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诗歌大全

弱冠及笄? 弱冠习俗?

2023年11月28日 14:23:041

弱冠及笄?

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在《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出处《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曰弱冠”。

笄礼,即汉民族女孩成人礼,古代嘉礼的一种。俗称“上头”、“上头礼”。笄,即簪子。自周代起,规定贵族女子在订婚(许嫁)以后出嫁之前行笄礼。一般在十五岁举行,如果一直待嫁未许人,则年至二十也行笄礼。冠(笄)之礼是我国汉民族传统的成人仪礼,是汉民族重要的人文遗产,它在历史上,对于个体成员成长的激励和鼓舞作用非常之大。

弱冠习俗?

弱冠是男子成人礼,所以在我国古代重男轻女的社会中,冠礼也是很讲究的礼仪。据《礼记》中记载,男子到二十岁的时候,先挑选黄道吉日,通告嘉宾,然后准备祭天地和祖先的物品。在父亲的主持下(如果没父亲可以让长兄主持),带着行礼的人进入太庙,完成祭告天地祖先的礼仪,然后再由嘉宾加冠3次:第一次用黑麻布材质缁布冠,这种冠是指进入朝廷当官。第二次用白鹿皮军帽,代表当兵保卫国家;第三次用红中带黑的素冠,这是古代通用的帽子,戴上这种帽子可以参加祭祀典礼。

加冠礼完成后,主人设宴款来宾,也就是所谓的“礼宾”,然后再拜见母亲,再由宾客取“字”,代表着此后自己在社会上就是一个有尊严的人。然后再拜见兄弟姐妹。当然,身份不同,程序不同,身份高还会拜见皇帝或者大臣。

弱冠礼从周朝一直到清朝都有这方面礼仪的记载,但到了清末后,由于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弱冠礼在社会上已经没有了。

“二十曰弱冠”,也就是说二十岁的男子要举行冠礼。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这与我们现在流行的成人礼仪式差不多。

那为什么古代二十岁才举行弱冠礼,据有些资料记载,古代二十多岁的男子体格尚未发育完全,还不强壮。

唐朝《孔颖达》记载:“二十成人,初加冠,体犹未壮,故曰弱也。”这是“弱”的来由。

《说文》中这样解释:“冠,弁冕之总名也”,是指戴上成人的帽子,而弱冠的“冠”是指“行冠礼”。

《孝经》中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也就是古人从小就开始蓄发,男孩子到二十岁的时候,就要束起头发,然后戴上帽子,表示自己成人了。

我国古代对弱冠礼都很重视,《礼记·冠义》记载:“冠者,礼之始也。”是说冠礼是一切礼仪开初。男人弱冠前有名无字,但《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冠而字”,男子二十行过冠礼后,才能给自己取“字”,这也标志着该男子进入成人行列。

这↑字读什么,弱冠还是弱冠?

答:及冠拼音:[jí guàn]

[释义] 指男子年满二十。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故名。 清 昭连 《啸亭杂录·军机大臣》:“其下役,皆选内府中之童子,惟司洒扫。旧例及冠时即更易。”

弱冠拼音:[ruò guàn]

[释义] [coming of age at 20]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所以称做弱冠,后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二十曰弱,冠。--《礼记.曲礼》弱冠异柔翰,卓荦观群书。--左思《咏史》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清. 袁枚《祭妹文》只有一个书生,年方弱冠,尚未娶妻。--《二刻拍案惊奇》

弱冠及笄读音?

弱冠-拼音[ruò guàn]

释义:古代男子二十岁为成人,进入二十岁后要行加冠礼,因二十岁的年纪身体尚未强壮,故名。

及笄-拼音[jí jī]

释义:古代女子满十五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十五岁为及笄。

弱冠及笄诗句?

1、弱冠的诗句有“年将弱冠非童子,学不成名岂丈夫。”

出自宋代余良弼《教子诗》

白发无凭吾老矣,青春不再汝知乎。

年将弱冠非童子,学不成名岂丈夫。

幸有明窗并净几,何劳凿壁与编蒲。

功成欲自殊头角,记取韩公训阿符。 

弱冠之年:古代男子年至二十,便要在宗庙中行加冠的礼数。冠礼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为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分别代表拥有治人、为国效力、参加祭祀的权力。

2、及笄的诗句有“妾年将及笄,嫁与东家儿。”

出自元代孙华孙《商人妇》

妾年将及笄,嫁与东家儿。

东家见,贩江西,夫妇五年三别离。

江西娼家花满蹊,不知今年归不归。

春来还为作春衣,满院杨花双燕飞。 

及笄之年指的是女子年满十五周岁,出自《礼记·内则》,及笄中的“笄”字指的就是女子的发簪,及笄也可以理解为插发簪。古代将及笄视为女子成年的一个分水岭,女子十五岁就可以成年嫁人了,被称为及笄之年。

弱冠指什么?

