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诗歌大全

中国哪个朝代诗歌发展最好?

2023年10月31日 06:06:001

中国哪个朝代诗歌发展最好?

我谈谈我的看法,对于诗词和历史是门外汉。本文粗俗之处,还请大家多多谅解,我只是谈一谈老百姓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

纵观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诗经可以称得上鼻祖。比如《诗经.关雎》,说起这名字大家可能会很陌生。但是一提到这首诗的词句,恐怕大家就会很熟悉。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一看上文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其实它和传统意义上的诗词格律没有一点关系,这让我想起了《格萨尔王史诗》。在远古时代文字记载是很匮乏的,朗朗上口,口口相传更有利于早期诗歌的流传。以至于到了战国后期,诗歌文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建安七子还只是继承了老一代的衣钵,对于诗,赋,散文的传承做出了贡献。那个时期诗,赋,散文的体裁和唐宋时期的体裁不是一个标准。比如《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咱们先不说曹操胸怀大志,一看文体整齐划一,但是称不上朗朗上口。咱们再来看看曹植的《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大家看一下,曹植的作品是不是更像唐朝时期的格律诗?其实曹植没有格律诗的概念,处境危及出口成章,足可以证明曹植的文学造诣不比他的父亲差。西汉以前的诗歌体裁很有先祖遗风,比如项羽的作品《垓下歌》。风,赋,比,兴,雅,颂。项羽的作品属于哪一种?个人认为以上所说的文学体裁都属于风。《赤壁赋》的作者是苏轼,这个赋和先古时代的赋根本就不是一个概念。刘禹锡的《陋室铭》的体裁更趋近于赋,就是以叙事为主,表达作者的思想。

诗兴于唐,也就是格律,要对先前的文学体裁要加以规范。词兴于宋,打破格律的限制,俗称长短句。曲兴于元,如果说词牌名是宋朝时期达官贵人听的小曲儿,元朝的曲牌就是规范了宋朝时期的小曲格式。可以这么说,没有元朝的曲牌名,也就没有咱们今天的折子戏。

诗词是古代统治阶级业余时间的玩乐,元曲则开创了戏剧的先河。比如汤显祖的《牡丹亭》,他继承了元曲的典范,把自己的作品搬上舞台。先前的作品被限制在文人墨客之间,戏剧的表现形式更能让目不识丁的老百姓接受。

综上所述,诗兴于唐,词起于宋,元曲更深入人心。我留个问题,《长恨歌》属于哪一种体裁?

中国红色诗歌小学五字?

一﹑《七律·长征》——毛泽东

原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二、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诗歌发展的朝代顺序?

1.春秋时期:《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我们学过《关雎》《蒹葭》等名篇便出于此。

2.战国时期:屈原用楚国方言,创造出一种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体。代表作是《离骚》。

3.两汉时期:汉代诗歌以“乐府”为代表,形式朴实自然,内容丰富多彩,语言通俗深刻。代表作品《十五从军征》《陌上桑》《孔雀东南飞》等。

4.魏晋南北朝时期:

(1)建安文学:以曹操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建安七子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代表作曹操的《观沧海》《短歌行》,王粲《七哀诗》,蔡文姬《悲愤诗》

(2)田园诗:东晋陶渊明,代表作《归园田居》《桃花源记》,内容清新自然,风格朴实恬淡。

5.唐朝时期:中国的古典诗歌在唐朝进入黄金时代。

(1)初唐:初唐四杰:王勃、骆宾王、杨炯、卢照邻。

(2)盛唐:诗歌成就最大,诗人辈出。山水田园诗代表人物有王维、孟浩然,二人合成“王孟”;边塞诗代表人物有高适、岑参以及“七绝圣手”王昌龄。但众多诗人中当属“诗仙”李白,“诗圣”杜甫成就最高。李白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杜甫的代表作有三吏三别。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3)中唐:诗坛倡导诗歌要反映生活,代表人物白居易、刘禹锡。

(4)晚唐:杜牧、李商隐,别创新格,咏史诗感人至深,两人号称“小李杜”。

6.两宋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词”。

(1)豪放派:苏轼是豪放派的创始者,主要代表《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辛弃疾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达到很高水平,作品经常流露出对祖国山河分裂的悲痛,散发着浓厚的时代气息。代表作《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陆游,其词不乏感慨国事的豪放之作,充满了国耻未雪、壮志难酬的悲愤激情。代表作《示儿》《游山西村》等。

(2)婉约派:柳永是北宋词坛婉约派的主要代表。他的词主要反映市民的生活面貌,具有浓厚的市民气息。代表作《雨霖铃》《望海潮》等。李清照亦是婉约派的集大成者,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美誉。代表作有《一剪梅》、《声声慢》《如梦令》《醉花阴》等。

7.元朝时期:元朝文学的主要成就是“元曲”,在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并称。

元曲四大家为关汉卿、白朴、郑光祖、马致远四位元代杂剧作家。四者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因此被称为“元曲四大家”。其中,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郑光祖的《倩女离魂》,马致远的《汉宫秋》为名篇代表。

高考考诗歌什么朝代的?

