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诗歌大全

登鲁班山诗歌? 登勃朗峰改诗歌?

2023年11月05日 10:47:411

登鲁班山诗歌?

独上危楼望,窗棂四面开。

山光吞日月,松气卷风雷。

变幻浮云态,登临作赋才。

一声钟磬发,尘虑寂于灰。

登勃朗峰改诗歌?

仿写第一段登勃朗峰:勃朗峰雪明如镜,静待勇敢,去攀登

查写喜鹊登梅花的诗歌?

铁骨铮铮傲雪冰,诗人爱作节操矜。

任他冷冷花枝艳,总被无情喜鹊登。

娇姿媚影映楼台傲骨红梅冷艳开惊落梢头花几瓣只缘喜鹊踏枝来

登岳阳楼,诗歌大意?

大意: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撕裂,似乎日月星辰都漂浮在水中。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我年老多病,乘孤舟四处漂流。北方边关战事又起,我倚着栏杆远望泪流满面。

原文:

登岳阳楼

唐 ·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这是一首即景抒情之作,前两联写登岳阳楼所见,用凝练的语言,将洞庭湖水势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和宏伟壮丽的形象真实地描画出来,勾勒出一幅气象万千的画面。颈联表现自己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尾联抒写出诗人眼睁睁看着国家离散而又无可奈何,空有一腔热忱却报国无门的凄伤。这首诗意蕴丰厚,抒情虽低沉抑郁,却吞吐自然,显得雄浑大气,气度超然。

登快哉亭诗歌鉴赏答案?

登快哉亭

陈师道

城与清江曲,泉流乱石间。

夕阳初隐地,暮霭已依山。

度鸟欲何向? 奔云亦自闲。

登临兴不尽,稚子故须还。

⑴ 试分析诗歌前两联作者是如何写登亭所见之景的?(4分)

⑵ 有人说陈师道的诗歌与杜甫诗歌相近,试分析杜甫诗句“仰看一鸟过,虚负百年身”与师道“度鸟欲何向?奔云亦自闲”的异同?(4分)

参考答案

⑴ 首联:动静结合,“江”与“泉”是动的,“城”与“石”是静的,这种结合与对照,将蜿蜒曲折的江水与飞沫四溅的泉水的动态刻画了出来。

颔联:拟人,“隐”“依”二字赋予了“太阳”“暮霭”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落日刚刚隐没于地平线下,暮霭便依傍着山峦升起的景象,富有情趣。

⑵ 相同点:都包含时光流逝,人生倏忽如鸟而过,抒发了人生短暂的感慨。

不同点:杜诗中“虚负”二字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短暂却无所作为的无奈与伤感;陈诗中一个“闲”字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恬淡与平静,表达了诗人追求平静,向往自由的意愿。

登快哉亭诗歌鉴赏译文?

登快哉亭

宋代 :陈师道

城与清江曲,泉流乱石间。

夕阳初隐地,暮霭已依山。

度鸟欲何向,奔云亦自闲。

登临兴不尽,稚子故须还。

一条蜿蜒曲折的江水,绕着城墙缓缓地流淌;泉水穿过乱石,溅起阵阵水花,发出哗哗的声响。远处,西下的太阳刚刚隐入地平线,层层暮霭就遮住了重重山冈。那空中的鸟儿急忙地飞翔,不知道它要飞向何方;天上飘浮流动的白云,是那么的悠闲,和我的心情一样。我站在快哉亭上游兴正浓,留连忘返;忽然想到家中的小孩子正在等我,才依依不舍地离开这迷人的地方。

注释解释

(1)快哉亭:故址在今江苏省徐州市,名称为苏轼所取。

(2)“城与”二句:言徐州城建在一湾清澈的江水之畔,泉水由乱石间汨汨流出。与,共。

(3)“夕阳”二句:落日刚刚隐没,云雾在山中升起,形容晚景。初隐地,刚刚沉入地平线下。暮霭,黄昏时山林间升起的雾气。

(4)度鸟:飞鸟。李白诗云:“天涯有度鸟。”何向:飞向哪儿。杜甫诗:“途远欲何向。”

(5)奔云:流云。自闲:指云悠然舒卷。

(6)“登临”二句:意谓家中有稚子候门,只得未尽兴而返。稚子,指家中幼儿。

创作背景

《登快哉亭》是北宋诗人陈师道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写作者登临快哉亭所见,从请江流泉、夕阳暮霭到飞鸟奔云,逐层描写,勾画出一幅景色明丽的山野夕照图。文末宕开一笔,以游兴未尽而“须还”,反衬景物的美丽迷人。诗中“度鸟欲何向,奔云亦自闲”两句,带着浓厚的感情色彩,隐隐透出诗人安闲自若的心情和向往自由的心愿,笔法不凡。全诗简洁精练、苍劲有力,外表浑朴而意味深长。

宋神宗熙宁(1068年—1077年)末年,李邦直持节徐州,在唐人薛能建阳春亭旧址重建一亭,后被苏轼命名为快哉亭。此诗为元符元年(1098年)陈师道任徐州教授时游览快哉亭之景所作。

诗文赏析

《登快哉亭》一诗开门见山,直写登临所见。首联写近景,描绘城下,见到一条盘旋曲折的江水绕城而流,泉水冲激乱石,哗哗作响。这联是景句,有意创造幽寂静阒的环境,起句与杜甫《江村》“清江一曲抱村流”境地相仿,密合徐州城依汴水、泗水而筑的特点。又以流动的江、泉,在静止的城、石中流淌,动静相衬,加以诗人的视线是从高向下,既有大境,又有小景,将蜿蜒曲折的江水与飞沫四溅的泉水的动态刻画了出来。