弱冠

男子20岁称弱冠。这时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帽子,指代成年。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古时候,不论男女都要蓄留长发的,等他们长到一定的年龄,要为他们举行一次“成人礼”的仪式。男行冠礼,就是把头发盘成发髻,谓之“结发”,然后再戴上帽子,在《说文》里:冠,弁冕之总名也。谓之成人。在《礼记·曲礼上》记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举行冠礼,并赐以字。冠岁,意思就是男子二十岁了,说明他刚刚到了成人年龄,二十岁也称“弱冠之年”。[1] 出处《礼记·曲礼上》“(男子)二十曰弱冠”。

逾弱冠古诗?

1,《黄岩郑瀛子仙弱冠入太学五上书论时事以直闻》孙应时

分手三年不易逢,一觞淮海酹西风。书生君独忧当世,末路人谁识此翁。故国青山愁夜鹤,孤舟白发映秋蓬。归欤束缚公车疏,努力豚蹄祝岁丰。

2.

《年逾弱冠又多锦瑟之一弦身堕尘樊未彻玉霄》白玉蟾

夜凉莫听野猿哀,觉我枯肠转九回。淅淅秋风吹性水,淹淹暮雨滴心灰。自怜孤影青灯下,曾作神霄故吏来。若待此生尘债足,凤凰合下已青苔。

3.

《秋怀十首》赵蕃

吾友徐审知,识自弱冠初。中间几离合,每见愧不如。乃翁春秋学,老死使者车。官职不足道,门户政要渠。

4.

《春草碧 南金契兄始托交时,与仆俱未弱冠,》邵亨贞

世故牵掣,迨今未遂。兵后避地溪滨,复得旦暮握手,慨前迹之昀陈,预后期之可拟,不能已於言也。敬借前韵,述怀如左岁寒归计曾商略。富贵与神仙,辜前约。儒冠已负平生,不羡扬州去骑鹤。蓬鬓老风霜,心如昨。

5.

《南康道中》罗隐

弱冠负文翰,此中听鹿鸣。使君延上榻,时辈仰前程。丹桂竟多故,白云空有情。唯余路旁泪,沾洒向尘缨。

6.

《高士咏·玄晏先生》吴筠

士安逾弱冠,落魄未修饰。一朝因感激,志学忘寝食。著书穷天人,辞聘守玄默。薄葬信昭俭,可为将来则。

7.

《三天竺还五首》方回

七十二翁头雪白,弱冠初游鬓如漆。除却一二老山僧,独来独往无人识。

8.

《感旧,集定庵句》宁调元

弱冠寻芳数岁华,今年负煞武陵霞。初弦相见上弦别,不是南天无此花。

9.

《挽郑大监》陈宓

策足胶庠上,收科弱冠中。清文弥盖壤,劲气折王公。政术硎锋颖,文章武事雄。轻财缘嗜义,已矣古人风。

弱冠之年唯美句子?

1、《咏史》【魏晋?】左思 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著论准过秦,作赋拟子虚。 边城苦鸣镝,羽檄飞京都。虽非甲胄士,畴昔览穰苴。 长啸激清风,志若无东吴。铅刀贵一割,梦想骋良图。 左眄澄江湘,右盼定羌胡。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

2、《送李大夫赴广州》【唐】钱起 一贤间气生,麟趾凤凰羽。何意人之望,未为王者辅。 出镇忽推才,盛哉文且武。南越寄维城,雄雄拥甲兵。 鼓门通幕府,天井入军营。厥俗多豪侈,古来难致礼。 唯君饮冰心,可酌贪泉水。忠臣感圣君,徇义不邀勋。 龙镜逃山魅,霜风破嶂雪。征途凡几转,魏阙如在眼。 向郡海潮迎,指乡关树远。按节化瓯闽,下车佳政新。 应令尉陀俗,还作上皇人。支离交俊哲,弱冠至华发。 昔许霄汉期,今嗟鹏鷃别。图南不可御,惆怅守薄暮。