唐,宋为主

诗歌鉴赏是历年高考必考内容,且赋分11分。本大题一般设置2个小题,考查角度为两大方面:

一是“写什么”,包括作品主题、情感和意境的分析等;

二是“怎么写”,主要指对作品艺术特色的赏析,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及语言特色等的赏析。

从多年高考选题看:古代诗文鉴赏的考察以唐诗、宋诗为主,其它为辅;最近几年选材特点为就生不就熟,即选择学生不熟悉或者知名诗人的不出名作品(避开名篇)所以复习练习时要有侧重点。

诗歌起源于哪个朝代?

在所有的文学样式中,诗歌是起源最早、历史最久的一种样式。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要靠文字记录才能流传,而最早的诗歌是人们的口头创作,靠口耳流传,可以不依赖文字。

最早的诗歌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成书的时间约在春秋中叶,所以算是真正的诗的起源。诗最辉煌的时代是唐朝。词于初盛唐时即已在民间和部分文人中开始创作,中唐词体基本建立,晚唐以至五代,文人化程度加强,艺术趋于成熟。宋是词的鼎盛时期。

诗歌从哪个朝代开始的?

远古时代就已有歌谣,如《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最早的歌谣就是从劳动中产生的,后来,从这类原始歌谣中逐渐发展出独立、成熟的诗歌.

到春秋末年,中国出现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战国时期屈原的《离骚》;汉朝时,出现汉赋,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唐朝时,初唐有王勃、陈子昂,盛唐有边塞诗代表高适、岑参,山水诗的孟浩然、王维,还有李白、杜甫,中唐的白居易,晚唐的杜牧、李商隐;宋朝时,出现了诗的另一种形式——词,有婉约派的柳永、李清照,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

然后我默默搜索了一下:

【先秦】

  屈原 宋玉

  【两汉】

  枚乘 贾谊 司马相如 王逸 东方朔 朱穆 王褒 刘彻 班婕妤 赵壹 秦嘉 班彪 班昭 班固 扬雄 张衡 蔡邕 蔡琰 祢衡 曹操 孔融

  【魏晋】

  曹丕 曹植 王粲 陈琳 刘桢 徐干 阮瑀 应璩 应玚 繁钦 曹叡 嵇康 向秀 阮籍 何邵 潘尼 潘岳 张翰 张华 张协 张载 傅玄 陆机 陆云 石崇 孙楚 左思 曹摅 陶渊明 郭璞 刘琨 卢谌 袁宏

  【南北朝】

  谢惠连 谢灵运 鲍照 谢朓 鲍令晖 孔稚珪 萧衍 江淹 沈约 范云 何逊 阴铿 徐陵 庾信 江总 朱超

  【隋代】

  杨素 薛道衡 陈子良 卢思道 孔德绍 孔绍安

  【唐五代】

  虞世南 上官仪 王勃 卢照邻 杨炯 骆宾王 陈子昂 杜审言 朱弯 沈佺期 宋之问 张说 张九龄 常建 储光羲 李颀 高适 岑参 王昌龄 孟浩然 王维 李白 杜甫 刘长卿 韩愈 柳宗元 韦应物 寒山 拾得 顾况 李益 卢纶 钱起 王建 张籍 孟郊 元稹 白居易 刘禹锡 贾岛 许浑 李商隐 杜牧 李贺 薛涛 皮日休 陆龟蒙 杜荀鹤 罗隐 僧皎然 僧贯休 僧齐己 温庭筠 韦庄 王翰 崔道融 刘希夷 徐氏 张谓 张继 崔曙 苏味道 马戴 刘叉 崔颢 王湾 王之涣 贺知章 崔护 朱昼 刘方平 于良史 聂夷中 于鹄 祖咏 杨师道 赵徵明 张若虚 袁郊 崔涯 张仲素 秦韬玉 李约 王涯 胡令能 卢汝弼 戎昱 崔珏 王驾 黄巢 崔国辅 于武陵 捧剑仆 施肩吾 花蕊夫人 李郢 皇甫松 张祜 綦毋潜 张南史 徐彦伯 李珣 冯延巳 李煜

