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山上的云 在古代古诗词指什么
1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序》:“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原指古代神话传说巫山神女兴云降雨的事。后称男女欢合
形容恋人私会,可用此语
以“巫山云雨”形容男女之间的事,据《高唐赋》、《神女赋》等古文记载,有段很有趣的故事呢。
楚襄王和宋玉一起游览云梦之台的时候,宋玉说:“以前先王(指楚怀王)曾经游览此地,玩累了便睡着了。先王梦见一位美丽动人的女子,她说是巫山之女,愿意献出自己的枕头席子给楚王享用。楚王知道弦外有音此袜非常高兴,立即宠幸那位巫山美女两相欢好。巫山女告诉怀王,再想找自己的话,记住就在巫山,早晨是森樱激‘朝云’,晚上是‘行雨’。” 现常用“巫山云雨”形容男欢女爱,是自此留下来的
2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经历过大海的波澜壮阔,就不会再被别处的水所吸引。陶醉过巫山的云雨的梦幻,别处的风景就不称之为云雨了。虽常在花丛里穿行,我却没有心思欣赏花朵,一半是因为自己已经修道,一半是因为心里只有你……这首再延伸一些近一步的解释是说。痴迷在你爱的大海里,陶醉在你的梦幻里,我就不会再对其它女人感兴趣。爱你没有颂裂人比得上你,你是最好的。你走之后也没有人能代替你,其他女人再美我没心思去爱,因为心里只有一个你……
作者把亡妻和对亡妻的感情比喻为至大至美的沧海和神女化成的巫山之云,相形之下,任何水或云都暗然失色,正因为他对亡妻怀有如此深厚的怀恋之情,才会对其他女子(以花从为喻)视而不见,即使看到了也非常淡漠厌倦,更不用说会有缠绵绻恋之念了,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物喻情,以典达意的手法,运用极其巧妙,含意丰富,是少有之佳作. 写到这个境界真的不容易。
元稹的这首绝句,不但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而且用笔极妙。前两句以极至的比喻写尽怀念悼亡之情,“沧海”、“巫云”词意豪壮,有悲歌传响、江河奔腾之势。后面两句的“懒回顾”、“半缘君”,顿使语势舒缓下来,转为曲婉深沉的抒情。全篇张弛自如、变化有秩,形成了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就全诗情调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创造了唐人悼亡绝句中的绝胜境界。尤其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二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不但是元稹诗作中的颠峰佳句,纵观唐诗宋词,咏情之作可望其项背者也少之又少。
貌似在宋玉的《高唐赋》里提过楚怀王与巫山神女在巫山织云布雨的事,貌似有男女爱情的意思....
爱情
有句诗除却巫山不是云,不知道有没有这里面的意思
搞懂了这八个词语,你就搞懂了唐诗里的爱情!
著名诗人艾青 曾说:这个世界,什么都古老,唯有爱情,永远年轻。这个世界充满了诡谲,只有爱情,永远天真。爱情,正像一首首优美的歌曲,虽然动听却不容易谱写。
在中国文学史上,描写爱情的诗歌如繁星 云霞,把人类文明装点的无比灿烂和美丽。
然而,这些爱情诗有着相同的主题 :“我爱你,你爱我”。尽卖扒管主题一样,爱情诗却永远也写不完。
为什么?就是因为诗人在描写爱情时,选取的”意象“不同,即代表爱情的词语不同 。
在唐诗中,有许多象征爱情的意象 ,如:鸾镜、比目、鸳鸯、比翼鸟、连理枝、红叶,巫山云雨等等。 搞懂了这八个词语,你就搞懂了唐诗里的爱情。
卢照邻《长安古意》:”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
传说,比目鱼,身体扁平,只有单眼,必须两鱼合在一起凑成两个眼睛,才能游行,像是一对同甘共苦的夫妻 。
另外,鸳鸯是种美丽的水鸟,双双对对,整日在水中游戏,未尝相离,据说,只要捉到其中一只,另一只会相思至死。
愿为比目,愿为鸳鸯,这是多少世间男女对爱情的肯定与渴望。 神仙何羡?甚至生命也可抛!