3、《马秀才草书歌》【唐?】权德舆 伯英草圣称绝伦,后来学者无其人。白眉年少未弱冠, 落纸纷纷运纤腕。初闻之子十岁馀,当时时辈皆不如。 犹轻昔日墨池学,未许前贤团扇书。艳彩芳姿相点缀, 水映荷花风转蕙。三春并向指下生,万象争分笔端势。 有时当暑如清秋,满堂风雨寒飕飕。乍疑崩崖瀑水落, 又见古木饥鼯愁。变化纵横出新意,眼看一字千金贵。 忆昔谢安问献之,时人虽见那得知。

4、《重答柳柳州》【唐】刘禹锡 弱冠同怀长者忧,临岐回想尽悠悠。 耦耕若便遗身老,黄发相看万事休。

5、《已亥杂诗》【清?】龚自珍 弱冠寻方数岁华,玲珑万玉嫭交加。 难忘细雨红泥寺,湿透春裘倚此花。

关于弱冠的诗句?

自己写过两首不算诗作的诗:

1、《戊戌年冬过灵隐》

初登灵隐甫三岁,再踏灵隐年廿五。飞来峰上风雨至,今雨何曾胜旧雨。

注:去过两次灵隐,一次年少,一次已过弱冠,不巧两次都下雨。

2、《绍兴记游》

为补前游到浙北,冬风料峭路匆匆。朝云百怪空中幻,尽付苍茫烟雾中。

注:往绍兴路上正碰上大雾,雾气萦绕山间。后两句其实是化用了许传霈的诗。

推荐一些近代文人的诗作,比较冷门有意韵。

郭嵩焘是晚清第一任驻英法公使,集毁誉于一身。他的诗句颇具豪气,气象宏远,「以史入诗」在晚清时代别具一格。网上基本搜不到,主要收录于岳麓书社出版的《郭嵩焘全集》里,试摘抄几首如下:

1、《和眉生见赠四首》

十年心迹白鸥知,且喜江湖暮景迟。独去独来无所系,期君携酒菊花时。

2、《出都杂感》节选

万里岛夷浮水至,一星参伐傍霄明。旅獒不入王都贡,坐见烟尘四海清。……百年景味寸心迟,浪迹登楼此日悲。人去人来如昨梦,秋风秋雨失归期。

3、《送陈霖》节选

去年风雪看梅日,尊酒逢君暮雨间。今日梨花春更晚,一鞭残照出梅山。

4、《送吴英樾之官浙江》节选

1、携归一片镜湖石,似剩梅林涧边雪。2、喧然一雨四海惊,海波东挟吴山倾。

5、《法源寺》节选

殿草含风细,园花过雨繁。坐阑钟响定,催上月黄昏。

法源寺是北京的卧虎藏龙之地。

6、《奉赠陆中丞丈建瀛》节选

长江一帆水,磨淬古日月。凭公静波浪,一饱吴淞鱖。

再者就是李鸿章,作为晚清名臣之一,不多作介绍,他写的诗也挺慷慨激昂:

1、《赴试途中有感》

回头往事竟成尘,我是东西南北身。白下沉酣三度梦,青山沦落十年人。……诗酒未除名士习,公卿须称少年时。……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2、《舟夜苦雨》

一月天何醉,四山云若痴。潮添积雨后,春到寒江迟。

汪精卫因被定性为卖国贼,后人注目其诗不多,但其诗少年气十足:

1、河汉倒悬行杖底,江湖齐落酒杯中。2、缺月因风如欲坠,疏星在水忽生棱。

关于鲁迅的,也贴几句:

1、曾惊秋肃临天下,敢遣春温上笔端。2、泽畔有人吟不得,秋波渺渺失离骚。

恽代英的《狱中诗》:

浪迹江湖忆旧游,故人生死各千秋。已摈忧患寻常事,留得豪情作楚囚。

而立 不惑 弱冠 始?

古文中,分别是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二十弱冠指的是古代男子二十岁算成年,行“加冠之礼"以示成人。汉刘向《说苑·修文》::"冠者,所以别成人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礼,加冠以厉其心。"后因以"加冠"指满二十岁。 古代男子成年时加冠的礼节。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并由指定的贵宾给行加冠礼的青年加冠。

三十而立指在三十岁时就应该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发展方向。余红辉《三十而立》“岁月风霜三十载,百味人生唯己知;忆往昔,年少轻狂时,俱远矣;看今日,而立之年始,继拼之!"这首诗是余红辉纪念自己30岁生日之作。

四十不惑在古汉语中指一人到了四十岁就不会因无知困惑,对人生有一定的把握和理解。也指人在四十岁就能够对生活中的所有事情有一个客观准确的认识,不会在因为一些无能为力的事情而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