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诗歌大全

苏轼《无题诗》全诗词?

2023年11月13日 01:26:091

苏轼《无题诗》全诗词?

楼主看看是这首吗? 春风寂寂夜寥寥,一望苍苔雪影遥。

何处幽香飞几片,只宜月色带花飘。

苏轼的诗歌?

关于苏轼的诗歌如下:

1、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

出自宋代苏轼的《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2、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出自宋代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李商瘾的无题诗歌?

  一回答:李商隐无题诗共计七首,如下:   1、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2、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3、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元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4、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薰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5、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6、   何处哀筝随急管, 樱花永巷垂杨岸。   东家老女嫁不售, 白日当天三月半。   溧阳公主年十四, 清明暖后同墙看。   归来展转到五更, 梁间燕子闻长叹。   王十二兄与畏之员外相访,见招小饮,时予以悼亡日近,   不去,因寄。   7、   谢傅门庭旧末行, 今朝歌管属檀郎。   更无人处帘垂地, 欲拂尘时簟竟床。   嵇氏幼男犹可悯, 左家娇女岂能望?   愁霖腹疾俱难遣, 万里西风夜正长。   二、扩展知识:   1、作者简介: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汉 族,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樊南子,晚唐著名诗人。他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市),祖辈迁至荥阳(今河南郑州)。擅长骈文写作,诗作文学价值也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浓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写得缠绵悱恻,为人传诵。但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乡沁阳(今沁阳与博爱县交界之处)。据《新唐书》有《樊南甲集》二十卷,《樊南乙集》二十卷,《玉溪生诗》三卷,《赋》一卷,《文》一卷,部分作品已佚。   2、无题诗由来:李商隐的无题诗,是指李商隐所创作的部分以"无题"命名和以诗歌开头两个字为题目的诗。   李商隐生活的时代,时世艰难,仕途坎坷,婚姻不幸,爱情多舛,目睹身受的政治打击,夹缝中求生存的境遇,令其饱受磨难。   他的诗作从不同的角度反映社会生活,抒写自己独特的心灵感受。无论是政治诗,还是咏史诗,或者咏物诗,都写得浓缛典丽,曲折深婉。不仅内涵丰富,耐人咀嚼,而且异彩纷呈,凄美绝伦。在晚唐以心情意绪构成诗歌主题的诗坛上,他以绮艳深幽之诗笔,抒写自己的深情与苦调,在浓厚的感伤情绪与悲剧意识中展示出凄婉迷离、静谧深邃的诗境,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绝响千古。   所以无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个人的,也有社会环境的,既有无法用简短的题目表达自己意境意愿的原因,也有迫于历史政治情况的原因。当然这也就是现代人认为李商隐的诗晦涩难懂的原因。

苏轼诗歌梳理?

苏轼的诗词内容广阔,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笔力纵横,穷极变幻,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苏轼的词是北宋继柳永之后第二位对词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词人.但他的词在当时引发了两种绝然不同的争论:一方面有人充分肯定其对词的开拓和革新之功: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他"以诗为词"要非本色.

2.苏轼词在内容方面的突破,苏轼的词被称为"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他的词可分为三类

1)抒情词.苏轼的抒情词具有严肃博大的特点具体包括从政之情爱国之情怀古之情人伦之情等

(2)咏物词苏轼词中约有30首咏物词他的咏物词形神兼备富有寄托代表作有《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和《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等

(3)农村词苏轼的农村词约有10多首代表作为《浣溪沙》五首时作者在徐州任上.

3.苏轼词在风格上的突破苏轼词风可分三类

1)豪放风格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代表作有《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2)旷达风格,这个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

(3)婉约风格宛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塔与少女的无题诗歌词分析?

塔与少女的无题诗歌词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的思想。这首诗歌表现出了一种对于真理和存在的怀疑,以及对于生命的短暂和无意义的认识,这与虚无主义的思想不谋而合。首先,在诗中塔和少女在互相寻找答案,但是他们最终都未能找到答案,这表现出了对于真理的怀疑。其次,在诗中少女说:“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表现出了对于生命的短暂和无意义的认识,这符合虚无主义的思想。最后,在诗歌的结局中,塔和少女都选择离开,这表现出了对于任何存在方式的怀疑,都无法给人带来真正的意义。因此,可以说塔与少女的无题诗歌词通过对于存在、真理和生命的怀疑与否定,呈现出了一种虚无主义的思想。

苏轼诗歌的情感特征?

《海棠》 【写出海棠花盛开之美,花香之浓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花的爱惜之情与因自己生平不得志而抒发的抑郁之情.】

红梅苏轼诗歌鉴赏?

