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诗歌大全

伤春陈与义名句? 陈与义伤春颈联赏析?

2023年11月14日 17:19:141

伤春陈与义名句?

《伤春》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一首慨叹国事的悲愤诗。写于北宋建炎年间,当时诗人逃难至湖南邵阳。

首联叹惜朝廷无平戎之策,致使金兵不断南侵。国势日衰。颔联举汴京沦陷、飞龙入海两件典型事例,说明投降路线造成的严重后果,既痛心疾首,也隐含讽刺。颈联紧扣诗题写诗人有国难奔,有家难回的悲痛心情,感人肺腑。尾联赞扬抗金将领的勇敢行为,激励人们的爱国热情。全诗语句明净,音调响亮,用典贴切,形象生动。

基本信息

中文名

伤春

作者

陈与义

出处

《简斋集》

作品原文

伤春

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

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

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

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

陈与义伤春颈联赏析?

颈联“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二句,是借用李白和杜甫的名句,直接抒发感慨,扣着题目写“伤春”。

上句写伤,下句写春,由“每岁烟花一万重”的春,引起“孤臣霜发三千丈”的伤。作者用“孤臣”自指,一是表示流落无依,二是表示失去了皇帝。诗人把“白发三千丈”与“烟花一万重”两句李白,杜甫的名句合为一联,对仗贴切、工整,表现了诗人伤时忧国的感情。

由春光烂漫与家国残破的对比之中,产生了莫大的忧伤。但是也从“万方多难”的现状中看到了希望。

伤春陈与义从情感和表达方法赏析?

这是一首伤春诗,实质上诗人却在情感上感伤时势,表现出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颔联两句以“初怪”、“岂知”的语气,造成更强烈的惊叹效果,显得感情动荡,表达了局势出人意料之外的恶化,流露了诗人对高宗的失望之情,再次跌宕。

表达方式上,诗人借景抒情,借用李白和杜甫的名句,直接抒发感慨,扣着题目写“伤春”。“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上句写伤,下句写春,由“每岁烟花一万重”的春,引起“孤臣霜发三千丈”的伤。作者用“孤臣”自指,一是表示流落无依,二是表示失去了皇帝。诗人把“白发三千丈”与“烟花一万重”两句李白,杜甫的名句合为一联,对仗贴切、工整,表现了诗人伤时忧国的感情。

漫郎陈与义诗歌鉴赏?

正面揭露现实的黑暗。如诗巾用“天地元须使鬼钱”表明现实社会巾唯利是图、见钱眼开的丑恶现实。

愚溪陈与义诗歌鉴赏?

字眼是“愚”。作者借愚溪自喻,表现了自己清高的品格和不合时俗的性格,抒发了自己无辜被贬、才华被埋没的抑郁悲愤之情。

伤春陈与义与杜甫从情感和表达方法赏析?

伤春陈与义翻译赏析

伤春陈与义翻译赏析,是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陈与义的作品,诗题虽是伤春,实际上却是一首感伤时势的诗,表达了诗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原文:

伤春

陈与义

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

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

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

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

伤春字词解释:

⑴伤春:名为感伤春天,实则是忧伤国事。

⑵庙堂:旧时皇帝供奉祖宗神位的处所,借指朝廷。范仲淹《岳阳楼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⑶平戎:战胜入侵者。《新唐书·王忠嗣传》:(王忠嗣)节度朔方上平戎十八策。斩米施可汗,虏不敢近塞。

⑷坐使:遂使。

⑸甘泉:秦汉行宫,在今陕西淳化县甘泉山上,此处代指宋皇宫。夕烽:夜里报警的烽火。《汉书·匈奴外传》:(胡骑入代)烽火通于甘泉、长安数月。李白《塞下曲》: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云。此句实为夕烽照甘泉的倒装。