在后世的很多文学作品中国,比目鱼和鸳鸯就成了中忠贞爱情的象征。比如汉末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和小说戏曲中的《娇红记》。
白居易《太行路》:”何况如今鸾镜中,妾颜未改君心改。“
何谓”鸾镜“?即古代装饰有鸾鸟图案的铜镜,而鸾鸟是古代传说的神鸟。
南朝刘敬叔《异苑》曾有这么一个故事:罽宾王有一只失去配偶鸾鸟,三年都不鸣叫,夫人告诉他:“据说这种鸟见到自己的影像就会鸣叫”,于是悬挂一面镜子来照它,果然鸾鸟见到镜中的自己便开口鸣叫,鸣声悲凄,半夜即冲撞笼子而死。
这种忠于爱情的鸟,古人便把它铸在镜子里,就是诗词中常出现的“鸾镜”。 在唐诗中,”鸾镜“是经常出现的一个意象,用以表示对爱情的忠贞。
传说,鸾鸟一夫一妻,雌雄经常形影不离,出入成双。除了白居易这首《太行路》,温庭筠的《菩萨蛮》也写到“鸾镜与花枝,此情谁得知?”。
王维 《相思》:红仿配运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红豆产于南方,结实鲜红浑圆,晶莹如珊瑚,南方人常用以镶嵌饰物。 传说古代有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地,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豆,于是人们又称呼它为“相思子”,后人常用“红豆”以来象征爱情或相思。
唐诗中也常用它来表达相思之情。然而“相思之情”也不仅仅限于男女情爱范围,朋友之间也有相思的。 例如王维这首《相思》,又作《江上赠李龟年》,诗中抒写的就是思念朋友的情绪。
其他借“红豆”表达相思之情的唐诗 还有:温庭筠的《杨柳枝》“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清代王士祯的《悼亡诗》“江南红豆相思苦,岁岁花开一忆君。 “
白居易 《长生殿》: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莲花,简称莲,又叫荷花、芙蓉、芙蕖、菡萏、水芝、灵草等。在中国文学中,有关莲的诗词歌赋不计其数, 例如《诗经》中就有这样的诗句:“比泽之陂,有薄与荷”、“比泽之陂,有薄菡萏”、“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莲花生长在淤泥之中,却出淤泥而不染,所有在中国人心中,莲花常被用来比喻品行高洁的君子,此外,莲花中有一蒂二花者称为并蒂莲,因此莲花又被用来象征男女好合,夫妻恩爱。
新婚对联中常有“比翼鸟永栖常备梁青树,并蹄花久开勤俭家” 等。藕断丝连,常被用来之男女之间虽分手,但情意未绝。
莲与“怜”同音,“清”与“情”同音,所以,文学作品中用莲花来象征”纯洁的爱情“很早就出现了。 如南朝乐府:“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一语双关,表达一个女子对所爱的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
白居易《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连理枝,指根和枝交错在一起的两棵树;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恩爱夫妻的比喻。
提到“比翼鸟和连理枝”,多数中国人最先想到的应该就是白居易这首《长恨歌》了。然而,” 比翼鸟和连理枝“的故事最早并不是用来描写杨贵妃和唐玄宗之间的爱情,而是用来刻画东周战国时韩凭与息氏夫妇之间的爱情。
东周战国时,宋康王见舍人韩凭的妻子何贞夫貌美,就把何氏霸占过来,后来韩凭夫妇就双双殉情自杀。 死后,宋康王却不让两人葬在一起。
不久,有两棵大梓树分别从两座坟墓的端头长出来。两棵树树干弯曲,互相靠近,根在地下相交,树枝在上面交错。树上还有一雌一雄两只鸟在树上栖息,交颈悲鸣,声音凄惨。
宋国人为纪念韩凭夫妇,就称这种树为相思树,称这种鸟为”比翼鸟“。 后人就用”比翼鸟和连理枝“来象征夫妻恩爱。
上阳宫女《红叶题诗》 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
顾况 《叶上题诗从苑中流出》 花落深宫莺亦悲,上阳宫女断肠时。帝城不禁东流水,叶上题诗欲寄谁。
这两首诗讲述的是诗人顾况和一为宫女之间的爱情故事。
相传,唐朝天宝年间,上阳宫宫女众多,多数宫女一生青春空负。于是,一些上阳宫女就在红叶上题诗,抛于宫中流水寄怀幽情。
一天,诗人顾况在上阳宫外的一个水道中是得一片红叶,叶上题诗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于是,诗人也赋诗一首于红叶之上,并将红叶传进宫内和那位哀怨的宫女取得联系。
此后顾况和这位宫女二人经常凭借红叶传送爱恋的心声。不久,安史之乱,顾况趁战乱找到那位与他传诗的宫女逃出上阳宫,二人结为连理白头到老。
从此红叶被视作坚贞不渝的爱情象征传咏至今。后世文人就用”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
李白 《双燕离》双燕复双燕,双飞令人羡。玉楼珠阁不独栖,金窗绣户长相见。柏梁失火去,因入吴王宫。吴宫又焚荡,雏尽巢亦空。憔悴一身在,孀雌忆故雄。双飞难再得,伤我寸心中。
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因此成为爱情的象征。 在中国古代很多的文学作品中,用”燕子“来描写爱情的诗句很多,例如《 诗经》:“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燕尔新婚,如兄如弟。燕燕于飞,差池其羽, 之子于归,远送于野”。
其他又如,秦韬玉《燕子》 :不知大厦许栖无,频已衔泥到座隅。曾与佳人并头语,几回抛却绣工夫。
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所以”燕子“就被很多诗人借来歌颂爱情。
元稹 《离思》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巫山云雨语出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巫山云雨神话本意指的是国王与神的交合能使人口繁衍、民族兴旺,而后世引申出来的意思则侧重男女欢爱。
在唐诗中,用“巫山云雨”来描写爱情的诗句比比皆是 :王勃《江南弄》:江南弄,巫山连楚梦,行雨行云几相送。瑶轩金谷上春时,玉童仙女无见期。 李白《清平调》: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后世喻男欢女爱之情多用此典。 例如襄王情、巫山阳台、神女、云雨巫山、十二峰、高唐云、云”、行云行雨、春梦、朝云、断云残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