诗前半段,怕、贪、恐、故作,等字,将一枝红梅描摹的像人一样生动。红梅也怕愁、也贪睡、也懂入时、也知故作。姿态性情,无不毕现。这些都应是人的性情,却都被安在红梅的身上,可孰料这么一来,却将红梅不愿与俗芳同艳、却又故作俗色与芳相处无间的性情表露出来。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故作是没有丝毫贬义的,它不是忸怩作态,而是在她的冰容之外的另一种性格,即是她的与人为乐,他的朴实。尚馀孤瘦雪霜姿,则是她的出世脱俗、她的洁身自好、她的高贵纯洁,但决不高傲跋扈。

第三句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说得再清楚不过了,就是她的高贵不愿随流。无端二字用得实在是好,酒晕竟无端上了玉肌,但从第三句看,到底写人写花已不甚了然,但是我们一联想到红梅,于洁白之中透出微微的红意,那不正如饮酒后微红的肌肤吗?这是全诗唯一一处正面描写红梅外表的句子,而这种描摹也实在是太震撼人心了,没有过多的笔墨,就直接说她是饮酒后微红的肌肤!愚意以为此当为描述红梅的最佳语句。结合整个第三句,说的够清楚了,就是要把红梅给人化,把人给寓于红梅之中,具体是什么人,不可知也,可以是瞻仰前辈风流名仕、也可以是余以自况也!他说的就是人也要有红梅那种高情,那种纯洁。

最后一句,是说前辈诗人不知道红梅原来是有气质与品格的,往往只看中对外表枝叶的描绘。

诗的开首,以拟人手法描写梅的形象:冬末晚开,迟于芳,像一位贪睡懒起的美人,唯恐自己那玉洁冰清的容颜不合时尚,受到世人猜忌。此处写出了梅的意态宛然,愁情荡漾。其实,这是诗人自己的悲慨。自恐句点出了这位愁美人的心态,实乃诗人历经艰难后的感叹。苏东坡因乌台诗案受到政敌的迫害,元丰三年1080

被贬黄州。此时,刚刚过去两年。经历惊险的诗人,对忠而获咎的境遇难以释怀。一个恐字,乃点睛之笔,点出了心灵痛苦的印记。冰容用得绝妙,绘出了梅花玉洁冰清的形象,孤傲超的品格,与题目《红梅》相映,也给人留下悬念:红梅何来冰容?

颔联故做小红桃杏色句,写出红的缘由。在诗人心中,此梅是玉洁冰清的白色,现在偶然出现红色,对应首联中的怕、恐,是故作姹紫嫣红的随大流姿态。紧接着尚余孤瘦雪霜姿却奇峭地勾出了梅的神韵,道出了梅的本来气质。孤瘦,点出花朵稀疏俊逸,格调孤傲不的特性。雪霜姿是梅品格本质所在,此时,尽管故做红色,然而傲雪霜的风姿犹存。尚余二字用得绝妙,既无心显露,又无可掩饰。在诗人心中,梅就是梅,无论妆成何色,与桃杏截然不同。颔联两句将迟起美人与梅融为一体,可见诗人咏物本领之高妙。

颈联对梅的内心作了深入探究,并解开了白梅何以变桃杏色之谜: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寒心出自《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春态即小红桃杏色。诗人把梅的内心——寒心与外表——春态对立起来,用未肯来连接,表示出梅的孤傲品格。而对红色的出现,诗人轻松地解释道:美人刚喝过酒,酒晕浮上了玉肌到此,悬念解了:梅的心灵——寒心,外表——玉肌,原本分不开;红色为酒晕,乃一时之变相,本质未变。酒晕句极富美感,也出人意料,实为高雅之戏谑,幽默诙谐的性格与曲折绝妙的诗意揉合得水乳交融。

末尾两句,诗老指北宋诗人石曼卿。石曾有《红梅诗》: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东坡觉得此句可笑,不用诗人眼光看梅,而仅以红色与桃杏相辨,这是他不能同意的。东坡讥讽诗老不知梅格在的同时,把对梅的赞扬与自身的理想巧妙地升华,也做足了《红梅》的题目。这个结尾,升华了全诗,余味无穷。

苏轼李白的诗歌五首?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苏轼诗歌的时代特征?

一、坚持现实主义的主题

苏轼是一位关心民众,有志于经世济民的人,他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针砭和嘲讽的态度,在诗词创作中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他入仕后勤于政务,又多次遭贬谪,有机会接触下层社会,常常把耳闻目睹的民间疾苦写进诗中。如《送黄师是赴两浙宪》写水灾后江浙人民的艰难,《夜泊牛口》写沿江居民的生活苦痛,《吴中田妇叹》则反映了当时赋税深重,谷贱伤农的境况。这些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轼对民众疾苦的关心。

二、内容丰富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学者们一般认为唐朝以前的诗歌内容较窄,格局较小,明代李东阳说:“赖杜诗一出,乃稍为开扩,庶几可尽天下之情事。韩一衍之,苏再衍之,于是情与事无不可尽”就创作风格而言,王安石、黄庭坚、陈师道等人的诗作或许比苏诗更要突出、鲜明,但若论创作成就,苏轼则是出类拔萃的。在内容的丰富、题材的广泛、形式的多样、情蕴的深厚等方面,苏诗都是独树一帜的。他晚年写了一百多首和陶诗,颇具特色。

“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指出了两者风格的相似。但文学创作毕竟不是简单的重复,所以苏轼的和陶诗虽在用韵、句数、格调等方面与陶诗相近,但内容却不为其所限,举凡自然景物、风土人情以及人世沧桑都被苏轼纳入诗中。其题画诗不仅诗中有画,还善于传达出画中的神韵,进而自由生发,达到了信笔挥洒、自然真率的境界,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

中秋节苏轼的诗歌?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