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诗歌的成就?
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 是指建安诗人继承《诗经》、汉乐府优秀 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 ,一方面在诗篇中真 实地描写汉末的大动乱、大分裂,表现对 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又在诗歌中抒发统 一天下、建立伟业的 雄心壮志 。诗歌的情 感基调 慷慨悲凉、清新刚健 ,语言自然明 白流畅,成为后世诗歌创作推崇的榜样 。
杜甫诗歌成就?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杜甫关心民生疾苦的思想和他在律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直接影响了中唐时期元稹、白居易等人的新乐府创作。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中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席勒诗歌成就?
席勒又创作了几部惊世巨作,悲剧《阴谋与爱情》、《图兰朵,中国公主》、诗歌《欢乐颂》等等,这几部作品都是享誉世界的名作。席勒的作品中,以悲剧的形式居多,他曾写过三篇关于论悲剧的专论:《论悲剧题材产生快感的原因》、《论悲剧艺术》和《论悲剧中合唱队的作用》,以表达他对于悲剧中的美学意义和文学理论的观点和理论,这些对于后来的文学创作都是有着借鉴意义的。席勒是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以辩证的观点阐释悲剧冲突的戏剧家和美学家,他也是西方悲剧冲突论的奠基人,同时也是西方崇高与悲剧关系论的初创者。
关于悲剧题材产生快感的原因,席勒认为:艺术和自然,或者更恰当地说,和自然的创始者,抱有同一目的,即施与快乐和使人幸福。他说:我所说的那种自由的快感,指的是精神力量,即理性和幻想力,被激动起来,并通过观念产生感受时的那种快感。相反,肉体或感官上的快乐,却是灵魂被盲目的自然必然性所控制,感受直接紧随着肉体上的原因而来时所产生的。
除了文学方面,席勒也是一位美学大师,席勒在1793年创作的一部作品《秀美与尊严》中,就已经建构了美学范畴体系,他的美学体系是西方美学史上较为系统,较为完整的,席勒把美称作人的第二创造者,他说:我们必须把在审美心境中归还给人的能力看作是一切馈赠中的最高礼物,即人性的馈赠。如果我们把美成为我们的第二创造者,那么,这不仅在诗学上是允许的,而且在哲学上也是正确的。席勒描绘出一个宏大的审美王国,关于美誉发展,关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席勒是西方美学史上最明确提出具有启发性准确阐述的美学家。
嵇康诗歌成就?
唐代诗人李白的《襄阳歌》,其中,“玉山倒”的典故,来自“竹林七贤”中最令人称赞的嵇康。
谈起嵇康这个人,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竹林七贤”。作为“竹林七贤”中的代表人物,他在诗歌和散文上的成就,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嵇康出生于魏文帝黄初五年,相传,嵇康的祖上并不姓“嵇”,而是姓“奚”,曾经生活在浙江绍兴这个地方。当时,他的祖上为了逃避仇人的迫害,选择迁居到现在的安徽一带生活,且将自己的姓氏也一并改了,以求息事宁人。在嵇康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可怜的小嵇康跟母亲和哥哥一起生活。
嵇康的母亲是一个要强的人,虽然丈夫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但却没有放弃对两个孩子的教育。确实,不论是古代还是当下,接受教育都都是改变命运的最佳捷径。
最终,在母亲含辛茹苦的扶养下,嵇康两兄弟长大成人。
而嵇康也没有辜负母亲的一片苦心,从小便和普通的小孩不一样。别的小孩小时候都贪玩,到处跑着玩,但嵇康却喜欢看书,学习各种技艺。虽然,嵇康才学过人,且有机会入朝为官,但是,嵇康却对入朝为官这件事非常反感。
