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诗歌赏析?
将进酒·君不见
唐 ·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赏析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标题的意思为“劝酒歌”,内容多是咏唱喝酒放歌之事。这首诗是诗人当时和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老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作客,作者正值仕途遇挫之际,所以借酒兴诗,来了一次酣畅淋漓的抒发。在这首诗里,李白“借题发挥”,借酒消愁,感叹人生易老,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
这首诗十分形象的体现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热情豪放,“天生我材必有用”、“人生得意须尽欢”。全诗气势豪迈,感情豪放,言语流畅,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李白咏酒的诗歌非常能体现他的个性,思想内容深沉,艺术表现成熟。《将进酒》即为其代表作。
诗歌发端就是两组排比长句,如挟天风海雨向读者迎面扑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颍阳去黄河不远,登高纵目,故借以起兴。黄河源远流长,落差极大,如从天而降,一泻千里,东走大海。如此波澜壮阔的现象,必定不是肉眼能够看到的,作者是幻想的,言语带有夸张。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一涨一消,构成舒卷往复的咏叹味,是短促的单句(如“黄河落天走东海”)所没有的。紧接着,“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恰似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如果说前二句为空间范畴的夸张,这二句则是时间范畴的夸张。悲叹人生苦短,而又不直言,却说“高堂明镜悲白发”,一种搔首顾影、徒呼奈何的神态宛如画出。将人生由青春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之事,把原本就短暂的说得更为短暂,与前两句把原本壮阔的说得更为壮阔,是“反向”的夸张。开篇“以河之水一去不复返喻人生易逝”,“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形出生命的渺小脆弱”。
这个开端可谓悲感至极,却又不堕纤弱,可以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同时也是由长句排比开篇的气势感造成的。这种开篇的方法作者经常用,比如“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城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沈德潜说:“此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可见其颇具创造性。此诗两作“君不见”的呼告(一般乐府诗只是篇首或篇末偶尔用),又使诗句感情色彩大增。所谓大开大阖者,此可谓大开。
“人生得意须尽欢”,这似乎是宣扬及时行乐的思想,然而只不过是现象而已。诗人“得意”过没有?“凤凰初下紫泥诏,谒帝称觞登御筵”(《玉壶吟》)似乎得意过;然而那不过是一场幻影。“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王门不称情”(《行路难三首·其二》)又似乎并没有得意,有的是失望与愤慨,但并不就此消沉。
诗人于是用乐观好强的口吻肯定人生,肯定自我:“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是一个令人鼓掌赞叹的好句子。“有用”而且“必”,非常的自信,简直像是人的价值宣言,而这个人“我”是需要大写的。于是,从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透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入世的积极的态度。正是“长风破浪会有时”,应为这样的未来痛饮高歌,破费又算得了什么!
“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又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能驱使金钱而不为金钱所使,这足以令所有凡夫俗子们咋舌。诗如其人,想诗人“曩昔东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万”(《上安州裴长史书》),是何等的豪举。所以此句是深蕴在骨子里的豪情,绝非装腔作势者可以得其万分之一。
