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鉴赏题目?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体现出诗人高远的志向、豁达的情趣和旷达的胸怀。
王勃
城阙辅三春,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题目示例:
1.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D.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2.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3、这首涛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解析:这三道题比较全面地考查了对古诗的赏析,突出了文学鉴赏能力的重要性。
第1题考查诗歌的诵读
第2题考查对常识、内容和情感的把握
第3题考查对名句妙处的品味,是一道开放题。
答案:1.B(“离别”和“宦游”分别各是一个词语,不能分开。)
2.C(错在对诗句内容的曲解。)
3.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对待离别态度很积极。(供参考,意思对即可)
1、此诗的作者是(王勃),他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初唐四杰”。
2、这首诗之所以成为送别诗的上乘佳作,就在于(一扫离愁别恨,充满乐观情绪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3、说说千古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在哪里?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这两句则全无伤感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能给友人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值得称道。
4、本诗中你最欣赏哪一联,请从内容或艺术手法角度作一赏析。颈联,语言形象而凝练,饱含深情而寓含哲理,一洗以往送别诗中的感情,给人以莫大的安慰与鼓舞。
5、“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什么能成为诗歌中的不朽名句?作者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运用形象的比喻写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的深情与厚谊,气象阔大,志趣高远,表达了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限制和空间阻隔,既是永恒的 ,也是无所不在的新意,成为送别诗中的不朽名句。
6、本诗中的破题句是(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7、本诗中最能体现作者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的一联诗句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送骆奉礼从军诗歌鉴赏?
送骆奉礼从军
李峤
玉塞边烽举,金坛庙略①申。
羽书资锐笔,戎幕引英宾。
剑动三军气,衣飘万里尘。
琴尊留别赏,风景惜离晨。
笛梅含晚吹,营柳带余春。
希君勒石返,歌舞入城闉②。
[注] ①金坛庙略:“金坛”指拜将的坛,“庙略”指朝廷的谋略。
②城闉:城内重门。亦泛指城郭。
赏析:
诗歌从边关燃起的烽火切入,既点出了朋友要去之地,又与标题相呼应。
第二句交代“从军”的背景,“金坛”这一意象营造出浓烈的战争氛围。
五、六句运用了夸张手法写军队出征的盛况,气势恢宏,体现了高昂的士气。
九、十句通过虚写,描绘了军营里笛声悠扬,晚风拂面,柳条曼舞的景象。
本诗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①对朋友的赞美。诗中用“锐笔”写朋友有精锐的文笔,用“英宾”突出其才华,从而赞美了朋友才华卓著。
②对离别的伤感。早晨风景美丽,琴与酒樽已备好,离别在即,只能依依惜别。
③对朋友的祝愿。最后两句用窦宪勒石燕然的典故和凯旋将士受欢迎的载歌载舞画面,表达了对朋友建功立业的期望以及对安边战争的必胜信念。
送杜少府之广陵王勃?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唐代文学家王勃的诗作。此诗意在慰勉友人勿在离别之时悲哀。
首联描画出送别地与友人出发地的形势和风貌,隐含送别的情意,严整对仗;颔联为宽慰之辞,点明离别的必然性,以散调相承,以实转虚,文情跌宕;颈联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而且继续劝勉、叮咛朋友,也是自己情怀的吐露。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堪称送别诗中的不世经典,虽仅仅四十个字,却纵横捭阖,变化无穷,仿佛在一张小小的画幅上,包容着无数的丘壑,有看不尽的风光,至今广泛流传。
题韩蕲王庙诗歌鉴赏?
忠武勋名百战回,西湖跨蹇且衔杯。英雄短气莫须有,明哲保身归去来。
夜月灵旗摇铁瓮,秋风石马上琴台。千年遗庙还香火,杜宇冬青正可哀。
作者拜谒韩蕲王庙时所作,诗中表现了对一代名将韩世忠的景仰,对他晚处被谗隐居寄予了深切同情,同时对以赵构、秦桧为代表的主降派也表示了鄙视。诗歌写得沉郁含蓄,一往情深。
诗题是《题韩蕲王庙》,按照一般写法,当首先从庙宇的环境写起,但这首诗的开始四句,却荡开笔锋,直接写韩世忠其人,可见作者写诗的用意,是在人不在庙。从这种不同寻常的写法来看,就表现了作者对韩世忠的格外崇敬和深切同情。而且,开始四句也并没有正面描写韩世忠金戈铁马、叱咤风云的战斗生涯,而是写他被谗隐居后,英雄落魄、壮气蒿莱的情景,与他的百战勋业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其中暗藏的郁塞磊落之情、满怀怨愤之意,溢于言外。作者在写下诗题之后,经过千回百折,方始落笔,在题目与诗歌之间,先就蕴藏了一大段文章,耐人咀嚼。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中杜少府指的是?
少府是唐代对县尉的称呼。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王勃送一位姓杜的朋友去蜀州,王勃的朋友姓杜,官职为少府,所以称作杜少府。
赠得暮雨送李曹诗歌鉴赏答案?
