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中的借喻句子和注解?
(1)“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此句把“白雪”比作“梨花”.
(2)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龟虽寿》曹操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李煜
(4)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青玉案》贺铸
(5)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马诗》李贺
(6)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比喻明喻暗喻借喻古诗词?
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1.借喻: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龟虽寿》曹操
释义:年老的千里马躺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能够驰骋千里。
采用借喻的手法,深刻地表达了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
2.明喻: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苏轼
释义:若把西湖比作古美女西施,淡妆浓抹都是那么得十分适宜。
采用明喻的手法,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
3.暗喻: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青松》陈毅
释义:厚厚的一层雪压在松枝上,仔细看一看,这青松又高又直。
采用暗喻的手法,借物咏怀,表面写松,其实写人。
借喻修辞?
1.清晨,雨悄然的洒着,轻轻地给大地盖上了一层透明的薄纱。
2.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
3.水街的另一边是一排翠绿的柳树,一阵风吹来,柳树那翠绿的衣裙像仙女一般翩翩起舞。
4.北极星橡盏指路灯一样挂在天空。
5.清晨,雨悄然的洒着,轻轻地给大地盖上了一层透明的薄纱。
6.书籍好比一架梯子,它能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
借喻造句?
他的笑容如同春天的阳光,温暖而明亮,照亮了我内心的黑暗角落。
他的话语如同一阵清风,轻轻吹拂着我的心灵,让我感到宁静与安慰。
他就像一杯清茶,淡雅而清新,让我心旷神怡。
他的存在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心灵的大门,让我重新找回了自己。
他是我生命中的灯塔,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让我不再迷失。
他就像一朵盛开的花朵,散发着芬芳的香气,让我沉醉其中。
他的爱如同一片温暖的阳光,照亮了我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我感到幸福和满足。
他就像一颗明亮的星星,闪耀着光芒,给我带来了希望和勇气。
他的陪伴如同一首美妙的乐曲,让我心旷神怡,忘却了一切烦恼和忧愁。
他是我生命中的一片海洋,包容着我的喜怒哀乐,给予我无尽的力量和勇气。
借喻抒怀的古诗七年级?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爱莲说》周敦颐
《观沧海》曹操
《诫子书》诸葛亮
1、《静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玉阶怨》【唐】李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3、《秋浦歌其十三》【唐】李白
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4、《月下独酌》【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借喻的分类?
其真义与借义之间的语意关系不是相似,而是其它关系。 借代的方法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部分代整体 即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本体事物。 例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借喻属于什么?
借喻是属于一种修辞手法。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直接借比喻的事物来代替被比喻的事物,被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都不出现。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雪”直接比喻成浪花。
比喻的种类:
1.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2.暗喻。典型的形式是:甲是乙。
3.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4.博喻。
烛光的借喻?
烛光,最明显的特征是燃烧自己,照亮别人,无私奉献,不求回报。一般都是形容老师或者妈妈的吧。
老师传播知识,教书育人,把青春都奉献给了学生,不求学生回报自己,希望学生成绩好。
妈妈更不用说了,为了孩子可以奉献一切,不求回报,有首歌《烛光里的妈妈》。
借喻的特点?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
⒈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本体和喻体各代表的必须是两种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
⒉ 借喻侧重表达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 借代则侧重说明本体和借体之间的相关性 换言之,借喻的 构成基础是相似性,借代的构成基础是相关性。
写作手法借喻?
一般来说,如果存在A、B两个事物,它们之间具备某种相似性,我们就可以利用这种相似性,用A来描述B(或者相反)。这种描述方法和表达方式,我们称其为比喻。
比喻基本的结构是:B像A(或者相反)。为了说明的方便,通常约定把要描述的事物称为本体,把用来描述本体的事物称为喻体;表明本体和喻体之间关系的词,称为比喻词。
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却也像绯红的轻云。
上边就是一个比喻句。去掉一些修饰的词语,很容易找到本体、喻体和比喻词:“烂漫樱花”、“绯红的轻云”和“像”。
这种从结构上分析一望而知的比喻句,我们称其为明喻。在中小学语文课上,学生需要重点了解三种比喻句的形态:明喻、暗喻和借喻。
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在这个比喻句中,本体(高高耸起的学生制帽的顶)和喻体(富士山)是明确的,但找不到常用的比喻词“像”、“好似”等,而用了一个动词“形成”来联系本体和喻体。帽子顶肯定是无法形成富士山的,作者显然在使用比喻的描写方法。这种本体和喻体明确,但缺少标志性比喻词的比喻方法,就是所谓暗喻。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燕雀和鸿鹄并不是实指,而是有所喻,但所喻是什么?作者并没有说,句子中也找不到,需要运用想象力去推想、猜测。相比前两个例子,这类比喻只能看到喻体,却看不到本体,也根本没有比喻词,称为借喻。
下边这个图表,标明了明喻、暗喻和借喻之间的异同:
说比喻:明喻,暗喻,借喻
(注:在暗喻中,通常认为“是”、“成为”、“形成”等谓语成分充当了比喻词。如果我们狭义地理解比喻词,则暗喻也可以视为没有比喻词,这样就可以填充上边的表格,能更清晰地看出三种比喻形态之间的逻辑关系。)
从明喻发展到借喻,本体在逐渐隐去,喻体的真实所喻,也逐渐隐藏起来。为什么要采用明喻、暗喻、借喻等不同的比喻方式呢?从修辞效果上,明喻更加清晰、直接、快速;暗喻则含蓄、宛转、缓慢;到借喻这一层,本体被完全隐藏起来,意义更加复杂、迂回、蕴蓄,有时候甚至令人费解。
下边再举几个例子,按照明喻、暗喻、借喻的顺序列举,试着体会它们的异同:
隔户垂杨弱袅袅,恰似十五女儿腰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以上都是明喻。本体和喻体的界限清晰分明,表达效果也鲜明生动。
这人就是一个棒槌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以上是暗喻。“棒槌”的喻体已经开始有点费解了,“刀俎”和“鱼肉”的喻体也很抽象,这些比喻的着眼点,是经过深层次思考之后产生的联想。这类比喻的修辞目标不是生动,而是深刻。相比之下,“形成一座富士山”这样的暗喻,其实只是变了一种形式的明喻。把“形成”换成“就像”,完全无损于意义的表达。
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
以上是借喻。到了借喻这一层,本体完全隐藏了起来,好像它根本不存在一样。当我们遇到一个借喻句子的时候,如果不了解这句话出现的上下文和前因后果,很可能就无法理解作者的本意。因此,借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文学表现的基本形式。在写作史上,很多经典的借喻喻体,最终演变成了某种独具意义的象征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