与此气派相当,作者描绘了一场盛筵,那决不是“菜要一碟乎,两碟乎?酒要一壶乎,两壶乎?”而是整头整头地“烹羊宰牛”,不喝上“三百杯”决不罢休。多痛快的筵宴,又是多么豪壮的诗句!至此,狂放之情趋于高潮,诗的旋律加快。“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几个短句忽然加入,不但使诗歌节奏富于变化, 而且使我们似乎听到了诗人在席上频频地劝酒。既是生逢知己,又是酒逢对手,不但“忘形到尔汝”,诗人甚至忘了是在写诗,笔下之诗似乎还原为生活,他还要“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以下八句就是诗中之歌了,这纯粹是神来之笔。
“钟鼓馔玉”即富贵生活(富贵人家吃饭时鸣钟列鼎,食物精美如玉),可诗人却认为这“不足贵”,并放言“但愿长醉不复醒”。诗情至此,便分明由狂放转而为愤激。这里不仅是酒后吐狂言,而且是酒后吐真言了。
以“我”天生有用之才,本当位极卿相,飞黄腾达,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行路难三首·其二》)。说富贵“不足贵”,乃是出于愤慨。以下“古来圣贤皆寂寞”二句亦属愤语。诗人曾喟叹“自言管葛竟谁许”,说古人“寂寞”,其实也表现出了自己的“寂寞”,所以才愿长醉不醒了。这里,诗人是用古人的酒杯,浇自己的块垒。说到“唯有饮者留其名”,便举出“陈王”曹植作代表。并化用其《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之句。
古来酒徒很多,而为何偏举“陈王”,这又与李白一向自命不凡分不开,他心目中树为榜样的都是谢安这些高级人物,而这类人物当中,“陈王”曹植与酒联系得比较多。这样写便有了气派,与前文极度自信的口吻一贯。再者,“陈王”曹植于曹丕、曹睿两朝备受猜忌,有志难展,也激起诗人的同情。一提“古来圣贤”,二提“陈王”曹植,满满的不平之气。此诗开始似乎只涉及人生感慨,而不染指政治色彩,其实全篇饱含了一种深广的忧愤和对自我的信念。诗情之所以悲而不伤,悲而能壮,即根源在此。
刚露一点深衷,又说回酒了,而且看起来酒兴更高了。以下诗情再入狂放,而且愈来愈狂。“主人何为言少钱”,既照应“千金散尽”句,又故作跌宕,引出最后一番豪言壮语:即便千金散尽,也不惜将名贵宝物“五花马”(毛色作五花纹的良马)、“千金裘”(昂贵的皮衣)用来换美酒,图个一醉方休。
这结尾之妙,不仅在于“呼儿”“与尔”,口气甚大;而且具有一种作者一时可能觉察不到的将宾作主的任诞情态。须知诗人不过是被友招饮的客人,此刻他却高踞一席,气使颐指,提议典裘当马,令人不知谁是“主人”,浪漫色彩极浓。快人快语,非不拘形迹的豪迈知交断不能出此。诗情至此狂放至极,令人嗟叹咏歌,直欲“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情犹未已,诗已告终,突然又迸出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之“悲”关合,而“万古愁”的含义更其深沉。这“白云从空,随风变灭”的结尾,显见诗人奔涌跌宕的感情激流。通观全篇,真是大起大落,非如椽巨笔不办。
《将进酒》篇幅不算长,却五音繁会,气象不凡。它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全篇具有震动古今的气势与力量,这诚然与夸张手法不无关系,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字(“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等)表现豪迈诗情,同时,又不给人空洞浮夸感,其根源就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
此外,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其歌中有歌的包孕写法,又有鬼斧神工、“绝去笔墨畦径”之妙,既非鑱刻能学,又非率尔可到。
通篇以七言为主,而又以三、五言句“破”之,极参差错综之致;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如“岑夫子,丹丘生”,“五花马,千金裘”),节奏疾徐尽变,奔放而不流易。《唐诗别裁》谓“读李诗者于雄快之中,得其深远宕逸之神,才是谪仙人面目”,此篇足以当之。
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李白的诗歌怎么理解,怎样赏析李白的白鹭?
李白没有作品《白鹭》,白居易才有 《白鹭》 年代:唐作者:白居易 人生四十未全衰,我为愁多白发垂。
何故水边双白鹭,无愁头上亦垂丝? 译文 人生四十岁还没有到完全衰老的时候,而我却因为愁思而多了这许多白发。 可为何水边的白鹭,没有这些许愁绪也有白色垂丝呢?诗歌塔 李白?
宝塔凌苍苍,登攀览四方。
顶高元气合,标出海云长。
万象分空界,三天接画梁。
水摇金刹影,日动火珠光。
鸟拂琼帘度,霞连绣栱张。
目随征路断,心逐去帆扬。
露浴梧楸白,霜催桔柚黄。
玉毫如可见,于此照迷方。
这首诗主要写栖灵塔之高及登塔远望之景。元气: 本指天地未分前混 一之气,此指极高之云气。标: 末梢,亦指塔顶。万象: 即万物。空 界: 空间界划。这句说,由于塔高耸入云,好象为万物划出了界限。三 天: 佛、道诸家都有三天之说,此泛指高空。金刹: 指栖灵塔。火珠: 指塔顶的珠子。栱: 立柱和横梁之间成弓形的承重结构。玉毫: 犹白 毫。是如来佛的宝相之一。迷方: 犹迷涂、迷津。
李白举杯邀明月什么意思?