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朝》是一首送别诗,原诗如下: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写的是楚江上下着小雨,远处传来建业寺的钟声。我看见那江面上重重叠叠张着帆的小船,还有那迟迟不肯归巢的飞鸟,仿佛它们和我一样,都舍不得离开,而你已经慢慢远去,我都要看不见了,我心中愁绪万千,不知不觉泪水已经打湿了我的衣襟。
休庭送华瞬王少府还县诗句全部?
《休亭送华瞬王少府还县》 (唐)岑参 亭晚人将别,池凉酒未酣。
关门劳夕梦,仙掌引归骖。
荷叶藏鱼艇,藤花罥客簪。
残云收夏暑,新雨带秋岚。
失路情无适,离怀思不堪。
赖兹庭户里,别有小江潭。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借秋表达了什么感情?
高适的作品《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是送两位被贬官的友人,表达劝慰鼓励的感情。
一诗同赠两人,内容铢两悉称。诗除了首尾合起来总写外,中间两联双双分写,并无偏祜。全诗情感不悲观,也不消极。
七律二首·送瘟神的诗歌鉴赏?
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晓,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译文及赏析
译文
南方一直青山绿水,风景秀丽,一个小小的血吸虫竟使大好河山萧杀黯淡,就连华佗也奈之不得。
成千成万户人家变得萧条冷落,大片田地荒芜,许多村庄已被完全毁灭。
人们住在地球上,不知不觉中,一日已行了八万里路,巡视了宇宙中万千星河。
牛郎要问起血吸虫病的事,一切悲欢离合都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成为过去了。
如今的南方春天,千万条杨柳随风飘拂,景象格外优美,中国的六亿人都是尧舜一样的圣人。
落花随着自己的心情翻波逐浪,青山也有意地化崎岖险要为康庄大道,为人民作桥梁。
五岭山脉高峻与天接,劳动人民却在山上挥动雪亮如银的锄头;摇动铁臂来搞水利建设,使大地震动。
请问瘟君你想要去往哪里呢?我们用烧纸船和蜡烛把它送走。
注释
余江县:在江西。
华佗:三国时名医。
薜荔(bì lì):亦称木莲、鬼馒头。桑科,常绿藤本,含乳汁。叶厚革质,椭圆形,下面有凸出的网络。产于我国中部和南部。果实富果胶,可制食用的凉粉。茎、叶、果供药用,有祛风除湿、通血活络、消肿解毒、补肾、通乳作用。
千村薜荔:形容村落荒芜。
遗矢:遗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王派使者到楚国看廉颇,想召他抗秦。使者诳报道,“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倾之,三遗矢矣。”血吸虫病后期人常水泻。
鬼唱歌:李贺《秋来》,“秋坟鬼唱鲍家诗”。
坐地、巡天、牛郎:毛泽东一九五八年八月二十五日致周世钊的信,“坐地日行八万里,蒋竹如(毛在湖南第一师范时的同学)讲得不对,是有数据的。地球直径约一万二千五百公里,以圆周率三点一四一六乘之,得约四万公里,即八万华里。这是地球的自转(即一天时间)里程。坐火车、轮船、汽车,要付代价,叫做旅行。
坐地球,不付代价(即不买车票),日行八万里,问人这是旅行么,答曰不是,我一动也没有动。真是岂有此理!囿于习俗,迷信未除。完全的日常生活,许多人却以为怪。巡天,即谓我们这个太阳系(地球在内)每日每时都在银河系里穿来穿去。银河一河也,河则无限,‘一千’言其多而已。我们人类只是‘巡’在一条河中,看则可以无数。牛郎晋人,血吸虫病,蛊病,俗名鼓胀病,周秦汉屡见书传。牛郎自然关心他的乡人,要问瘟神情况如何了。天鹰座阿尔法,中国名称牛郎星,属银河系。”
尽舜尧:《孟子·告天下》,“人皆可以为舜尧”。
红雨:李贺《将进酒》,“桃花乱落如红雨”。
三河:黄河、淮河、洛河,泛指河流。▲
思归,王勃阅读鉴赏诗歌的首句写了哪些内容?
王勃《思归》:“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复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首句“长江悲已滞”,在字面上也许应解释为因长期滞留在长江边而悲叹。但如果与下面“万里”句合看,可能诗人还想到长江万里、路途遥远而引起羁旅之悲。 起句不同凡响,很有气势。“长江悲已滞”既写景,又抒情,情因景起,景又生情。诗人登上蜀地的高山之巅,远远看去山下的长江仿佛已经停滞。这景象撩拨起离人倦游的思绪,原已积蓄在心中的悲哀又重新涌起。这“悲”本是诗人之悲,而诗人在这里却说“长江悲”,自然是融情于景,景亦生情了。在诗人的想象中,奔腾澎湃的长江水为他之悲痛而停流,以静写动,反衬内心始终难解难平的悲伤,这悲伤之深以致江河亦为之而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