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杜甫诗歌鉴赏?
杜甫独坐:
悲愁回白首,倚杖背孤城。
江敛洲渚出,天虚风物清。
沧溟服衰谢,朱绂负平生。
仰羡黄昏鸟,投林羽翮轻。
译文
(我)转过头来看着与(我)白头偕老的人,正倚着拐杖背靠着身后的古城,江中的小块陆地已露出水面,而天空也变得越来越模糊,此时,事物都变得越来越清晰。
只怨恨江村变迁衰落,年岁已老,有负自己平生为官。抬头看黄昏时林中的鸟,尚能轻盈的还归故巢。
《孤雁》 杜甫,的诗歌鉴赏题?
1.悲伤而执着的孤雁,它不饮、不啄,只是一个劲儿飞着、叫着,追寻它的同伴,是一只情感热烈而执着的“孤雁”。这首《孤雁》诗表达的就是离乱漂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杜甫《孤雁》一诗以雁自况,托物抒怀。小小一只孤雁写尽了诗人感时伤怀的离乱之苦。
2.①颔联“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意思是“一片孤单的雁影,遗失在万里云天中,真令人心生怜意”:“一片”、“万重”对比,构成极大的反差,极言其“孤”;“谁怜”二字直抒胸臆,凝聚了诗人对孤雁的怜悯之情。
颔联两句形象地写出了路远雁孤、同伴难寻的凄苦之情。
③尾联“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意思是“野鸦毫无愁绪,杂乱的吵嚷个不停”:用野鸦的无忧无虑、热闹非常来反衬孤雁的寂寞、愁苦,尾联进一步表现了孤雁渴望团聚的哀愁与奋力寻找的忠贞。
杜甫诗歌鉴赏答案?
这首五律措语平实,庄谐间出,颔联以庄语见清操,尾联以谐语抒感慨,相得益彰。
而音节拗折,是一首拗律,如首联“翠柏苦犹食,明霞高可餐”两句,一孤平一单仄,不求谐声;俯首拾柏,柏味甚苦,此句相应多仄声,明霞仰头可餐,其意甚高,此句相应多平声,可谓声情相符。
野望清秋杜甫诗歌鉴赏答案?
这首诗是诗人于边秋野望而作,全篇都是写望中所见之景物。
第一句是总写清秋时节的“望”。望秋天景色清旷无极,这就很好的表现“远水天净”。接下来是写景。写云,云是如何,是遥远的,重叠的。如此的云就表现了此时的天气是不错的。然后从云写到水,从水写到城,虽仍是远景但逼近了一些。水天相接的地方,一片明净,孤城外,雾气缭绕。这样一写,就由首联的不错天气转进了一些悲凉的气氛。
但作者不仅写这么一点点悲凉。“叶稀风更落”,就是“风起,叶稀更落”,由颔联转向近景,并深入的画出了悲凉,第六句写落日,再变成了远景:夕阳刚刚沉入高远的山。这里,秋天的凉意更有力量的射出。最后一联,融入了作者深沉的情感:孤独的鹤,为何归晚?那些昏鸦早已宿满了树林。结合作者当时的境况不难发现,当时的作者已无落足之地,安史叛军攻陷洛阳,本欲前往洛阳的杜甫被迫退回秦、华,有家不能回,一种哀痛便油然而生,所以见到孤鹤(作者自喻)晚归,便认为是昏鸦(安史叛军)占据了树林。
这首诗自上而下无不表现出秋天的悲凉,而作者内心更深层的悲凉正是安史之乱所造成的,这就含蓄而有力的批判了安史之乱对国家与人民带来的灾难。
杜甫的七律《野望》,前三联写野望时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尾联才指出由外向到内向的原因,全诗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写照。五律《野望》,由望字着笔,因野望而生愁,国破家亡,天涯漂泊;近望吐蕃在川西猖獗;远望安史在河北纵横,加之迟暮多病,报国无门,感慨无限。结句点题并与首句呼应。全诗语言凝练,感情深沉。
关于明媚的诗歌鉴赏?
美好的日子总是有这两点,一束温暖的阳光,和一段安然的岁月。
温暖的阳光洒在身上,安然的岁月留在心间。
在这样的日子里,看书、赏花、品茶、吃饭,这些日常的小事,做起来都充满了意义。
而古人的诗意,在这些日常的小事中,也有了别样的魅力。
杜甫的《九日》诗歌鉴赏:(1)颈联中提到的?
九日
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于人既无分, 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 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颈联进一步写诗人瞩目遐思,触景伤情,牵动了万千愁绪。诗人独自飘泊异地,日暮时分听到一声声黑猿的啼哭,不免泪如雨下。霜天秋晚,白雁南来,更容易引起诗人思亲怀乡的感情。诗中用他乡与故园的物候作对照,很自然地透露。原来诗人对酒停杯,对花辍赏,并不只是由于病肺,而是因为乡愁撩人啊!)
(1)颈联中提到的玄猿,让人起起一声声啼哭,不免泪如雨下;白雁南来,引起诗人思亲怀乡之情。
(2)尾联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寄托漂零寥落之感。上句由雁来感伤了弟妹音信茫然;下句哀叹自己身遭战乱,衰老多病。诗人一边诅咒“干戈”接连发生,一边惋惜岁月不停地催,对造成生活悲剧的根源—— “干戈”,抒发出更多的不满情绪。这正是诗人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
登高的诗歌鉴赏?
