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古诗词

谁能帮我赏析古诗《病牛》?

2024年01月13日 00:31:451

谁能帮我赏析古诗《病牛》?

《病牛》诗的前两句“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写病牛耕耘千亩,换来了劳动成果装满千座粮仓的结果,但它自身却精神极为疲惫,力气全部耗尽,然而,又有谁来怜惜它力耕负重的劳苦呢?这里,作者从揭示病牛“耕犁千亩”与“实千箱”之间的因果关系上落笔,将病牛“力尽筋疲”与“谁复伤”加以对照,集中描写了病牛劳苦功高、筋疲力尽及其不为人所同情的境遇。

首句中的两个“千字”,分别修饰“亩”与“箱”(通“厢”,指粮仓),并非实指,而是极言病牛“耕犁”数量之大、劳动收获之多,同时,也暗示这头牛由年少至年老、由体壮及体衰的历程。次句反诘语气强烈,增添了诗情的凝重感。  诗的后两句笔锋陡地一转,转为述其志:“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病牛劳苦功高,筋疲力尽,却无人怜惜,但它没有怨天尤人,更未消极沉沦。因为它具有心甘情愿为众生的温饱而“羸病卧残阳”之志。这两句诗将病牛与“众生”联系起来写,以“但得”与“不辞”对举,强烈地抒发了病牛不辞羸病,一心向着众生的志向。结句中的“残阳”是双关语,既指夕阳,又象征病牛的晚年,它与“卧”等词语相结合,有助于表现老牛身体病弱却力耕负重、死而后已的精神。  这首诗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一个病牛的形象,既绘出其身体病弱之形,更传出了其不辞羸病、志在众生之神。如此咏牛,颇为切合牛任劳任怨、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不过,此诗并非为咏牛而咏牛,而是“托物言志”,借咏牛来为作者言情述志。我们只要能像前人所说的那样“知人论世”,便不难看出这一点。  赞颂了牛不辞羸病、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 “托物言志”,借咏牛来为作者言情述志。很详细的,希望帮到你!

病牛古诗停顿划分?

病牛

作者: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古诗李峤牛的赏析?

朝代:唐代|作者:李峤

齐歌初入相,燕阵早横功。欲向桃林下,先过梓树中。

在吴频喘月,奔梦屡惊风。不用五丁士,如何九折通。

李峤(644年-713年),男,字巨山,赵州赞皇(今属河北)人,唐代诗人。

出身赵郡李氏东祖房,早年进士及第,历任安定小尉、长安尉、监察御史、给事中、润州司马、凤阁舍人、麟台少监等职。武周时期,依附张易之兄弟。中宗年间,依附韦皇后和梁王武三思,官至中书令、特进,封为赵国公。唐睿宗时,贬为怀州刺史,以年老致仕。唐玄宗时,再贬滁州别驾,迁庐州别驾。开元二年(714年)病逝于庐州,终年七十岁。

李峤生前以文辞著称,与苏味道并称“苏李”,又与苏味道、杜审言、崔融合称“文章四友”,晚年成为“文章宿老”。先后历仕五朝,趋炎附势,史家评价以贬义居多。

古诗病牛注音版?

病bìng牛niú

耕gēng犁lí千qiān亩mǔ实shí千qiān箱xiāng,力lì尽jìn筋jīn疲pí谁shuí复fù伤shāng?

但dàn得dé众zhòng生shēng皆jiē得dé饱bǎo,不bù辞cí羸léi病bìng卧wò残cán阳yáng。

病牛古诗朗读及讲解?

病牛

清 李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诗首句言牛终生辛劳,硕果累累,不言牛“病”,又字字含“病”意,年复一年,力耕千亩,获实千箱,必然气力衰竭,病由此生。次句言牛虽功绩至伟,却没有人对它同情哀怜,责问语气,有强烈的感情色彩。三四句以牛的口气作答,将牛人格化,揭示牛为百姓甘于自我牺牲的可贵品格。

  此诗中的牛,亦是诗人自喻。李纲官至宰相,他为官清正,反对媾和,力主抗金,并亲自率兵收复失地,但为投降派奸佞排挤,为相七十天即“谪居武昌”,次年又“移澧浦”,内心极为愤抑不平。因此,作《病牛》诗以自慰、自白。

  这首诗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形象生动,立意高远,既是成功的咏物诗,更是杰出的言志诗,为后世传诵。

