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都有什么古诗古诗?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钲。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从军行
唐•王维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岳仞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日积月累里还有这几首
游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州,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希望能对你有用。
蝉五年级下册古诗?
蝉
虞世南 〔唐代〕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译文
蝉垂下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吸吮着清澈甘甜的露水,连续不断地鸣叫声从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
蝉正是因为在高处它的声音才能传得远,并非是凭借秋风的力量。
五年级下册长篇古诗?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五年级下册古诗长诗?
1、浪淘沙
(唐)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芙蓉楼送辛渐
(唐)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3、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4、画菊
(宋)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5、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6、四时田园杂兴(选二)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 麦花雪白菜花希。
日长篱落无人过, 唯有蜻蜓蛱蝶飞。
古诗字谜五年级下册?
1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小学生必背古诗之一,如果你还记得它的题目,自然也就知道谜底,即便忘记了题目,根据内容来猜,应该不是难事儿。
2 倚阑干柬君去也,霎时间红日西沉。
灯闪闪人儿不见,闷悠悠少个知心。
3 一轮明月挂半天,淑女才子并蒂莲,
碧波池畔酉时会,细读诗书不用言。
据说这是一位才子为一家酒馆所题的诗,有广告的成分。每句打一个字,一共四字。这是王安石写给老木匠看的一首谜语诗,每句都暗示了谜底。
五年级下册蝉古诗?
关于五年级下册蝉古诗有:
1.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出自南北朝王籍的《入若耶溪》
2.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出自宋代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落日无情最有情,遍催万树暮蝉鸣。
出自宋代杨万里的《初秋行圃》
4.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出自宋代苏轼的《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五年级下册古诗全部?
五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古诗词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注释:
1、耘田:除草。
2、绩麻:把麻搓成线。
3、各当家:每人担任一定的工作。
4、未解:不懂。
5、供:从事,参加。
6、傍:靠近。
7、阴:树荫。
译文:
白天去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
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稚子弄冰
【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铮。
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注释:
1、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2、脱晓冰:在这里指儿童晨起,从结成坚冰的铜盆里剜冰。
3、铮:指古代的一种像锣的乐器。
4、磬(qìng):四声 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以悬挂在墙上。
5、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
译文:
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提在手中,轻轻敲打,冰块发出穿林而过的响声,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
村晚
【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注释:
1、陂(bēi):池塘。
2、衔:口里含着。此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浸:淹没。寒漪:带有凉意的水纹。漪(yī),水波。
3、横牛背:横坐在牛背上。
4、腔:曲调。
5、信口:随口。
译文:
绿草长满了池塘,池塘里的水呢,几乎溢出了塘岸。远远的青山,衔着彤红的落日,一起把影子倒映在水中,闪动着粼粼波光。
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
2、长云:层层浓云。
3、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4、孤城:即玉门关。
5、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一作“雁门关”。
6、破:一作“斩”。
7、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此处泛指唐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
8、终不还:一作“竟不还”。
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注释:
1、诗名意思:秋天夜里,天快要亮了,走出篱笆门不禁感到迎面吹来的凉风十分伤感。
2、将晓:天将要亮了。
3、篱门:篱笆的门。
4、迎凉:出门感到一阵凉风。
5、三万里:长度,形容它的长,是虚指。
6、河:指黄河。
7、“五千仞”形容它的高。仞(rèn):古代计算长度的一种单位,周尺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
8、岳:指五岳之一西岳华山。岳:指北方泰、恒、嵩、华诸山,一说指东岳泰山和西岳华山。
9、摩天:迫近高天,形容极高。摩:摩擦、接触或触摸。
10、遗民:指在金占领区生活的汉族人民,却认同南宋王朝统治的人民。
11、泪尽:眼泪流干了,形容十分悲惨、痛苦。
12、胡尘:指金的统治,也指胡人骑兵的铁蹄践踏扬起的尘土和金朝的暴政。胡:中国古代对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的泛称。
13、南望:远眺南方。
14、王师:指宋朝的军队。
译文:
三万里长的大河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华山高耸接青天。北宋的遗民对着这样的河山也只能伤心欲绝,
满怀希望地望着江南,盼望南宋军队收复失地,如此又一年。
五年级下册从军行古诗意思?
首句就气度不凡:“青海长云暗雪山”,与李贺的“黑云压城城欲摧”有异曲同工之妙。 青海,青海湖,一个碧水连天的湖泊;在作者的笔下,青海湖上空那黑压压的绵长的阴云,使雪山都昏暗了!雪山,在唐代的疆域里,很多时候独独指的是绵延千里的祁连山。越过雪山,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而这座“孤城”有南拒吐蕃,西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孤城再往西,就是军事要塞——玉门关。为什么特别提及青海与玉门关呢?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这两句描绘了当时西北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意境辽阔,渲染了荒凉萧瑟的氛围。戍边生活有孤寂、艰苦之感,第二句写到,将士们情不自禁地抬头“遥望”玉门关,也可以理解为将士们遥望那出入边地的必由之路,来寄托自己的思乡之情。
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分类?
望天门山 题西林壁 夜书所见 唐 李白 宋 苏轼 宋 叶绍翁 天门中断楚江开, 横看成岭侧成峰, 萧萧梧叶送寒声, 碧水东流至此回。 远近高低各不同。 江上秋风动客情。 两岸青山相对出, 不识庐山真面目, 知有儿童挑促织, 孤帆一片日边来。 只缘身在此山中。 夜深篱落一灯明。 枫桥夜泊 别董大 暮江吟 终南忘余雪 唐 张继 唐 高适 唐 白居易 唐 祖咏 月落乌啼霜满天, 千里黄云白日曛, 一道残阳铺水中, 终南阴岭秀, 江枫渔火对愁眠。 北风吹雁雪纷纷。 半江瑟瑟半江红。 积雪浮云端。 姑苏城外寒山寺, 莫愁前路无知己, 可怜九月初三夜, 林表明霁色, 夜半钟声到客船。 天下谁人不识君。 露似珍珠月似弓。 城中增暮寒。 语文第十册: 忆江南 唐 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五年级下册的语文古诗?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