他曾做过中散大夫,然而,由于他推崇老庄的言论,便把顺其自然这样的生活方式,作为了毕生的追求。可在朝廷中做官,无疑会丧失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因此,嵇康选择归隐山野。之后,嵇康的平常生活就是上山采些药材炼丹。
有一次,嵇康因为采药的时间太长耽误了回家,便在山上住了下来。早上,有一名樵夫上山砍柴,赶巧看到了嵇康,竟以为是神仙下凡。此外,嵇康是魏晋时期玄学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思想几乎代表了当时玄学的主流思想,也是他历史地位如此之高的原因所在。
而且,嵇康对老庄的道家学说研究很深,他曾经以道家的思想对现实中的一些黑暗做了表述。他的看法是:当我们的人生需要选择的时候,要有一种超脱的态度,不要被现实中的种种所羁绊。
其实,玄学兴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曹魏时期。
而嵇康对于玄学的认知,则建立在人们对自然万物的崇拜之上。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使得嵇康的玄学思想更容易被当时的人们所接受。而且,嵇康的一些文学作品中多体现的是对自然的崇拜,极度追求一种真善美的文学风格。他的文学作品中少有华丽辞藻,追求的是自己内心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
此外,玄学讲究的是自身对超越自然的道德精神的更高追求,这种思想的兴起和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有着直接的关系。汉朝末期,由于统治者的腐败和无能,人们对于现实生活极度失望。因此,人们便把自己心中的美好追求,都寄托到了宇宙自然中。
而且,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在玄学思想的影响之下,人们把自己的最高理想从做官从政,转换为追求精神世界的超然洒脱。更有甚者,在嵇康所创立的玄学流派中,养生之论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他的养生之道,传承于道家的养生理论,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
然而,嵇康之死却是让人十分惋惜的一件事情,他的死是因为自己的好朋友吕安。
因为,吕安的哥哥对自己的妻子有不敬行为,使得吕安想要告发自己的哥哥,但没想到的是,却被他哥哥抢先一步。结果,吕安的哥哥没有得到任何惩罚,反倒是吕安锒铛入狱。这件事情被嵇康知道后,气愤不已,因此,他去为吕安作证,表示吕安是清白的,是被人陷害的。
但结果,他不但没有为好友证明清白,还把自己给折了进去。之后,司马昭下令杀了嵇康。魏景元三年,年仅四十岁的嵇康,被押往洛阳建春门外东石桥南面的马市上斩首。临行前,嵇康神色坦然,长乐亭主送来古琴,他演奏了一首《广陵散》,当时在场的人无不泪湿衣衫。
对于《广陵散》的来历:据《晋书》记载,此曲乃嵇康游玩洛西时,为一古人所赠。而《太平广记》里更有一则神鬼传奇,说的是嵇康好琴,有一次,嵇康夜宿月华亭,夜不能寝,起坐抚琴,琴声优雅,打动一幽灵,那幽灵遂传《广陵散》于嵇康,更与嵇康约定:此曲不得教人。
面对死亡,嵇康俱不伤感,唯叹惋:“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至此,《广陵散》失传,一代美男才子香消玉损。
然而,嵇康的死无疑显得有些蹊跷,但除去外部因素,他本身存在的一些问题才是害死他最根本的原因。
首先,嵇康愿意为朋友两肋插刀,但他没想到的是,他的这个行为却触碰到了别人的利益,且没有把其中的利益关系捋清楚就贸然行动,导致杀身之祸;
再者,嵇康性格刚烈,虽然才识过人,但在当时混乱的政治背景之下,这样的性格定然遭人嫉妒,被人泼些脏水也是在所难免;
最后,嵇康之死的一个重要诱因,可能就是三千太学学生为其求情,这件事直接触动了当时当权者的心理底线,导致嵇康最后的悲剧。
纵观嵇康一生,虽然是一代名士但可惜的是,他亲曹魏的政治立场,受到了当权者司马昭的嫉恨,再加上,钟会等人推波助澜,最终,这位才子大家落得被公开处死的凄凉结局。
先秦诗歌的主要成就?