  【宋辽金】

  潘阆 范仲淹 苏舜钦 欧阳修 张先 晏殊 晏几道 柳永 王安石 苏轼 黄庭坚 秦观 陈师道 李之仪 张耒 晁补之 贺铸 陈与义 吕本中 毛滂 周邦彦 李纲 朱敦儒 李清照 朱淑真 舒亶 韩元吉 胡铨 叶梦得 张元干 张孝祥 范成大 陆游 杨万里 陈亮 辛弃疾 刘过 姜夔 吴文英 史达祖 刘克庄 元好问 蒋捷 文天祥 王沂孙 刘辰翁 吴激 蔡松年 段克己 戴复古 李祁 黄裳 朱熹 王观 赵佶 林逋 张泌 周密 李克 岳飞 李重元 康与之 魏承班 曾觌 徐俯 阎选 孙光宪 黄公度 周紫芝 赵令畤

  【元代】

  萨都剌 刘因 关汉卿 狄君厚 范康 高文秀 金仁杰 宫天挺 孔文卿 王实甫 白朴 马致远 孟汉卿 尚仲贤 石君宝 张养浩 刘致 张可久 贯云石 卢挚 郑光祖 高明 纪君祥 郑廷玉 张国宾 岳伯川 杨梓 武汉臣 王伯成 赵孟頫 王冕 洪希文 杨载 杨维桢 元好问

  【明代】

  刘基 高启 汤显祖 陈子龙 夏完淳 袁宏道 于谦 王世贞 李攀龙 何景明 李梦阳 唐寅 戚继光

  【清代】

  钱谦益 吴伟业 顾炎武 顾贞观 陈维崧 朱彝尊 洪升 孔尚任 王士祯 查慎行 纳兰性德 袁枚 仓央嘉措 黄景仁 龚自珍 黄遵宪 秋瑾 苏曼殊 乾隆 郑板桥 曹雪芹 刘鹗

  【近代】

  谭嗣同 王国维 梁启超 李叔同 柳亚子 郁达夫 斌宗法师 太虚法师 虚云法师 月溪法师

  【现代】

  20世纪20年代: 徐志摩 闻一多 李金发 穆木天 冯至 田间

  20世纪30年代: 朱自清 林徽因 戴望舒 李广田 艾青 卞之琳 何其芳 南星 辛笛 覃子豪 纪弦 臧克家

  20世纪40年代: 王佐良 陈敬容 杜运燮 穆旦 罗寄一 郑敏 唐祈 袁可嘉 牛汉 屠岸

  20世纪50年代: 周梦蝶 羊令野 方思 余光中 洛夫 罗门 蓉子 痖弦 昌耀 林泠

  20世纪60年代: 郑愁予 任洪渊 杨牧 叶维廉 食指

  20世纪70年代: 江河 北岛 芒克 多多 舒婷 刘自立 严力 杨炼 梁小斌 顾城

  20世纪80年代(上): 周伦佑 于坚 翟永明 王小妮 欧阳江河 廖亦武 孙文波 吕德安 韩东 骆一禾

  20世纪80年代(下): 孟浪 汪国真 陆忆敏 陈东东 万夏 杨黎 张枣 李亚伟 西川 海子 小海 惊世

  20世纪90年代(上): 诗阳 李元胜 马永波 臧棣 树才 伊沙 余怒 叶匡政 戈麦 蓝蓝 桑克 西渡 杨键 徐江 安琪

  20世纪90年代(下): 孙磊 木朵 康城 朵渔 胡续冬 巫昂 范想 廖伟棠 沈浩波 吕叶 马兰 庞培 宋非 杨小滨 章平 黄离

  新世纪的80后诗人:语默 春树 王寒星 李傻傻 申宝峰 邓安东 陆缄 曹立杰 安意如 阿斐 朵孩 谷雨 山叶 逸盈玮 山上石 唐不遇 木桦 羊 肖水 郑小琼 曹谁 西原 老字 李子悦 蒋峰 佛之鱼 莫小邪 张小静 刘东灵 黄志闯 南渡 汤成伟 田荞 熊盛荣 林萧 泽婴 侯珏 居钟鼓楼张望 冯志亮

中国朝代?

