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当代诗

滕王阁序概括文章主旨

2024年01月24日 18:52:011

一、滕王阁序概括文章主旨

《滕王阁序》和《滕王阁诗》是同时创作的,《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是一篇骈文,写得生动感人,千古传诵,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但其内容并非介绍诗歌,(介绍的东东比诗还长的例子还是有的),只是附于诗前的序文而已。 《滕王阁序》具有真挚的情感和浓郁的诗意,所以它的影响远远超过《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诗语凝练,内容含蓄,概括性很强,且又极富诗的形象与诗的韵味。但它毕竟不能像序文那样,大开大合,纵横出没,规模崇丽而又气象清新。作为主体的这首《滕王阁诗》,只有参读附于诗前的序文才能更深地把握其内蕴。反过来,正是因为有了这篇序文,又使这首诗的艺术价值被序文的光彩掩没了。很多读者,但知有序,不知有诗,其中的奥秘是很值得探寻的。 《滕王阁序》写作背景: 滕王阁因滕王李元婴得名。李元婴是唐高祖李渊的幼子,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骄奢淫逸,品行不端,毫无政绩可言。但他精通歌舞,善画蝴蝶,很有艺术才情。他修建滕王阁,也是为了歌舞享乐的需要。这座江南名楼建于唐朝繁盛时期,又因王勃的一篇《滕王阁序》而很快出名。 《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宴滕王阁序》,写于何时,有两种说法。唐末五代时人王定保的《唐摭言》说:“王勃著《滕王阁序》,时年十四。”那时,王勃的父亲可能任六合县(今属江苏)令,王勃赴六合经过洪州。又这篇序文中有“童子何知,躬逢胜饯”之语,也可佐证。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认为《滕王阁序》是上元二年(675)王勃前往交趾(在现在越南河内西北)看望父亲(那时他父亲任交趾县令),路过南昌时所作。从这篇序文内容的博大、辞采的富赡来看,更像是成年作品。“童子”不一定就是指小孩,也可以是表示自己年轻无知的谦词。何况序文中有“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的话,“弱冠”是指二十岁。所以,关于写作时间,课文的注释解说采用后一种说法。 《新唐书·文艺传》记滕王阁诗会为:“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可见当时王勃年轻气盛,才华横溢,挥毫泼墨,语惊四座的情景。

二、滕王阁序两个句子解析

怀才不遇,他说自己是失路之人,把自己和冯唐,李广相比,是说自己有才而得不到赏识。

三、滕王阁序典故表达了什么情感?

怀才不遇的悲愤,抱怨统治者的不是人才。同时根据当时的情况来看,王勃作这片序时身旁不少达官显贵, 不难想到他还是希望受到赏识的,还是渴望仕途顺利的,毕竟那个年代读书人的梦想都是入仕。

四、王勃写的滕王阁序中的"序"是什么意思

序-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

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

写作滕王阁序的背景:

公元676年,王勃去交趾(在今越南境内)探望做县令的父亲.途经洪都(今江西南昌)时,都督阎伯屿因重修的滕王阁落成,定于九月九日重阳节在那里宴请文人雅士和宾客朋友.他的女婿吴子章很有文才,阎伯屿叫他事先写好一篇序文,以便到时当众炫耀.王勃是当时有名文士,也在被请之列.宴会上,阎伯屿故作姿态,请来宾为滕王阁作序.大家事先都无准备,所以都托辞不作.请到王勃时,他却并不推辞,当场挥毫疾书,一气呵成,写就了著名的《滕王阁序》,各宾客看了一致称好.阎伯屿读后也深为钦佩,认为这篇序文比自己女婿写的要高明得多,也就不再让吴子章出场著文了. 《滕王阁序》构思精绝,文气通顺畅达,而又纵横交错.序文在铺叙盛会胜景的同时,也流露出王勃壮志难酬的感慨:“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这几句的意思是:关山重重,难以攀越,有谁为失路的人悲哀?今天与会的人像萍浮水面,偶然相遇,都是他乡之客.表达了他生不逢时,慨叹自已命运不佳的心情. 不久,王勃离开洪都,前往交趾.不幸的是在渡海时遇难,死时才26岁.

五、怎么理解王勃的《滕王阁序》所表达的意境

结合诗人当时的迹遇

读的多了~你自然会理解的!!

(书山有绿勤为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