先秦诗歌——古代文学常识摘要(先秦)
先秦文学主要包括神话、诗歌、散文、寓言以及文学批评等诸多方面,其中诗歌和散文对后世的影响最为深远,今天重点说一下先秦诗歌。
先秦诗歌的主要成就集中在《诗经》和《离骚》。
先秦诗歌——《诗经》
先秦诗歌——古代文学常识摘要(先秦)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是“五经”之一(其余四经为:书、礼、易、春秋)。其最早的诗篇产生在西周初年。主要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风:诸侯国各自的民谣,是诗经最具有思想、艺术价值的部分。
雅:西周王畿地区的正声雅乐,分大雅和小雅,分别用于诸侯和贵族。
颂:宗庙祭时舞曲歌辞。
《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
赋:陈述铺叙
比:譬喻
兴: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
《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比较整齐,这是诗歌发展早期形式。但它又时常突破四言,形成长短不同的句式,灵活自由,成为后世各类诗歌体裁的发源。《诗经》以其丰富的内容,思想和艺术上的高度,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先秦诗歌——《楚辞》
先秦诗歌——古代文学常识摘要(先秦)
《楚辞》因源于江淮流域楚地歌谣而得名,虽然它受《诗经》一些影响,但总体上还是南方歌谣,其最重要的作者是屈原。
先秦诗歌——古代文学常识摘要(先秦)
屈原的作品包括《离骚》、《九歌》等,其深邃的思想、丰富的想象、瑰丽的文辞,体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其手法主要采用比兴寄托。楚辞对于后来的赋体、骈文、五七言诗的形成,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王昌龄诗歌成就最高的?
最高的是《出塞二首.其一》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陶渊明诗歌的艺术成就?
陶渊明是东晋时期文学成就最高的诗人,他的诗歌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极高的造诣。
①内容平淡自然,内容贴近生活,亲切淳真,富于真情实感。所描绘的场景、叙写的事情,为人们熟知习见。通过朴素自然的田园风光的描写,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朴素的语言,不加雕饰,把生活的情景和作者对生活的感受原原本本地描述出来。这就形成了一种清新自然的特点。如《归园田居》中的“少无适俗韵”的描写,“方宅十馀亩,草屋八九间”“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平淡自然,这些生活情景及诗人的志趣,心情,都是诗人真实的感受,写得十分亲切。
②浑融完整,意境高远。作者善于创造意境,他的田园诗中多有精彩的景物描写,取与自己心境相合之景入诗,既有客观实境,又有意中之境。使自然景物都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感情色彩,情景交融,浑然一体,令人回味无穷。它往往与具体的景物和诗人的真挚感情有机结合在一起,具以情景为主,把人们引向一种更加高远而深沉的境界,这种情、景、理的高度融合,即诗与哲理的结合,更使陶诗意境高远,清新拔俗。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悠然“一词,很朴实,但又含有一种韵味,是不经意的看到了南山,人和自然之间是一种非常亲和的关系,这种关系 在平淡的语言中得到了表现。”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是一种客观的景物描写,从”飞鸟相与还“可以看出陶渊明对田园生活充分的肯定和满足的情感,韵味很深。
③精工而本色的语言。陶诗的语言朴素、直率,毫无斧凿之痕,平淡、本色,简练朴素,明白易懂,但绝不是浅薄粗俗。他诗中那些看似极其普通的“田家语”,实则是经过艺术提炼的,是诗人苦心经营的结果,其中有许多极富形象性和表现力。《时运》“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中的“翼”字、《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均能于本色中见精工,于朴素中见华采。钟嵘在《诗品》中评价陶诗“文体省净,殆无长语”。
曹丕诗歌的艺术成就?
曹丕是中国三国时代杰出的诗人。其《燕歌行》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他的五言和乐府清绮动人,现存诗约四十首。
曹丕诗歌形式多样,而以五、七言为长,语言通俗,具有民歌精神;手法则委婉细致,回环往复,是描写男女爱情和游子思妇题材的个中能手。
曹丕是邺下文人集团的实际领袖,对建安文学的精神架构起到关键作用,由此形成的“建安风骨”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①、曹丕命令刘劭、王象、缪袭等人编纂中国第一部类书《皇览》,开官方组织编纂类书的先河;
②、《典论·论文》开创了文学批评的风气,为中国文学批评之祖;
③、其《燕歌行》则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此对后世七言诗的创作有很大影响。
李商隐诗歌的艺术成就?