⑹上都:借指汴京,北宋京城。一说指建康或临安,当时均作为南宋京城选择地。尚未定。

⑺战马:金兵铁骑。

⑻此句意为汴京已经沦陷。

⑼穷海:僻远的海上。此处指温州(今属福建)海域。

⑽飞龙:旧时以龙比天子,此处指宋高宗。《易经·乾卦·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此处说飞龙不在天上而逃于海。皇帝在茫茫九州连立足之地都没有,是讽刺朝廷无能。

⑾初怪……岂知……两句,有始料不及之意。

⑿孤臣:作者自指。当时诗人流落在湖南邵阳。

⒀霜发三千丈: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此处借指忧国之情。

⒁烟花:指春天艳丽的景物。烟花一万重:杜甫《伤春》:关塞三千里。烟花一万重。意为离故乡太远,看不到故乡的春景。

⒂向延阁:长沙太守向子湮。延阁是汉代史官官署,向曾任秘阁直学士,故称。

⒃疲兵:经过苦战而疲惫不堪的军队。

⒄犬羊:对金兵的鄙称。敢犯犬羊锋:敢于抵挡侵略者的锋芒。《宋史·向子湮传》载,建炎四年二月,金兵进犯湖南,向组织军民抵抗,终于击退敌军。此二句从杜甫《诸将》稍喜临边王相国,肯销金甲事春农化出。

伤春翻译:

朝廷没有良策击退金兵入侵,竟使边塞的烽火照亮了甘泉行宫。我正惊呼京城里竟然听到战马嘶鸣,哪知可怜的皇帝已到海上逃生。我这孤臣忧虑国事愁白了头发,又适逢春天繁花吐艳,更叫人触景伤情。幸喜长沙有个抗金的将领向子湮,他率领疲弱之师,敢抵抗兽军的锋芒!

伤春创作背景:

建炎三年(1129年),金兵大举过江,攻下建康(今江苏南京),十二月,入临安(今浙江杭州)。第二年又攻破明州,迫使宋高宗乘船逃入海上。陈与义当时正流落到湖南境内邵阳,居紫阳山,对着明媚春光,深感国势危急,伤时感事。杜甫曾有《伤春五首》,对吐蕃攻陷长安,代宗出走深表忧愤。南宋这时面临类似局面,作者便以《伤春》为题,写下了这首诗。

伤春赏析:

  这是一首伤春诗,实质上却在感伤时势,表现出作者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全篇雄浑沉郁,忧愤深广,跌宕起伏,深得杜诗同类题材的神韵。

  首联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照夕烽二句,上句是因,下句是果。采用借古喻今的手法,直叙国事的危急。上句庙堂无策可平戎,是说朝廷对于金兵的侵略不能也不敢抵抗,下句坐使甘泉照夕烽,是以汉代匈奴入侵,晚间烽火一直照到甘泉宫,来表示由于南宋统治集团的不抵抗,因此使得金兵长驱直入,从边境到达内地。这两句感叹朝廷无策抗金,直将矛头指向皇帝,此为首顿。

  颔联初怪二句,承上直写南宋小朝廷狼狈逃奔的可悲行径,把坐使甘泉照夕烽具体化。对这种敌人步步进逼、朝廷节节败退的局面,诗人忧心如焚,春回大地,万象更新,而国势却如此危急,就更增加了诗人的伤感。这两句以初怪、岂知的语气,造成更强烈的惊叹效果,显得感情动荡,表达了局势出人意料之外的恶化,流露了诗人对高宗的失望之情,再次跌宕。

  颈联孤臣二句,是借用李白和杜甫的名句,直接抒发感慨,扣着题目写伤春。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上句写伤,下句写春,由每岁烟花一万重的春,引起孤臣霜发三千丈的伤。作者用孤臣自指,一是表示流落无依,二是表示失去了皇帝。诗人把白发三千丈与烟花一万重两句李白,杜甫的名句合为一联,对仗贴切、工整,表现了诗人伤时忧国的'感情。杜甫有诗说:天下兵虽满,春光日至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陈与义在别的诗中也说:天翻地覆伤春色。都是由春光烂漫与家国残破的对比之中,产生了莫大的忧伤。这也可以看出陈与义学习杜甫与江西诗派的不同之处。杜甫伤春,一方面说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此登临,一方面说北极朝廷终不改,西山寇盗莫相侵,尽管为外族的入侵深深地忧虑,但还是相信国家终究是会恢复的。陈与义在这首《伤春》诗中,也从万方多难的现状中看到了希望。