这首诗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一个病牛的形象,既绘出其身体病弱之形,更传出了其不辞羸病、志在众生之神。如此咏牛,颇为切合牛任劳任怨、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不过,此诗并非为咏牛而咏牛,而是“托物言志”,借咏牛来为作者言情述志。我们只要能像前人所说的那样“知人论世”,便不难看出这一点。

  赞颂了牛不辞羸病、任劳任怨、志在众生、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 “托物言志”,借咏牛来为作者言情述志。

  诗人疲惫不堪,却耿耿不忘抗金报国,想着社稷,念着众生,因此其笔下力尽筋疲、无人怜惜而不辞羸病、志在众生的老牛即诗人形象的化身。

  作者正是这样怀着强烈的爱国热忱来吟咏病牛,托物言志的。因而,此诗中的病牛,也即作者自身的形象活了,动了,能在读者心中引起共鸣,产生美感。

病槐树赏析?

特点:从容坦然面对劫难和赞誉(或面对虫灾劫难和交口称赞都能够从容坦然)蕴涵的人生道理:人生也应该像槐树那样,无论顺境还是逆境,都要保持一份难得的从容与坦然。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体现自己的生命价值。

古诗赏析该怎么赏析?

我个人觉得,赏析一首诗歌,如果只从文字面去看而脱离创作背景,那是没意义的,甚至是离赏析越走越远。其次,咏物,咏史,皆是有所寄托。再者,作者又通过各种意象传达其情感。

我个人看一首作品,就先看作者是谁,他生活的年代是什么时代。以唐朝诗人为例,初唐、盛唐、晚唐完全就不一样。

初唐,作品更充满激情,建功立业的那么一个状态,边塞诗就很明显。

盛唐作品,那就可以去看李白,写大好山河,其实反过来说明,他所说的那个时代安稳、平安。

安史之乱之后的,杜甫,就是一个明显的典型代表,他的忧国忧民,其实就反映出当时民不聊生、国破家亡。

野色古诗赏析?

《野色》

  宋/范仲淹

  非烟亦非雾,幂幂映楼台。

  白鸟忽点破,残阳还照开。

  肯随芳草歇,疑逐远帆来。

  谁会山公意? 登高醉始回。

《野色》赏析

  司马光之父司马池有《行色》诗:“冷于陂水淡于秋,远陌初穷见渡头。赖是丹青不能画,画成应遣一生愁。”首句由于能状难写之景,深得时人赞赏。范仲淹此诗首句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行色》从行人角度写野色,因此突出一个“愁”字;范仲淹诗从赏春角度写野色,重在“妙”字。所谓“野色”就是原野景色,本当只是一种泛指,但范仲淹驰骋健笔,就是要将它描绘出来。“非烟亦非雾”,这是描绘它的形质;“幂幂映楼台”,这是写它的姿态。“白鸟忽点破”,反衬野色之浓;“残阳还照开”暗显野色在流动。“肯随芳草歇”,写野色淡去;“疑逐远帆来”,写野色卷土重来。写到这里,诗人的确将野色奉献在读者面前,他真的为我们“画”出了野色!原来诗人笔下的野色就是春天原野上最动人的春潮:它时而流动不居,时而微步凌波,时而缠绵悱恻,时而随风而去。似烟雾,似雨露,似朝霞,似暮霭……实际上它就是春天原野上的春气!按照一般人的理解,野色应当就是原野的颜色,以绿为主,杂色散落其间。但是这样写春色就落入窠臼了。诗人抓住春气,就是捕捉到了野色的精灵。

  尾联从写景中跳开,不写野色,实际上在更高层次写野色。“山公”是晋人山简,常醉酒而归。这里范仲淹借写山简来写自己,正如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范仲淹是醉于酒还是醉于春色,抑或别有所指?读者可以揣摩。

  这首诗也很讲究炼字。“白鸟忽点破”中“破”字精彩,白鸟的如飞箭,穿透夜色,构成动态之美;“残阳还照开”又给夜色增添了斑斓的色彩。其中“开”字点化出境界,又和“破”字呼应,突出夜色变幻之美。其它如“歇”字、“逐”字也都见作者锤炼功夫。

湖州古诗赏析?

《渔歌子》 张志和(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斜风”指微风。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桐庐古诗赏析?

桐庐

朝代:清代 作者:张大受

县小浑成市,山多半入云。

空江烟雨里,何处问桐君。

张大受

(1658—1722)江苏嘉定人,居苏州匠门(干将门)溪上,字日容。康熙四十八年进士,授检讨。充四川乡试正考官,旋奉命督学贵州。少时从学朱彝尊,得其赏识。善诗文。有《匠门书屋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