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徐玑译文?
垂柳婆娑,劲竹青翠,繁花似锦,低矮的茅屋依傍着绿草丛中一池春水。
打开柴扉,屋檐下燕子似乎受惊飞起,到池塘汲水,鱼儿却不躲闪。
正是因为地处偏僻,远离喧嚣,这里的春天才更加静寂,而居住山间,内心闲适,温暖的春日愈发悠长。
写小鸟(因为人的靠近)忽然停止鸣叫,飞离开来,一会儿又相随人后,不即不离。
徐玑《山居 》 赏析有木有?
永嘉四灵之徐玑《山居 》 赏析
山居 徐玑
柳竹藏花坞,茅茨接草池。
开门惊燕子,汲水得鱼儿。
地僻春犹静,人闲日更迟。
小禽啼忽住,飞起又相随。
赏析:
“柳竹藏花坞,茅茨接草池”描绘了春日山居的环境:垂柳婆娑,劲竹青翠,繁花似锦,低矮的茅屋依傍着绿草丛中一池春水。下一“藏”字使得画面生机盎然;对句中“接”字更见其妙,绿草春池与山居之所相接,自然环境与屋舍完美融合,幽静清雅,疏淡有致,暗含人与自然相得之乐。
第二联“开门惊燕子,汲水得鱼儿”。紧承上联,进一步写出闲适恬静之愉,人与自然相得之乐。诗人打开柴扉,屋檐下燕子似乎受惊飞起,到池塘汲水,鱼儿却不躲闪,颇有情趣。
第三联宕开一笔,指出正是因为地处偏僻,远离喧嚣,这里的春天才更加静寂,而居住山间,内心闲适,温暖的春日愈发悠长。这里“地僻”“人闲”点明诗人诗情的原因----心远地偏,自然有此野趣,可谓诗眼。
第四联“小禽啼忽住,飞起又相随。” 更见妙处,进一步写出人与自然相得之乐,写小鸟(因为人的靠近)忽然停止鸣叫,飞离开来,一会儿又相随人后,不即不离,饶有情趣。震川《项脊轩志》有“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中小禽颇通人性,而本诗”飞起又相随”,更兼野趣。这里以小鸟的啼唱衬托山居环境之幽静,以小鸟飞起却相随反映作者对清静闲适的山居生活的喜爱,人与自然相得之乐的欢愉。
此诗语言平淡清瘦,不事藻绘,动静得宜,闲淡灵动,野趣盎然含灵气于闲淡之中,敛情约性,因狭出奇,体现了“四灵”的创作风格。(王涛)
憨山居古诗?
山居(七首)
憨山大师 〔明代〕
身心放下有余闲,垂老生涯在万山。
不许白云轻出谷,好随明月护柴关。
憨山大师一般指憨山德清,(1546年11月15日-1623年1月15日),俗姓蔡,字澄印,号憨山,法号德清,谥号弘觉禅师,安徽全椒人,明朝佛教出家众,为临济宗门下。复兴禅宗,与紫柏真可是至交,被认为是明末四大高僧之一。
山居秋林古诗?
没有山居秋林古诗,是《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
唐代: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暝(míng):日落,天色将晚。
译文: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望山居古诗?
古诗原文:
山居入长夏,草树绕我屋。微风披拂之,有声来肃肃。葳蕤摇散影,掩冉飘暗馥。百合开数花,孤芳更清淑。我卧北窗下,午枕睡方足。挹此一襟凉,泠然若堪掬。坐使万虑空,乐哉谢羁束。有同颜氏子,坐忘遗耳目。又如慧可师,安心得归宿。落日行庭前,披衣自扪腹。閒扶旧僵石,细数新上竹,小禽时下来,相鸣入丛簇。见我不惊飞,人禽两幽独。
王之望(1102-1170),南宋著名诗人、书法名家。字瞻叔。南宋襄阳谷城人(今湖北省谷城县),后寓居台州(今浙江省临海县)。其父王纲,任徽州(今安徽省歙县)通判(与知府、知州共治政事),因反对金人立卖国求荣的张邦昌为君,为时人所敬重。绍兴八年(1138年)中进士,乾道六年(1170年)卒于临海。所著有《汉滨集》、《奏议》、《经解》等行于世。南宋高宗、孝宗时期著名诗人。► 251篇诗文
山居村舍古诗?
山居村舍有关诗句:“十亩山田近石涵,村居风俗旧曾谙。”
出自:秋晚怀茅山石涵村舍
许浑 〔唐代〕
十亩山田近石涵,村居风俗旧曾谙。帘前白艾惊春燕,篱上青桑待晚蚕。云暖采茶来岭北,月明沽酒过溪南。陵阳秋尽多归思,红树萧萧覆碧潭。
作者简介: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诗人,润州丹阳(今江苏丹阳)人。
忆山居古诗?
是的,"忆山居"是一篇古诗。首先,"忆山居"是一篇诗的名字,而且它确实存在于中国古代诗歌中。其次,从诗歌的内容来看,它描绘了作者在山居中的生活和情感,符合古诗的常见主题和写作方式。"忆山居"的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他是唐代后期著名的文学家、官员和思想家。这首诗反映了他在山居中的自然生活和内心情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此外,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是值得大家学习和欣赏的文学遗产。
山居清明古诗?
没有山居清明古诗,是山居秋暝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文解释】
一阵新雨过后,青山翠谷越发显得静幽,夜幕降临,凉风习习,更令人感到秋意浓厚。明亮的月光照映着松林,泉水从石上潺潺流过。竹林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少女们归来,莲叶浮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尽管那春天的芬芳早已逝去,我陶醉在这美妙的秋色中,依然向往长留。
山居夜暝古诗?
山居秋暝
王维 〔唐代〕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这首诗为山水名篇。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首联是写雨后山中秋景,由于这里人迹罕至,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颔联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赞叹两位贤士的高尚情操,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也是这种心志高洁的人。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
颈联中诗人先写“竹喧”再写“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写到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这和谐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希望过闲适无忧无虑生活的向往,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黑暗官场的厌恶。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
尾联则是诗人有感而发。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其喜归自然,寄情山水,崇尚恬静、淡泊的田园生活,不愿同流合污的感受。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这首诗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只是用“赋”的方法模山范水,对景物作细致感人的刻画,
山居郑板桥古诗?
《山居》
郑板桥
一间茅屋在深山 白云半闲僧半闲
白云有时行雨去 回头却羡老僧闲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在郑板桥传世墨宝中多处可见。在《板桥手书七绝十五首长卷》中排第十一。板桥喜欢与僧道交游,以僧道入诗,与僧道唱和的作品比比皆是。在思想上,板桥确实根深蒂固的受到道家“无为”思想的影响。虽然板桥常用佛教题材创作,但却与佛教思想靠不上边。从整组诗中不难看出,板桥在效仿陶渊明所塑造的五柳先生。诗中的“老僧”就是板桥为自己塑造的形象,用的是极其夸张的泼墨、大写意手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