾《乐府正义》说:曹植《白马篇》"寓意于幽并游侠,实自况也。篇中所云'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亦子建素志,非凡述也。"曹植对"幽并游侠儿"的歌颂,蕴含着自我写照,凝聚着当时社会的历史使命,也寄托着自己建功立业的渴望与憧憬。李白"白马篇"中描写"五陵豪"发奋从军、身经百战,最后依然保持着傲骨,也是对自己胸怀大志而不受重用的愤懑的抒发。两个游侠形象都有着诗人自身思想的折光,两篇诗歌都寄托着深刻寓意。

白马篇曹植教案?

诗歌以曲折动人的情节,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生动感人的青年爱国英雄形象。开头两句以奇景飞动之笔,描绘出驰马奔赴西北战场的英雄身影,显示出军情紧急,扣动读者心弦;接着以“借问”领起,以铺陈的笔墨补叙英雄的来历,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英雄形象;“边城”六句,遥接篇首,具体说明"西北驰"的原因和英勇赴敌的气概。末八句展示英雄捐躯为国、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境界。

《白马篇》  

三国·曹植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古诗?

《白马篇》曹植 〔两汉〕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白马篇字数?

洛神赋字数多。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的白马篇为什么叫白马篇?

曹植的白马篇是以白马为题的,所以叫白马篇。

李白的白马篇与曹植的白马篇塑造人物形象的不同?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曹植、李白诗中的“侠客”意象进行分析比较。“侠客”一词一直存在于中国古代文学中,并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被赋予新意。曹植、李白分别是三国和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他们才华横溢,却壮志难酬,便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理想和抱负。《白马篇》是两位诗人描写侠客的代表作,虽同名,但两人的社会环境和身份地位不同,表达的思想也各有千秋,通过分析两人《白马篇》中侠客形象的异同点,探索其存在的原因及对后世的影响。

二白马篇节选 曹植?

曹植《白马篇》原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

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驾驭着白马向西北驰去,马上佩带着金色的马具。有人问他是谁家的孩子,边塞的好男儿游侠骑士。年纪轻轻就离别了家乡,到边塞显身手建立功勋。?木箭和强弓从不离身,下苦功练就了一身武艺。拉开弓如满月左右射击,

白马篇曹植分层概括?

这首诗描写和歌颂了边疆地区一位武艺高强又富有爱国精神的青年英雄。(一说是指他的胞弟曹彰,另一说是指汉时骠骑将军霍去病。)借以抒发作者的报国之志。本诗中的英雄形象,既是诗人的自我写照,又凝聚和闪耀着时代的光辉,为曹植前期的重要代表作品。 青春气息浓厚.

  诗歌以曲折动人的情节,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生动感人的青年爱国英雄形象。开头两句以奇警飞动之笔,描绘出驰马奔赴西北战场的英雄身影,显示出军情紧急,扣动读者心弦;接着以"借问"领起,以铺陈的笔墨补叙英雄的来历,说明他是一个什么样的英雄形象;"边城"六句,遥接篇首,具体说明"西北驰"的原因和英勇赴敌的气概。末八句展示英雄捐躯为国、视死如归的崇高精神境界。

曹植,白马篇,写作背景?

大背景就是建安时代,正当汉末天下大乱之际。

小背景,是这首诗写于曹植的早期阶段,也就是曹丕被封为太子进而继承王位之前。

这一时期,曹植在政治上抱负远大,还没有经历打击和迫害,所以这个阶段的作品,以慷慨激昂、“任气”、“使才”为主。从汉献帝建安到魏文帝黄初年间?196-226 ,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由于曹氏父子的提倡,汉乐府诗"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得到了继承和发扬。

一批身经乱离,目击苦难而又肯正视现实的诗人,不但把社会真象摄入笔底,而且注入自己的真切感情。

这一时期,最有价值的文学作品,除了那些反映战乱和人民苦难的篇什外,就是抒发渴望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的篇章。

这方面的代表作当属曹操的《龟虽寿》和曹植的《白马篇》。如果说《龟虽寿》是一位"幽燕老将"的"壮士之歌"的话,那么《白马篇》则是一位英雄少年的"理想之歌"。诗中塑造了一位武艺精绝、忠心报国的白马英雄的形象。 曹植?192-232 ,字子建,曹操的第三子。生于乱世,自幼即随父四方征战,"南极赤岸,东临沧海,西望玉门,北出玄塞"。自东汉末年分裂割据以来,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而献身一直是时代的最强音。

时代的这种召唤,加上为国家统一而南征北战的曹操那"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壮志的熏陶,培养了曹植"戮力上国,流惠下民"的理想,铸成了他心中的既有爱国之德又有爱国之才的英雄形象。

金代作家元好问说过,真实的诗篇应该是诗人的"心画心声"。可以说,《白马篇》就是曹植的"心画心声",寄托了诗人为国家建功立业的渴望和憧憬。

李白的白马篇与曹植的白马篇异同?

李白的白马篇里所塑造的只是一个不羁,狂放的侠客;而曹植的白马篇里是个身手矫捷,豪气冲天的战士。相同点是都豪放,无畏,都身手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