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诗物理荟萃的古诗?
1、重力——飞流直下三千尺,凝是银河落九天。唐代-李白《望庐山瀑布》,译文:高崖上飞腾直落的瀑布好像有几千尺,让人怀疑是银河从天上泻落到人间。
2、光的直线传播——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近现代-毛泽东《菩萨蛮·大柏地》,译文:天上挂着七色的彩虹,而又是谁手持着彩虹在空中翩翩起舞?
3、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唐代-白居易《暮江吟》,译文:残阳倒映在江面上,霞光洒下,波光粼粼;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色,一半呈现出红色。最可爱的是那九月初三之夜,露珠似颗颗珍珠,朗朗新月形如弯弓。
4、分子热运动——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宋代-陆游《村居书喜》,译文:花香扑人,便知天气暖和了;天气晴和,喜鹊的叫声透过树林传出来。
5、惯性——船到江心抛锚迟,悬崖勒马早已晚。朝代不详-作者不详,译文:船要停在江心必须提前抛锚等到江心处再抛锚就已经迟了,到了悬崖处再勒马,马还要向前继续运动。
覆雨翻云古诗典故?
成语故事或出处 唐·杜甫《贫交行》:“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春游古诗典故?
杜甫 “江边踏表罢,回首见旌旗” “满街杨柳绿如烟,划出清明三月天” 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宋代吴惟信的《苏真堤清明即事》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家风古诗典故?
一、[宋] 魏野 《寄赠三门漕运卞寺丞二首》:一门忠孝是家风
释义:全家上下的忠与孝是家风流传下来的。
二、[宋] 毛滂 《春词》:忠厚家风传八叶
释义:忠厚家风传八代
三、[宋] 张道洽 《梅花七律》:清白家风不染尘
释义:好的家风是不会染上尘埃的。
四、[宋] 释印肃 《金刚随机无尽颂·能净业障分第十六》:不离旧家风
释义:没有忘记过以前的家风。
五、[宋] 项安世 《次韵黔阳王令诗五绝句》:而今孙子尚家风
释义:而现在的子子孙孙都开始崇尚家风。
六、[宋] 丘葵 《题谊上人石室》:家风惟有白云知
释义:家风是怎么样的只有天上白色的云彩知道。
四言古诗典故?
1、《龟虽寿》两汉: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译文:神龟的寿命即使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结的时候。螣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躺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能够驰骋千里。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只要自己调养好身心,也可以益寿延年。我非常庆幸,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古诗寒食的典故?
《寒食》里讲的节日为寒食节,相传为春秋时期晋文公为纪念忠臣介子推而设立。《寒食》这首诗写于中唐,唐代有制度,清明节当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这仪式标志着寒食节已结束,可以用火;皇帝也借此告诫臣子向有功也不受禄的介子推学习。但中唐以后,几任君主昏聩,宦臣当权败坏朝政陷害忠良。有意见认为此诗正是因此而发。诗人韩翃创作《寒食》借助“寒食赐火”的细节,暗讽环衬败坏朝纲,也表达了对宦官特权地位的不满。
原文:
《寒食》唐 韩翃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译文: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落英缤纷,寒食节东风吹拂着御花园的柳枝。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袅袅炊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作者简介:
韩翃,唐代诗人,字君平,河南南阳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宝应年间在淄青节度使侯希逸幕府中任从事,后随侯希逸回朝,闲居长安十年。建中年间,因作《寒食》诗被唐德宗所赏识,因而被提拔为中书舍人。韩翃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
旅游的古诗典故?
1、《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早发白帝城》是一首行旅诗,是诗人在唐肃宗乾元二年春天所著。三峡两岸,猿啼猴鸣,此落彼起,不绝于耳;江上轻舟,飞速行驶,重山叠岭,瞬息穿过。
2、《秋浦歌》
唐·李白
逻人横鸟道,江祖出鱼梁。
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
此写顺水泛舟时所见青山夹岸、花香拂面的景象,表现的是一种轻快愉悦的行旅感受。
3、《午憩僧房》
宋·严粲
黄尘吹不到禅房,窗纸风翻叶叶凉。
触热行来牵昼梦,孤蓬听雨下潇湘。
潇湘,指今湖南省境内。此写行旅途中的孤寂之情。“听雨”一词,既表现了旅途的孤寂无聊,又体现了一种文人生活的浪漫情趣,别有一种凄美的色彩。
4、《扶风歌》
晋·刘琨
朝发广莫门。暮宿丹水山。
左手弯繁弱。右手挥龙渊。
顾瞻望宫阙。俯仰御飞轩。
据鞍长叹息。泪下如流泉。
系马长松下。废鞍高岳头。
发鞍,御下马鞍。此写行旅之途的起歇情形,对偶工整,音律和谐。“长松”、“高岳”所营造的情境,也令人回味无穷。
5、《赴洛道中作》
陆机
远游越山川,山川修且广。
振策陟崇丘,安辔遵平莽。
夕息抱影寐,朝徂衔思往。
顿辔倚高岩,侧听悲风响。
清露坠素辉,明月一何朗。
抚枕不能寐,振衣独长想。
徂,往。衔思,含着忧思。晚上睡觉时抱着自己的孤影而眠,早上出发时含着忧思而行。这是何等孤寂、凄凉的行旅之途呢?