李商隐诗歌在艺术上具有多方面成就。名篇如《有感二首》(五排)典重沉郁;《韩碑》(七古)雄健高古;《筹笔驿》(七律)笔势顿挫;《骄儿诗》(五古)类似人物写生;《鄠杜马上念汉书》(五律)具有古诗排奡之笔势;《偶成转韵七十二句赠四同舍》(七古)豪放健举中见感慨深沉,等等,都各具面貌,极见功力。
但从诗史的演进角度看,他以近体律绝(主要是七律、七绝)写成的抒情诗,特别是无题诗,以及风格接近无题的《锦瑟》、《重过圣女祠》、《春雨》等篇,其艺术成就和创新意义,尤其值得重视。李商隐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类作品所产生的巨大而持久的影响。
孟浩然的诗歌成就?
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第一人,“兴象”创作的先行者盛唐时期形成的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诗歌流派,又称田园诗派,后人为了突出两人对田园诗派的突出作用也称为:“王孟诗派”。该派有陶渊明、“二谢”(谢灵运、谢朓)诗之长,以山水田园风光和隐逸生活为主要题材,风格冲淡自然。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禄唐应制咏物的狭隘境界,更多地抒发了个人怀抱,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并博得时人的倾慕。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创作山水诗的诗人,是王维的先行者。他的旅游诗描写逼真,《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得气势磅礴,格调浑成。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比较单一。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但是更多的是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孟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在孟浩然这里,山水诗中的形象,已不再是山水原形的描摹,也不是在其中简单地加入了自己的情感,而是采用了表现手法,将山水形象的刻划与自己的思想感情及性情气质的展现合而为一,因而使其山水诗中形象的刻画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其山水诗中的形象提升为艺术形象的一种高级形态亦即‘意象’。可以说在孟浩然之前,还没有哪位诗人在山水诗中如此深深地打上作者本人性情气质的个性印记。清淡自然的诗风孟浩然的诗歌主要表达隐居闲适、羁旅愁思,诗风则清淡自然,以五言古诗见长。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他主要写山水诗,是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之一,他前期主要写政治诗与边塞游侠诗,后期主要写山水诗。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山水景物是南朝诗歌最重要的题材,经历长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到孟浩然,山水诗又被提升到新的境界,这主要表现在:诗中情和景的关系,不仅是彼此衬托,而且常常是水乳交融般的密合;诗的意境,由于剔除了一切不必要、不谐调的成分,而显得更加单纯明净;诗的结构也更加完美。孟浩然在旅程中偏爱水行,如他自己所说:“为多山水乐,频作泛舟行。”(《经七里滩》)他的诗经常写到漫游于南国水乡所见的优美景色和由此引发的情趣,如《耶溪泛舟》)房日晰先生在《略谈孟浩然诗风的清与淡》一文中指出:“纵观孟诗,其诗风之淡,大致有三:一为思想感情的淡,没有激切的情绪的流露;二为诗意表现的淡,没有浓烈的诗意的展示;三为语言色彩的淡,没有绚丽色彩的描绘。丰富的山水诗歌意境孟浩然山水诗的意境,以一种富于生机的恬静居多。但是他也能够以宏丽的文笔表现壮伟的江山。如《彭蠡湖中望庐山》。清人潘德舆以此诗和《早发渔浦潭》为例,说孟诗“精力浑健,俯视一切”(《养一斋诗话》),正道出了其意兴勃郁的重要特征。