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杜荀鹤唐(古诗)?
读音:
《xiǎo sōng》dù xún hè
《小松》杜荀鹤
zì xiǎo cì tóu shēn cǎo lǐ , ér jīn jiàn jué chū péng hāo 。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shí rén bù shí líng yún mù , zhí dài líng yún shǐ dào gāo 。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shí rén bù shí líng yún mù , zhí dài líng yún shǐ dào gāo 。
译文: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扩展资料
赏析:
诗中的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然而时俗之人所缺少的正是这个“识”字,故诗人感叹道:眼光短浅的“时人”,是不会把小松看成是栋梁之材的,有多少小松,由于“时人不识”,而被摧残、被砍杀。
《小松》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正是影射了作者自己就是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埋没深草里的“小松”。
作者: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
古诗小松作者杜荀鹤拼读?
《xiǎo sōng》
《小松》
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zì xiǎo cì tóu shēn cǎo lǐ , ér jīn jiàn jué chū péng hāo 。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shí rén bù shí líng yún mù , zhí dài líng yún shǐ dào gāo 。
译文
长满松针的小松树长在深草丛中看不出来,现在才发现已经长的比蓬蒿高出了许多。
世上的人不认识这是将来可以高入云霄的树木,一直要等到它已经高入云霄了,才承认它的伟岸。
《小松》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小松古诗杜荀鹤注音版?
《小松》拼音版注音:
zì xiǎo cì tóu shēn cǎo lǐ , ér jīn jiàn jué chū péng hāo 。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shí rén bù shí líng yún mù , zhí dài líng yún shǐ dào gāo 。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翻译: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小松,杜荀鹤,译文?
唐代诗人杜荀鹤所作的《小松》,全诗译文如下: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全诗原文如下: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诗人杜荀鹤,字彦之,号九华山人。大顺进士,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出身寒微,虽然年轻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就如埋没深草里的“小松”,诗人由此创作此诗来抒发自己的愤懑之情。
首句“自小刺头深草里”写小松刚出土,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锐不可当。“刺”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写了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
“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里连说两个“凌云”,前一个指小松,后一个指大松。大松“凌云”,已成事实,称赞它高,并不说明有眼力,也无多大意义。小松尚幼小,和小草一样貌不惊人,如能识别出它就是“凌云木”,而加以爱护、培养,那才是有识见,才有意义。
杜荀鹤的《小松》是什么诗?
杜荀鹤的《小松》是一首七言绝句。
【原文】
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唐·杜荀鹤《小松》
【释义】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高出了许多。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小松唐杜荀鹤古诗朗诵诗意?
《小松》
唐代: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译文:
松树小的时候长在很深很深的草中,埋没看不出来,到现在才发现已经比那些野草蓬蒿高出了许多。
那些人当时不识得可以高耸入云的树木,直到它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
杜荀鹤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报国无门,一生潦倒。就如埋没深草里的"小松",诗人由此创作此诗来抒发自己的愤懑之情。
蚕妇古诗朗读杜荀鹤?
蚕妇
杜荀鹤〔唐代〕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
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苎麻。
简析
这首诗是以养蚕妇的口吻,向不合理的社会发出控告。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感秋杜荀鹤古诗赏析?
回答如下:杜荀鹤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他的诗歌以婉约清新、含蓄深沉而著称。其中《感秋》是一首描写秋季景色的优美诗歌,下面是赏析:
《感秋》
白露凋花落,青山若压秋。
夜来城阙北,望断天涯愁。
诗歌的开篇便以白露凋零、花落为景,描述了秋天的凄凉之感。接着用“青山若压秋”来形容秋季山色的壮美和沉重感,更加突出了秋天的特殊气息。
下文写道“夜来城阙北”,引出诗人的主人公,他身处城池之中,远离故园,感受到了难以言说的孤独和愁苦。最后描绘了主人公“望断天涯”的悲凉景象,生动地揭示了秋季所具有的深沉感受。
整首诗以形象、清新的语言描绘了秋天的美丽和凄凉,以及人们在秋季所感受到的复杂情绪。深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世界和人生命运的感悟和领悟。
马尾松的诗 唐 杜荀鹤?
小松
[ 唐·杜荀鹤 ]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杜荀鹤的诗?
关于杜荀鹤诗词十首有:
1.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出自唐代杜荀鹤的《小松》
2.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
出自唐代杜荀鹤的《题弟侄书堂》
3.逢人不说人间事,便是人间无事人。
出自唐代杜荀鹤的《赠质上人》
4.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出自唐代杜荀鹤的《泾溪》
5.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出自唐代杜荀鹤的《春宫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