次联远望,写山。作者登临是在黄昏,因此在写山时便通过夕阳来衬托。“夕阳”两句描绘了一幅山间落照图:落日刚刚隐没于地平线下,暮霭便在山间升起了。这两句写黄昏山峦如画,诗用流水对,上下呼应,词意流动;“隐地”“依山”造语工巧,形象而具体,富有画面感;动词“隐”“依”二字也用得很切,使客观景物带有主动性,这里用来形容太阳与暮霭,就赋予客观的自然现象以人性。与柳宗元笔下的“苍然暮色,自远而至”(《始得西山宴游记》),境界相近。两句所写,实际上是一个场面,这样分写密合的手法,是江西诗派的特色。

第三联是传颂的名联。诗由黄昏景色,远山暮霭,又捕捉到远处的飞鸟与云朵。“度鸟”二句写空中景物,然而融情于景,寓意深刻。这两句虽是直道眼前所见,但也隐隐透出诗人心境平静、向往自由的意愿。其中不乏令人咀嚼的深意,那横空而过的飞鸟,正是人生匆匆的象征。杜甫诗说:“仰看一鸟过,虚负百年身。”其含义为人生倏忽如鸟过,可与此句同参。陈师道学杜甫诗炼字,在虚词上极费工夫。这两句中的“欲”字及“亦”字,极得神韵。“欲何向”以问语出之,给人以想象;“亦自闲”用肯定句,说云闲,也说自己闲,语意双关,表达诗人悠闲自乐、恬淡寡欲的胸襟与意趣。杜甫诗“水流心不竟,云在意俱迟”(《江亭》),把此种感情表现得很为明朗,而陈师道此联则较含蓄蕴藉。诗取境高远,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的从容与淡泊的境地相同,也与杜甫《江亭》诗“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相仿佛,元人方回说“如‘度鸟’‘奔云’之句,有无穷之味”,清朝纪昀也称赞说:“五、六挺拔,此后山神力大处,晚唐人到此,平平拖下矣。”说明了此二句寓意深长,有振起全篇之功。

前三联都写亭上所见,分别描绘水、山、天,由低到高,层次分明,全方位地描摹出野外黄昏的景色,在写景中别具一格。足见诗人观察之仔细,领略之完美。到结尾,诗才点出“登临”,以“兴不尽”概括前面三联,而以家中稚子等自己回去,自己不得不走,表示兴犹未尽,依依不舍。这样写,打破了历来登临诗的布局;最后以情收煞,也反衬景的可爱,以不是自己要回去,特地加重离开时的情感,被方回称赞说:“尾句尤幽邃,此其所以逼老杜也。”这种结法,正是作者有意加重尾句分量,为情造境。

陈师道写景诗往往以孤拔遒劲、情致深远见长,在推敲词句的同时,更注意表现自己对景色的悟性,以发掘自然界独特的美,常常能把自己的情感深沉地注入景物中,体味其中的的真趣。这首诗景物层次井然而摹写生动,展现了其人格境界。清江迤逦,泉流琤琮,暮色降临,鸟飞云奔。此番意象显示了在人世纷纭中悠闲从容、安贫乐道的高尚情趣。全诗苍劲有力,老气横秋,虽不用奇字僻典,然而意兴无穷,纯以气格胜。被纪昀赞为“刻意陶洗,气格老健”。作者这种风格,得力于杜甫,也与陈师道孤傲的性格有关。方回评价说:“全篇劲健清瘦,尾句尤幽邃,此其所以逼老杜也。”正指出了此诗苍劲老健的风格与杜甫诗相近。

关于登峰思乡的现代诗歌?

回答:关于登峰思乡的现代诗歌?

我要登上那最高的峰顶,

  不惧荆棘把我刺痛。

  我要登上那最高的峰顶,

  不惧陡峭无路难行。

 

  我不想随波逐流,

  浑浑噩噩度过春秋。

  我不想虚度年华,

  碌碌无为无所追求。

 

  我要登上高高的峰顶,

  一览脚下美丽风景。

  衬托蓝天白云,

  站立高大身影。

登鹳雀楼唐李白诗歌?

李白没有写《登鹳雀楼》。这个题目的诗有几个诗人写过,其中最为著名、千古传诵的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写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诗的大意:夕阳依傍着山峰慢慢落下,滚滚黄河向着大海日夜流淌。如果要看到千里之外的风光,那一定要再登上更高的楼层。

登鹳雀楼是有关于黄河的诗歌吗?

登黄鹤楼是与黄鹤楼有关的诗句,但是却不是与黄河有关,因为黄鹤楼在武汉,而武汉只有长江和汉江,离黄河还差了N公里呢,诗人如果真会写黄河,肯定不可能跑到黄鹤楼来写,反而写长江更贴切

请问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是什么体裁的诗歌?

1、属于古体诗。

2、全诗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3、注释 往前不见古代招贤的圣君,向后不见后世求才的明君。 只有那苍茫天地悠悠无限,止不住满怀悲伤热泪纷纷。

4、赏析 《登幽州台歌》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

5、作者简介 陈子昂(659~700),唐代文学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属四川)人。少任侠。举光宅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拜麟台正字,右拾遗。后世因称陈拾遗。敢于陈述时弊。曾随武攸宜征契丹。后解职回乡,为县令段简所诬,入狱,忧愤而死。于诗标举汉魏风骨,强调兴寄,反对柔靡之风。是唐代诗歌革新的先驱。有《陈伯玉集》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