盛唐著名诗评家殷璠喜用“兴象”一词论诗,在评述孟浩然的两句诗时,也说“无论兴象,兼复故实”(见《河岳英灵集》)。所谓“兴象”,是指诗人的情感、精神对物象的统摄,使之和诗人心灵的颤动融为一体,从而获得生命、具有个性和活力。重“兴象”其实也是孟浩然诗普遍的特点。这通过几首不同的作品之间的比较,可以看得更清楚。《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宿建德江》这三首诗都写了江湖水景,但性格各异。第一首作于孟应聘入张九龄幕府时。他为自己的抱负能够有一试的机会而兴奋,曾写下“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书怀贻京邑同好》)、“故人今在位,歧路莫迟回”(《送丁大凤进士赴举呈张九龄》)之类诗句。正是这种昂奋的情绪,使他写下了“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样气势磅礴的名句。第二、三首均作于落第后南游吴越之日,前者以风鸣江急的激越动荡之景写自己悲凉的内心骚动,后者则以野旷江清的静景写寂寞的游子情怀,它们的神采气韵是很不相同的。本之以“兴”,出之以“象”,突出主要的情绪感受而把两者统一起来,构筑起完整的意境,这是孟浩然写景诗的重要贡献。创造性的诗歌表现出入古近的体格饶有洒脱自在的情致,也是孟诗创造性的表现之一。孟浩然诗歌的语言,不钩奇抉异而又洗脱凡近,“语淡而味终不薄”(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他的一些诗往往在白描之中见整炼之致,经纬绵密处却似不经意道出,表现出很高的艺术功力。例如他的名篇《过故人庄》。通篇侃侃叙来,似说家常,和陶渊明的《饮酒》等诗风格相近,但陶写的是古体,这首诗却是近体。“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一联句,画龙点睛地勾勒出一个环抱在青山绿树之中的村落的典型环境。还有那一首妇孺能诵的五绝《春晓》,也是以天然不觉其巧的语言,写出微妙的惜春之情。另外,孟浩然在诗体的运用上往往突破固有程式的拘限,读来别有滋味。例如《舟中晓望》诗,平仄声律全合五律格式,但中两联不作骈偶,似古似律。胡应麟《诗薮》认为此类诗“自是六朝短古,加以声律,便觉神韵超然。”又如《夜归鹿门山歌》,这是一首歌行体的诗,但通篇只是把夜归的行程一路写下来,不事铺张。其篇制规模类似近体,并吸收了近体诗语言简约的特点,而突出歌行体的蝉联句法,读来颇有行云流水之妙。独特的诗歌美学观在诗歌创作的艺术形式方面,孟浩然也有其独特的见解。他主张诗歌要用形象思维,通过诗的语言塑造形象,通过形象显示诗歌的意旨。读者“弃象忘言”而得意。他在《本阇黎新亭作》诗中写道:“弃象玄应悟,忘言理必该。静中何所得?吟咏也徒哉!”孟浩然借用了佛学和道家哲学中的“弃象忘言”说,提倡诗歌创作的抒情言志、表情达意不必太直露,要有弦外之音,象外之旨。孟浩然还主张作诗不必受近体格律的束缚,应当“一气挥洒,妙极自然”。《孟浩然集》有诗267首,其中五言古诗63首,七言古诗6首,五言律诗130首,七言律诗4首,五言排律37首,五言绝句19首,七言绝句8首。从中可以看出,除69首古风外,全是近体诗,而五言律诗又最多。可以说他是盛唐诗人大量写作近体诗的第一人。但这些诗大都不能算是严格合律的近体诗。如《舟中晚望》、《洛下送奚三还扬州》、《洞庭湖寄阎九》、《都下送辛大之鄂》、《与诸子登岘山》等诗,皆与五言律诗的对偶不合。但诗品家对它们的评价却相当高。严羽《沧浪诗话》就说:“皆文从字顺,音韵铿锵”。近体诗的律式,在孟浩然之前的杜审言那里已经完全成熟了。杜审言也是襄阳人,他不能不知道。那么,他为什么不沿着老杜的路子走呢?对此施补华《岘佣说诗》认为:“五言律有中二语不对者,有全不对者,须一气挥洒,妙极自然。初学人当讲究对仗,不能臻此化境。”这就是说,孟浩然五言律不合律有其深层次的美学原因。他追求自然美,是对初唐过多追求形式美的矫正。他把古风与近体来了一次整合,他的近体多为古风化的近体。将近体诗的格律精神与古风的自然平和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达到了一种“兴象玲珑”的艺术境界。读孟浩然的诗,看不到近体格律的束缚,而是有行云流水般的自然。既接受近体格律,有不被近体格律所累,一切以自然为第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