1、解释:举起酒杯邀请天上的明月。
2、出自《月下独酌》其一,全诗如下: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3、译文
提一壶美酒摆在花丛间,自斟自酌无友无亲。举起酒杯邀请天上的明月,对着身影成为三人。明月当然不会喝酒,身影也只是随着我身。
我只好和他们暂时结成酒伴,要行乐就必须把美好的春光抓紧。我唱歌明月徘徊,我起舞身影零乱。醒时一起欢乐,醉后各自分散。我愿与他们永远结下忘掉伤情的友谊,相约在缥缈的银河边。
4、创作背景
这首诗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时李白在长安,正处于官场失意之时。此诗题下,两宋本、缪本俱注“长安”二字,意谓这四首诗作于长安。
当时李白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但他面对黑暗现实,没有沉沦,没有同流合污,而是追求自由,向往光明,因有此作。
李白立冬赏析?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被冻住的“毛笔”、被冻得泛起白霜的“砚台”、温着美酒的“小火炉”。诗的开篇扑面而来的是这些充满了生活气息的物件,仿佛诗人在为贪杯不想创作新诗找到了很好的借口。
立冬时节,本就天气寒冷,更何况在大唐还没有受到温室效应的时节呢!你看那小火炉虽然温着美酒而炉壁却透着丝丝寒气,蘸着墨汁的笔和墨渍未干的砚台都被冻住了,光想想都觉得冷,古时候的读书人真心不易,连大诗人都不能幸免!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小酌几杯佳酿,不免微醺,醉眼迷离之间看那被冻住的墨渍微微泛起白霜,好似那月光透过窗台洒落其上;恍恍惚惚之间还以为下了一场大雪,把这小山村都给铺满了。
诗的第三句透露出诗人当时应是一人旅居他乡,隐约间透着淡淡的思乡的情绪,恰如那点点墨花!
通览整首诗,与李白的其他诗句对比来看,少了那么些仙气,却多了许多人间烟火气!立冬时节,不如与家人聚上一聚!
寻李白赏析?
赏析:
整首诗读完,感叹余光中先生对李白真是很了解、很欣赏,脑海里这句话一直在回荡——“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酒、豪肠、月光、剑气、绣口、半个盛唐”,感觉特别美,特别有气魄。这几句“厚实”的豪言,意境雄浑壮美,历来被赞赏有加,著名学者余秋雨更是将其奉为“当代中国诗坛的罕见绝唱”。
“那一双傲慢的靴子至今还落在,高力士羞愤的手里”。这句话出自一个典故,据《松窗杂录》记载,开元中,唐玄宗和杨贵妃赏牡丹花开,请李白来做诗。李白作《清平调》三章夸赞贵妃的美貌,还伸脚要高力士帮他脱靴。高力士碍于唐玄宗在旁边,所以不曾拒绝,但因此恨上了李白。第二天就在杨贵妃那里说李白的坏话,最终导致李白未受到唐玄宗的重用。
“把满地的难民和伤兵,把胡马和羌笛交践的节奏,留给杜二去细细地苦吟”。“杜二”指的是杜甫,他和李白是好朋友,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有“诗史”之称。
“自从那年贺知章眼花了,认你做谪仙”。这句话也有一个典故,李白经人推荐到了长安,见到了当时久负盛名的贺知章。李白将途中所写的《蜀道难》一诗献给贺知章,贺知章读后惊叹于李白的才华,他将李白比作天上下凡而来的仙人,称李白为“谪仙人”。
“怨长安城小而壶中天长,在所有的诗里你都预言,会突然水遁,或许就在明天,只扁舟破浪,乱发当风”。这几句描绘出了李白的避世之情,心不在朝堂,惟愿逍遥在酒壶中、广阔天地的一叶扁舟中。最后两句中的“扁舟”和“乱发”出自于《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中的“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当风”和“破浪”出自《行路难》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从开元到天宝,从洛阳到咸阳,冠盖满途车骑的嚣闹,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水晶绝句轻叩我额头”。这段话意思是说盛唐的万千气象都不及李白的诗光耀千古。“冠盖满途”出自于杜甫《梦李白》中的“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当地一弹挑起的回音,一贬世上已经够落魄,再放夜郎毋乃太难堪”。“回音”指的可能是《山中与幽人对酌》中的“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一贬”为贺知章说的“谪仙人”,“二贬”为流放夜郎。表现出余光中先生对李白才华绝伦却得不到重用,反而屡遭贬斥境遇的怜惜、痛心之情。
“不如归去归哪个故乡?凡你醉处,你说过,皆非他乡,失踪,是天才唯一的下场”。“他乡”源自李白诗《客中作》:“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表现出李白旷达的心境,以及余光中先生对李白才华和性情的高度认同。
“一回头囚窗下竟已白头,七仙、五友,都救不了你了”。“七仙”可能是出自杜甫的《饮中八仙歌》,另外七仙是指贺知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五友”指的是“竹溪六逸”,除了李白以外,另外五个人是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
“匡山给雾锁了,无路可入,仍炉火未纯青,就半粒丹砂,怎追蹑葛洪袖里的流霞”。“匡山”是李白读书的地方,出自杜甫的《不见》中的尾联“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炉火纯青”指的是李白当过道士的经历。“葛洪”是道教宗主,炼丹大师,此处出自杜甫《赠李白》中的“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樽中月影,或许那才是你故乡,常得你一生痴痴地仰望”。“樽中月影”语出自《月下独酌》“对影成三人”之句,“故乡“出自《静夜思》中“低头思故乡”。李白的诗,七成中都描写了月光,可能他就是那月中的神仙,所以才会一生都在痴痴地仰望家乡吧。
“二十四万里的归程,也不必惊动大鹏了,也无须招鹤,只消把酒杯向半空一扔,便旋成一只霍霍的飞碟,诡绿的闪光愈转愈快,接你回传说里去”。天才的陨落本来令人扼腕,但李白是仙,死亡不是终点,也无需大鹏和仙鹤引路了,只需酒杯一扔,光影旋转间,他便回传说里去了。
《寻李白》一诗选自余光中《隔水观音集》。余光中曾在《莲的联想诗集后记》中说:“怀古咏史,原是中国古典诗的一大主题。在这类诗中,整个民族的记忆,等于是在对镜自鉴,这样子的历史感,是现代诗人重认传统的途径之一。”
感遇李白赏析?