1. 《登高》是一首非常优美的诗歌,值得我们好好鉴赏。2. 诗歌中通过描写登高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诗歌中的景物描写非常细腻,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作者也通过对自然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在人生的思考方面,作者通过登高的过程,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许。3. 除了《登高》之外,还有很多优美的诗歌值得我们去鉴赏。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古诗词,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从而更好地欣赏和理解诗歌。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赏析诗歌,感受诗歌中的情感和思想,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诗歌鉴赏的步骤?
诗歌鉴赏的五个步骤
【第一步】
先看一下诗歌是哪一类(按表现手法分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按内容分为田园诗、边塞诗等)
古诗一般选择唐诗宋词,以抒情诗居多,抒情诗可分写景抒情,借古感怀,托物言志。写景抒情诗主要把握景和情的关系;借古感怀诗,一般要把握古和今的关系,可以以古喻今,也可以古讽今;托物言志诗主要领悟物和志的关系,借何物显何志,这是第一步。
【第二步】
到诗词的后半部分去找诗的中心(作者要抒的情,要表达的志)。
【第三步】
看诗词的前半部分,想一想,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构成什么画面,这些画面有什么特点,对诗歌的中心有什么作用(这实际是景情相融,就是把握意境)。
【第四步】
做到五必看 :
①必看题目(题目常常是诗眼,或中心事件,有助于了解诗的内容);
②必看作者(知人论世,了解作者风格);
③必看注释(可以借此了解诗歌的感情基调,难懂的知识典故,有时答案也在其中);
④必看名句(中心句、诗眼常常在此。诗歌鉴赏也常常是名句的鉴赏);
⑤必看题干(题干的指向性很强,必须看清要求,必须结合原诗内容、题干作答,不能空洞的阐述概念。答案必须有针对性、指向性,一定要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这一点非常重要,可谓重中之重)。
【第五步】
看一看诗歌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古诗鉴赏就很容易做了。组织成文时一般可用这样的表达程式:这是一首什么类型的诗,诗人摄取了哪些景物组成了怎样一幅画卷(或通过什么形象的描写刻画),从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在艺术特色上,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或这样表述: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技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作用英语阅读理解题主要是由阅读短文和短文后的试题组成的`。阅读理解短文选材广泛,内容丰富,往往涉及到日常生活,人物传记,国内外风土人情,故事传说,社会文化,政治经济,史地科技,自然现象,新闻报道,体育活动,广告说明,书信通知,目录等许多方面的内容。文体多采用叙述,描写,说明,议论及应用文等形式。近年来,高考阅读理解题都由五篇短文组成,一般分易,中,难三种难易程度。掌握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题的应试技巧,正确地理解和分析问题,考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抓住文章的首段与末段及段落的首句和末句
文章的首段与末段,段落的首句和末句,一般表达文章的主题和段落的中心思想,其它段落及句子只起补充,说明,解释或引申的作用。因此,首先要搜索目标,找出文章及段落中的主题句。了解了它们的含义,就可以顺着提供的主要线索去捕捉文章的相关信息,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答案。
重量的诗歌鉴赏?
《重量》诗歌鉴赏
1、这首诗曾荣获1979—1980年全国中青年诗人优秀新诗奖。
2、诗中的“她”即是张志新烈士。她因坚持马列主义真理而遭到“四人帮”的残暴杀害。她是党和人民的好女儿,无产阶级的女英雄,中华民族的脊梁!她的名字早已载入史册,必将荣耀千古!
3、当年歌颂张志新烈士的诗篇很多,也不乏优秀之作。《重量》这首诗在其中,篇幅短,字数少,可它终究有重量——每次读它,都能让人获得感悟,获得激励,都能得让人的心海掀起波涛,涌起巨浪。
4、生命是有价值的,而价值有大小,有轻重。古人曾用“泰山”和“鸿毛”来比喻,来形容。而这首诗呢?它设计了一架天平,把烈士的带血的头颅放在天平的一边,把所有的苟活者放在天平的另一边,然后让人看到天平立即向放头颅的一边倾斜——苟活者失去了、而烈士获得了重量。这想象是多么独特!这构思是多么新颖!这样通过一架天平,把烈士和苟活者联结起来,让他们构成强烈对比,从而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的,不仅有烈士生命价值之大之重,而且也有苟活者生命价值之小之轻;不仅有对烈士的热烈讴歌,而且也有对苟活者的有力针砭。这就使它增加了抒情的容量,深化了主题,从而在众多的同一题材诗作中独具风采,有了重量。
5、读着这首诗凝练、深沉的字句,面对张志新烈士的带血的头颅,苟活者是会羞愧得低下头来,无地自容的。
thesnowman诗歌鉴赏?
必须怀有冬日的心境,
方能领略眼前的万树一片冰晶雪白;
只有经受长久的严寒,
才会欣赏松枝银装素裹在斜阳中闪烁的光采;
寒风啸啸,落叶嘶嘶,
冬天的强音声震天外;
苍茫大地响起同一的奏鸣,
雪上的聆听者把悲情全都抛开:
自身虚无才能审视不存在的虚无,
自身不存在方可洞察虚无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