中国朝代:

炎黄:公元前2697年-约前2599年涿鹿(今河北涿鹿)神农炎帝 轩辕黄帝(炎黄齐名)

尧唐:约前2357年-约前2262年平阳 (今山西临汾) 唐帝尧

舜虞:约前2262年-约前2029年蒲阪 (今山西永济) 虞帝舜

夏朝:约前2029年-约前1981年 约前1933年-约前1559年斟鄩阳城(今河南洛阳) (今河南登封)夏王禹 夏王启 夏王少康

有穷:约前1981年-约前1973年鉏(今河南滑县) 有穷王夷羿

寒朝:约前1973年-约前1933年寒水(今山东潍坊)寒王寒浞

商(殷)朝:约前1559年-约前1046年约前1559年-约前1300年(商) 约前1300年-约前1046年(商(殷))亳 殷(今河南商丘)(今河南安阳)商王汤 商(殷)王盘庚

周朝:约前1046年-前256年

西周:约前1046年-前771年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周文王姬昌 西周武王姬发

东周:前770年-前256年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平王姬宜臼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

战国:前475年-前221年

秦朝:前221年-前206年咸阳(今陕西咸阳) 秦始皇嬴政

西楚:前206年-前202年彭城(今江苏徐州) 西楚霸王项羽

汉朝:前202年-263年(包括蜀汉)

西汉:前202年-公元8年长安(今陕西西安)西汉高祖刘邦

新朝:公元8年-公元23年长安(今陕西西安)新太祖王莽

玄汉:公元23年-公元25年长安(今陕西西安)玄汉更始帝刘玄

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洛阳(今河南洛阳)东汉光武帝刘秀

三国时期:220年-280年

曹魏:220年-265年洛阳(今河南洛阳)魏武帝曹操 魏文帝曹丕

蜀汉:221年-263年成都(今四川成都) 蜀汉昭烈帝刘备

孙吴:222年-280年建业(今江苏南京)吴大帝孙权

晋朝:265年-420年

西晋:265年-316年洛阳(今河南洛阳)西晋武帝司马炎

东晋:317年-420年建康(今江苏南京)东晋元帝司马睿

十六国:304年-420年

十六国末期:420年-439年

南北朝:386年-589年

南朝:420年-589年

刘宋:420年-479年建康(今江苏南京)刘宋武帝刘裕

南齐:479年-502年建康(今江苏南京)南齐高帝萧道成

南梁:502年-557年建康(今江苏南京)梁武帝萧衍

南陈:557年-589年建康(今江苏南京)陈武帝陈霸先

北朝:386年-589年

北魏中后期:420年-557年平城 洛阳(今河南洛阳)(今山西大同)北魏道武帝拓跋珪 北魏孝文帝元宏

东魏:534年-550年邺城(今河北邺镇) 东魏孝静帝元善见

西魏:532年-556年长安(今陕西西安)西魏文帝元宝炬

北齐:550年-577年邺城(今河北邺镇) 北齐文宣帝高洋

北周:557年-581年长安(今陕西西安) 北周孝闵帝宇文觉

隋朝:581年-618年长安(今陕西西安)隋文帝杨坚

唐朝:618年-690年 705年-907年长安(今陕西西安)唐高祖李渊 唐中宗李显

武周:690年-705年神都洛阳(今河南洛阳)武周武后武则天

五代:907年-960年

——后梁:907年-923年汴京(今河南开封) 后梁太祖朱温

——后唐:923年-936年洛阳(今河南洛阳)后唐庄宗李存勖

——后晋:936年-947年汴京(今河南开封) 后晋高祖石敬瑭

——后汉:947年-950年汴京(今河南开封) 后汉高祖刘知远(暠)

——后周:951年-960年汴京(今河南开封)后周太祖郭威

十国:907年-979年

辽朝(契丹):916年-1125年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宋朝:960年-1279年

北宋:960年-1127年东京(今河南开封)北宋太祖赵匡胤

南宋:1127年-1279年临安(今浙江杭州)南宋高宗赵构

西夏:1038-1227年兴庆(中兴)(今宁夏银川)西夏景宗李元昊

金朝:1115年-1234年中京(今北京市)金太祖完颜阿骨打

大蒙古国:1206年-1271年曲雕阿兰(今蒙古国肯特省)蒙古(元)太祖成吉思汗孛儿只斤·铁木真

元朝:1271年-1368年大都(今北京市)元(蒙古)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

明朝:1368年-1644年应天(今江苏南京) 京师(今北京市)明太祖朱元璋 明成祖朱棣

后金:1616年-1636年盛京(今辽宁沈阳) 后金(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大顺:1644年-1644年京师 (今北京市) 闯王李自成