全诗:
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
未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
赏析:
通篇咏菊,写菊美好芬芳,却无人携酒来赏,白白辜负了清露的滋润。悲叹君子不及时采撷而瓢零无所依归。前人咏菊多以菊自喻,借物兴慨,此诗亦有所寄托,意在言外。萧士赟云:“此篇喻贤者蒙朝廷养育之恩,有才而不见用,空受此恩也。当可用之时而君不采之,惟有飘零老死而已,将安所依乎?是可叹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卷二十四)联系李白天宝三载入长安待诏翰林的际遇,不难看出诗中寄托着他的亲身感受。此诗全用比兴,一唱三叹,物我融合,寄意遥深。
李白秋思赏析?
春阳如昨日,碧树鸣黄鹂。芜然蕙草暮,飒尔凉风吹。
天秋木叶下,月冷莎鸡悲。坐愁群芳歇,白露凋华滋。
今日的春光如同昨天一样明媚,碧树绿草间,有黄鹂鸟在唧唧鸣叫。但突然之间,蕙草就枯萎凋零了,衰飒的秋风吹来阵阵凉意,让人顿感忧伤。已经进入秋天,树木的叶子纷纷落下,一片凄清的景象。冰冷惨淡的月光下纺织的女子正独自伤悲。她为群芳的逝去而感到无限忧愁,繁盛的枝叶如今都已凋落,秋露浓浓,让人感到无限落寞。华滋:繁盛的枝叶。
送李白赏析?
杜甫与李白相互敬重,交谊深厚,这首《赠李白》,就是杜甫与心灵的笔触所刻画的一副李白肖像。
mowing诗歌赏析?
Mowing《割草》是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的一首写农村生活的短诗。
诗中描写日常生活,尤其是描写农村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和劳动。在他生前,有文学评论家批评他把这些普通生活琐事写进诗里去,是不高雅的表现。弗罗斯特在一次采访中说:“要是诗歌不能懂得一切,懂得整个世界,【你们】诗歌就是无用的废物。”
在这首诗里,弗罗斯特写的是独自一人在田里割草时的所想所感。他把镰刀拟人化了。诗一开
始,弗罗斯特就说他好像听见镰刀在【与】大地窃窃私语。用镰刀割草,当然会发出声响,所以,诗人说听见镰刀在【与】大地窃窃私语,既可以说是诗人割草时产生的一种幻觉,也可以说是借用拟人化了的镰刀的【耳】语,说出自己的想法。
他先说听不清镰刀在说什么,可能是在说太阳太热,也可能在说四周太静。接着,用“它”—镰刀—来说出这首诗的主旨,也就是诗人的观点:劳动才是真实的生活,劳动是最愉快的事情,劳动就是最诚挚的爱。“它”不幻想会有人恩赐给他闲适而不用劳动的生活,也不幻想有神仙精灵会送来不劳而获的黄金。因为这些都是“超过真实”的东西,因此也是“软弱无力”的。“它”想要的只是用最“真诚的爱”来割草。诗人认为:最甜蜜的美梦,只有靠劳动才能实现。
最后,诗人以“镰刀边【耳】语边把草割下,让它们在阳光下晒成干草”来结束这首诗。
至于诗歌的第11和12句,写到兰花草和【绿】蛇,我想诗人只是想描写割草时令人愉快的真实情景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