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意象
首先我们要明确意象这个词的意思。什么是意象?意象是融入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例如梅花,是客观的事物,被誉为傲骨奇花,向来以纯洁高尚的化身出现在古代文人的诗作中。心存高洁的李清照当然不会忽视梅花,“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孤雁儿》)。李清照以梅心比人心,暗示出词人内心掀起的情感波澜。和梅花相似的还有菊花,如元稹的《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其次表达离愁别绪的意象的有,如“蝉,芭蕉,芳草,蟋蟀,鹧鸪鸟”等等。禅的意象有三个:一离愁别绪,{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柳永《雨霖铃》)};二孤独无助,孤苦无依{本已高难饱,徒劳恨费声(李商隐)《禅》};三喻品行高洁{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禅》}。芭蕉,“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李清照《采桑子》)。芳草,“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蟋蟀,“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姜夔《齐天乐》)。
表达豪情壮志的,如高山、奔流、雄关、沧海、大江、长风。抒发凄凉悲伤和孤独惆怅的情感的有:沙漠、古道、落日、寒风、冷雨。抒发闲情雅致的有:春日、清风、明月、泉溪、花草。寓送别之情的有南浦(水边)、长亭(陆地)。表达思乡,思人的有柳、关山、月亮、明月、燕子等等。
很多的意象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象,在遇到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如“琴瑟,水,明月,船,雨,青山”等等。琴瑟它的第一个意象是比喻夫妇感情和谐的,“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周南·关雎》),另一个意象是表达兄弟朋友的情意,“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出川”(陈子昂《春夜别友人》)。(这里仅例举琴瑟)
掌握好诗词的意象是鉴赏诗词的一个必要的基础,这个基础没有捷径可言,希望大家能广泛的积累,尽可能多地掌握古诗词的意象,这对鉴赏诗歌是大有裨益的。
2.表达技巧
表达技巧是诗人塑造人物形象、创设意境、表达感情所使用的各种方法。表达技巧大体可以分为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结构技巧及表现手法等。有的参考书又把抒情手法和描写手法统称为表达方式。因此它是一个含义很广泛的概念。所以本文总结的,一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二表现手法有:起兴、渲染、对比、对照、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虚实结合、象征、用典、烘托、衬托、联想、想象、欲扬先抑等。三修辞手法有:比喻、排比、拟人、夸张、对偶、对比、设问、反问、双关、比拟等。四结构技巧有:铺垫、过渡、烘托、起承转合等。鉴赏古代诗词的表达技巧历来是古诗词的一个重点,在回答问题时,切不可盲目答题,一定要看好题是怎么问的,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除了以上这些,还要注意各个诗人的诗风,如李白的豪放洒脱;李商隐的清丽俊秀;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平白清新;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韩愈的气势磅礴;王昌龄雄健浑厚;李清照婉约凄切;陆游的雄浑奔放;姜夔的清妙秀远;李贺的忧郁激愤等等。注意到这一点对整体鉴赏也很有好处。无论是谁的诗歌他在创作时都是内心真实的写照,都是作者丰富的感情的超越表达。只有掌握好表达技巧这个工具,才能很好地去理解作者,理解诗歌,从而对诗歌鉴赏不再迷茫,不再害怕,终将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3.鉴赏
诗词鉴赏题一直是广大同学们比较头痛的问题。要想逾越这道难关,必须掌握一定的诗词理论,进而不断的提升诗词的鉴赏能力,以下几点是对诗词鉴赏比较实用的方法:
3.1 首先要注意题目。题目有时就是一首诗词的题眼,即诗眼或词眼。通过这个标题就能掌握诗词的主要意思。例如:李白的《静夜思》、宋之问的《送别杜审言》、骆宾王的《咏蝉》、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昌龄的《闺怨》、杜甫的《春夜喜雨》、陆龟蒙的《古离别》。同学们应该抓住“思”、“别”、“咏”、“忆”、“怨”、“喜”、“别”等。这些字都和诗词内容紧密联系,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和词义上的暗示性,同学们如能认真的思考,一定会有事办功倍的效果。
3.2 要注意注释。注释一般在诗词的结尾给出,虽然不多确是出题人给考生的暗示。有时介绍背景,有时介绍作者,有时介绍相关诗句,有时介绍典故。所以我们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从中揣摩诗词的隐含意义以及作者的写作风格,为进一步分戏鉴赏诗词作好准备。
3.3 要注意词语的概括性。广大的同学们都有一个共性,就是“重理解,轻表达”。写出的鉴赏文字缺乏逻辑性、条理性、合理性,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成为思想表达的瓶颈。因此同学们平时应注重鉴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条理清晰,尽可能采用一、二、三、四或者首先、其次、最后等等的鉴赏评价。当然表述严密也是必不可少的,行文中无论前后照应,还是起、承、转、合等环节都要注意。同学们只要认真掌握以上全部方法,循序渐进,就能在诗词鉴赏的题上有巨大的进步。
综上所述: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了解和掌握古诗词的鉴赏能力是我们中国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尤其是我们同学们更应该好好的掌握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精神文化财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途经和形式有很多,但不管那种途经或形式,其目的都是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华为学生的人格、气质、素养,使热爱祖国文化的感情充盈学生胸间,最终在祖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