清朝:1636年-1912年盛京 京师(今辽宁沈阳)(今北京市)清(后金)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 清世祖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

中华帝国:1915年-1916年北平 (今北京市)洪宪帝袁世凯

伪满洲:1932年-1945年新京 (今吉林长春)康德帝爱新觉罗·溥仪

扩展资料:

中国朝代与世界其他地区不同,“朝”与“朝代”的区别在于”朝”是当时就有的观念,如孔子说过“丈于朝”,中文所谓的“ 朝 ”字具有今日含义。在政治上用来引用当政者政权的意思, 有“今朝一家政权治天下 ” 的观念。

因此“朝”类似现在所说的“国家统治政权”(即国家行政管理的政府),而并非等同于现代定义的“国家”(国在中国古代从部落联盟的氏族土地,商周朝指“诸侯国”,是一种地方政权管理单位);“朝代”则是后人方便划分历史的称呼, “朝代” 理论也都不是近代学者发明的,也是古代官方为了区分某政权的历史时期所定的既有划分法则。

最明显的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个“朝代”很明显不是只一个“朝”,而是由多个不同政权,如晋朝、五胡十六国 、南北朝等“子朝代”组成,而南北朝又分南朝与北朝,南朝的宋、齐、梁、陈则各别都是以“朝”为划分标准。

中国的朝代都用“朝”为划分标准,区分某政权的执政时间,所以往往会有“朝代”存续时间与“王朝”的国祚重迭的情形。 如秦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 这些“朝”的国祚都与朝代的时间相重迭, 某”朝”的兴亡也是这”朝代”的兴亡。虽然中国很多朝代与王朝的国祚相重迭,但并不代表朝代等于“朝”的概念, “朝”在现代的角度看则类似一个治理国家的统治政府 。

顾炎武说“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 ,与现代主权国家的观念不同。在家天下的观念下,中国的君王家族通过轮替成为此天下的支配者,“ 改朝换代”就是更换王朝统治政权的过程。

那么,为什么“秦朝”与“秦国”不算在一起呢?很简单,魏晋南北朝之前,只有成为天下共主者才敢称朝,而古人认为称朝与称朝前是不一样的,所以秦朝统一后称”朝”了,而秦还未称朝前就是秦国,仅是一个地方政权。

春秋战国诸国也没有称朝,当时唯一的朝是周王室;西汉亦同,刘邦虽早已是汉王,但在称朝前并不被认为是汉朝的一部分。夏商周也跟秦汉的状况一样,他们在还没称朝前虽已是独立政权,但因为还没成为天下共主也没称朝,所以夏商周三朝的历史都只从推翻前朝成为共主后开始算。

在魏晋南北朝开始,不管是否统一天下都敢称朝,只是这些分裂的政权往往都不会承认对方有称朝的资格。

小学缅怀先烈诗歌?

生命的边缘._ 在曾经,有这样一群人. 默默地,不求回报. 任凭鲜血萦满人间,天空也学会了哭泣. 岁月流逝,却无法洗刷冤屈的生命. 在生命的边缘,他们选择了承受. 静静地,内心再也没有了惆怅. 只是执著支撑着渺小的身躯. 在尔虞我诈的世界, 唯独,拥有了一颗心. 真诚的声音,萦绕着众人. 那是值得被缅怀,去传颂. 迄今, 我们与他们的距离,仍旧差了千里. 他们的精神. 只有心去体会. 去珍惜.

九字诗歌小学?

1、九天持斧客,来作绣衣人。

  2、九万有鹏程。沈香天上亭。

  3、九转无亏火力全。胎息谩流传。

  4、九天开内殿,百辟看晨趋。

  5、九十日春都过了,寻常偶到江皋。

  6、九百木大小进,处分全由节级。

  7、九天休沐归,腰玉垂杨道。

  8、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9、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10、九万里、纤云收尽,帝青空阔。

  11、九渠池边杨柳陌,香轮轧轧马箫箫。

  12、九天班锡礼,三相代劳年。

  13、九清云杳,飚驭邈难追。

  14、九重作夜有梦,问到北岩无。

  15、九重盛旦薰风候。佳气氛氲横永昼。

  16、九天炉气暖,六月玉声寒。

中国诗歌特点?