6、《感遇》
岑参
北山有芳杜,靡靡花正发。
未及得采之,秋风忽吹杀。
君不见拂云百丈青松柯,纵使秋风无奈何。
四时常作青黛色,可怜杜花不相识。
唐朝著名诗人岑参,长于七言歌行,他的诗选材广泛,包括述志、山水、赠答、行旅等多方面,其中尤以边塞诗最为出色。难道你没看见那身高百丈,正在那里拨弄着云彩的松树枝吗?秋风即便是用尽了所有的方法,也奈何不了它。
7、《拂晓行军诗》
明·朱元璋
忙着征衣快着鞭,回头月挂柳梢边。
两三点露不成雨,七八个星犹在天。
这首诗描写诗人清晨旅行诗所见到雨露、星光等景色,意境十分优美。
30
4
5
横塘古诗典故?
“横塘”也是典故,在古诗中常作女子居住之处。唐崔颢《长干曲》:“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
横塘便是指女性居所。 另有,贺铸有“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句中的横塘都是指苏州的横塘。这里自古风景宜人,据《姑苏志》记载,其地有横塘桥,桥上有亭,素有“横塘古渡、风景特胜”之美誉。
范成大对横塘充满感情,在《横塘》一诗中写道:“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系画船。”
他的石湖别墅就在横塘附近,可以说横塘也是他的家乡。
刘裕的古诗典故?
昔日刘裕曾欠下刁逵三万钱,无力偿还,被刁逵抓着。王谧则去见刁逵,并替刘裕偿还欠款,刘裕才得释放;而当时刘裕既无名声亦贫贱,不被其他具名望人士看重,唯有王谧去与他结交。王谧后在桓玄篡位时奉天子玉玺及册文给桓玄,并颇受礼侍。刘裕攻下建康后,王谧因在桓楚任高职,甚得宠待,故很不安心,最终出奔。然而刘裕没有向王谧问罪,并念及昔日恩情,请武陵王司马遵追还王谧,并让其官复原职。而昔日为其债主的刁逵,在桓楚任豫州刺史,并为桓玄收捕起义失败的诸葛长民。他在桓玄败后出奔,终被部下抓住,可是刁氏一族接着却遭诛杀,只有刁聘获赦。不久后,刁聘因谋反而被诛,令刁氏族灭。
崇尚节俭
在生活上,刘裕崇节俭,不爱珍宝,不喜豪华,宫中嫔妃也少。宁州地方官曾经奉献琥珀枕,是无价之宝,他不稀罕。在出征后秦时,有人说琥珀能够治疗伤口,他就命人将它砸碎,分给将领作为治伤药。平定关中后,他得到了美女姚氏(后秦天王姚兴的侄女),十分宠爱。臣下谢晦劝谏他不要因女色而荒废政务,他当晚就将姚氏送出宫去。后来刘裕进封宋公,东西堂将要放置以金涂钉钉制的局脚床,但刘裕以节为由而改用铁钉钉制的直脚床。又一次广州进贡一匹筒细布,刘裕因其过于精巧瑰丽,制作必定扰民,故此下令弹劾献布那郡的太守,将布匹送还并下令禁止再制作这种布。刘裕因患有热病,常常要有冰冷的物件去降温,于是有人就献上石床。刘裕躺上冰冷的石床,感到十分舒服,但又感木床已经很耗人力,大石头要磨成床就更甚了,于是下令将石床砸毁。刘裕更加下令将自己昔日的农具收起,留给后人。其子宋文帝一次看见,得知内情后大感惭愧。而其孙孝武帝刘骏拆毁刘裕生前的卧室而廸玉烛殿,发现床头上有土帐,墙上挂着葛布制的灯笼及麻制蝇拂,袁顗称许刘裕有俭素之德,但刘骏没有说什么,只说:“老农夫有这些东西,已经过于富裕了。”
不忘发妻
臧爱亲是刘裕的结发妻子,祖父臧汪曾任尚书郎,父亲臧俊是一个郡功曹,臧爱亲出嫁的时候,刘裕还是京口的一个布衣平民,不但穷苦潦倒,而且好斗性猛令乡人侧目,可以想象小家碧玉的臧爱亲在婚后过得有多艰难。婚后不久,臧爱亲生下了一个女儿,起名刘兴弟。没有子嗣并不曾影响刘裕对结发妻子的情意,而臧爱亲面对奢华所表现出来的节操,更深得刘裕的敬重。但夫妻重聚后的日子并没有多长久,义熙四年正月,臧爱亲病逝于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时年四十八岁。刘裕对患难发妻的早逝非常痛心,当他称帝之后,他追封已经辞世十二年的臧爱亲为“敬皇后”,至其死时都不再设皇后。刘裕逝世时,仍然不忘这位曾与他共患难的妻子,临终时他留下遗诏,将臧爱亲的棺木从丹徒迎至南京,与他合葬。称初宁陵。
芭蕉失鹿古诗典故?
典出《列子·周穆王》:“ 郑人有薪於野者,遇骇鹿,御而击之,毙之.恐人见之也,遽而藏诸隍中,覆之以蕉,不胜其喜.俄而遗其所藏之处,遂以为梦焉.顺途而咏其事,傍人有闻者,用其言而取之.既归,告其室人曰:‘向薪者梦得鹿而不知其处,吾今得之,彼直真梦者矣.’”比喻恍忽迷离,糊里糊涂或得失无常,一再失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