  尾联 稍喜长沙向延阁,疲兵敢犯犬羊锋 二句,落笔很有力量。诗人对向子諲是歌颂的,向子諲以疲惫、力弱的部队,敢于冒犯野兽一般的金国侵略军的锋锐之气,是具有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的。诗人在这里显然是以在长沙的向子諲与在庙堂的当权派作对比,向子諲疲兵敢犯犬羊锋,而庙堂都是无策可平戎。所以对向子諲的歌颂,就包含了对庙堂当权派的批判。疲兵敢犯犬羊锋,不仅笔调苍凉悲壮,而且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向子諲卫国精神的无限崇敬之情。敢犯二字,气势凌云。诗人用稍喜二字就表明了他的讥讽的意图。稍喜并不是说向子諲的抗金值不得大喜,而是说在庙堂无策可平戎的局面下,还有向子諲的疲兵敢犯犬羊锋,使人看到了线希望,在忧伤之中带来了一点欣慰。

  这首诗作也深刻地反映了南宋前期战乱动荡的社会现实。诗中一方面对南宋朝廷不采取抵抗政策,一味退却逃跑,表示出极大的不满,另一方面对向子諲等官兵纷起抗敌的爱国壮举,进行热情地讴歌。这种鲜明的主战态度,在当时是十分可贵的。这首《伤春》体现了陈与义南渡后的诗风开始转变,能卓然成家而自辟蹊径。宋代刘克庄《后村诗话》前集卷二,说陈与义建炎以后,避地湖峤,行路万里,诗益奇壮。……以简洁扫繁缛,以雄浑代尖巧,第其品格,故当在诸家之上。这些评语并非溢美之辞,而是符合南渡后陈与义的诗风特征的。此诗真有杜忠这是极有见地的。尽管诗人的爱国感情没有杜甫那样的深厚和强烈,但是在这首七律中显露出来的爱国情思,沉雄浑成的艺术风格,已经不是在形貌上与杜甫相似,而是在气味上逼近杜甫。

  另外,整首诗雄浑沉郁、忧愤深广,也有江西诗派作品的影子,但又突破了江西诗风。

个人资料: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陈师道与陈与义的诗歌创作各有什么特色?

陈师道的诗歌艺术风格是朴拙瘦硬。

陈与义诗歌重意境,重白描。

陈与义登高?

九月八日登高作重九奇父赋三十韵与义拾余意

宋代 :陈与义

九月风景好,节意满天涯。书生尊所闻,登高乱城鸦。虽无生乘丽,前驱载黄花。两楼压波壮,众泽分夭斜。居夷惊有苗,访古悲章华。萧条湖海事,胜日一笑哗。兴移三里亭,木影杂蛟蛇。二士醉藜杖,两禅风袈裟。奇哉古无有,未觉欠孟嘉。天公亦喜我,催诗出微霞。赋罢迹已陈,忧乐如转车。却生五百岁,远俗增雄夸。

萤火陈与义?

萤火

宋 · 陈与义

翩翩飞蛾掩月烛,见烹膏油罪莫赎。

嘉尔萤火不自欺,草间相照光煜煜。

却马已录仙人方,映书曾登君子堂。

不畏月明见陋质,但畏风雨难为光。

陈与义,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今陕西西安),自曾祖陈希亮从眉州迁居洛阳,故为洛(今河南洛阳)人。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诗尊杜甫,前期清新明快,后期雄浑沉郁;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豪放处尤近于苏轼,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春雨陈与义?

陈与义关于春雨的诗是:

《雨》陈与义 

沙岸残春雨,茅檐古镇官。

一时花带泪,万里客凭栏。

日晚蔷薇重,楼高燕子寒。

惜无陶谢手,尽力破忧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