中国古代诗歌,一般称作旧诗,是指用文言文和传统格律创作的诗。其基本特点有:

1、中国古代诗歌最基本的特点是抒情;

2、中国古代诗歌主要是通过创造意象和意境来传达思想感情的;

3、中国古代诗歌是精练的和含蓄的;

4、中国古代诗歌富于音乐美 。

一、中国古代诗歌最基本的特点是抒情

任何一种文学形式的作品,无一例外都是主体(作家主观的思想感情)和客体(客观的自然界或社会生活)相统一或相融合的产物,但诗歌却是主体性最强、主体特征表现得最为鲜明的一种文学形式。

任何作品,包括叙事文体的小说、戏剧在内,都不可能不表现作者的感情,可以说没有感情或者没有激情就不可能产生艺术,但诗歌却是各种文学形式中最富于激情和最具感情色彩的文体。即使是叙事诗也带有抒情的特色。

也就是说,诗人对客观世界、对社会生活的把握和表现是情感式的。虽说诗人的感情也常常凝聚和蕴藏于艺术形象之中,而不是直接说出来的,但离开感情,我们就很难捕捉住诗的形象。因此,我们鉴赏诗歌时,对诗歌的把握方式也应该是情感式的。

二、中国古代诗歌主要是通过创造意象和意境来传达思想感情的

这一点同叙事文体的小说、戏剧有显著的区别。诗歌的意象和意境可以简单地这么说: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情感与客观物象的融合,而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联缀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意象是局部的、具体的,而意境则是整体的、空灵的。

情景交融是意象和意境的共同特征,这是诗人在创造意象和意境时所努力追求的。“思”和“情”都是指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和“景”都是指客观世界、客观物象,这两方面在诗中是融合在一起的,达到了“偕”和“妙合无垠”的境地。

意象和意境的创造都离不开客观的物和景,但这物和景又跟我们平常生活中看到的面貌不完全相同,它是经过诗人主观思想感情的筛选、提炼、浸润而成的,是经过诗的升华的。

但意境的特征又不止于情景交融,它突破和超越了具体的意象,从有限达到无限,从具体升华到空灵,它启发读者产生想象和联想,进入到诗人所创造的那个无限丰富和广阔的艺术空间,去思考和领悟诗人寄寓诗中的对社会历史乃至宇宙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意象可以从诗人的具体描写中去捕捉,而意境则须于笔墨之处得之。

诗的意象和意境,不仅浸润进了诗人独特的感受和思想感情,而且还常常体现出诗人不同的气质与个性。跟王维诗中的意象与意境那种深微、细腻、含蓄的特点不同,李白诗中的意象和意境就显得开阔、宏大、奔放,这跟他狂放不羁的个性和飞动的艺术想象力是分不开的。

不同的意象,不仅表现了诗人不同的生活感受,而且体现了不同的个性和气质。

三、中国古代诗歌是精练的和含蓄的

中国古代诗歌,五言绝句只有二十个字,七言绝句只有二十八个字,词中的小令也是二三十个字的居多;古体诗和排律比较长,但上百句的也很少。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形式的精练和意蕴的深厚,在世界诗歌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

这里将精练和含蓄并列在一起算作一个特点,因为这两方面是不能分开的。只有用最少的语言表现出最丰富的意思才能称为精练,光是话说得少是不能算精练的。所以精练总是同含蓄相关。

但精练并不等于就是含蓄,有一些率直的诗,直抒胸臆的诗,表现手法上并不含蓄,但表现的意思比较丰富,也应该算是写得精练的。

四、中国古代诗歌富于音乐美

中国古代诗歌的音乐美有两层含义。

第一是,中国古典诗歌有一部分本来是配乐歌唱的,如汉代的乐府诗和魏晋至唐代的一部分乐府诗都是入乐的,唐宋以后的词和散曲也是配乐歌唱的。词本来称为曲子词,也有称乐府的,如苏轼的词集就题为《东坡乐府》。

这些诗歌作品本来都有与之相配的曲谱,但绝大多数曲谱都没有流传下来。尽管如此,它们的音乐美仍然可以从句式、平仄、押韵等方面体现出来。

第二层意思是,古典诗歌的语言是讲究音乐美的。特别是近体诗(律诗和绝句)和词曲,讲究句式的整齐或参差变化,讲究节奏和对偶,讲究平仄和押韵,总之从各方面造成一种节奏和韵律的音乐美感。

一般来说,一首诗的声情(由音乐传达出来的感情)和文情(由文词的意义所传达出来的感情)总是和谐一致的。所以古人读诗很讲究吟诵,就是从音乐的角度去体会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我们今天欣赏古典诗歌,懂得一点古典诗词格律方面的常识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