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古诗词

抗击匈奴的诗句? 抗击匈奴的名将?

2023年10月30日 12:05:121

抗击匈奴的诗句?

《送魏大从军》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抗击匈奴的名将?

西汉抗击匈奴的名将分别是霍去病、卫青、李广。

霍去病的功绩:

首次出战,带800骑兵,杀敌两千余人,俘虏匈奴重要官员,被汉武帝封为“冠军候”!

最大功绩:“封狼居胥”!

霍去病在二十一岁那年,和舅舅卫青各率骑兵五万,收复定襄和代郡,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歼敌七万多人。霍去病乘胜追杀匈奴至狼居胥山,并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典故“封狼居胥”。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是霍去病的名言!也是他一生使命的真实写照!

卫青的功绩:

官至“大将军”,掌管西汉全国兵权。

卫青可以说是真正把汉匈战争由屡屡失败变成反败为胜。卫青第一次被汉武帝派兵打仗的时候就大获全胜。此后七站七捷,收复定襄等失地,并控制了东北地区,官至大将军,统领汉朝所有将领,掌握天下兵权,深得武帝信任。

李广的功绩: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王昌龄写李广的诗句。

西汉抗击匈奴早期,没有发动大规模战役,李广就获得威名,让匈奴不敢轻易冒犯。不过在后来的西汉发动打击匈奴的大规模战役中,李广并没有夺得太多战果。李广的功绩主要在早期西汉抗击匈奴战斗中勇猛,获得赫赫威名,被匈奴成为“飞将军”!

抗击匈奴霸气诗句?

满江红·写怀 岳飞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唐朝抗击匈奴的名将?

唐朝好像没有抗击匈奴的将军,唐朝时匈奴族已经分南北匈奴,北匈奴西迁,南匈奴已经融合进汉民族

岳飞抗击的是匈奴吗?

不是岳飞抗击的指金国的女真族。

岳飞生活的时期是宋金对峙时期,他满怀豪情壮志写下《满江红》,他以夸张的手法写下“壮志饥餐胡虏肉,笑啖渴饮匈奴血”。这里的“匈奴”代指北方的金国女真族,古代的匈奴早已消失在历史的烟尘里。这里的匈奴就是金国女真族的代称,是表达自已情感时所运用的一种创作手法

岳飞抗击的匈奴指的是哪个种族?

女真

女真族,别称朱里真、女贞、女直,今称满族,源自3000多年前的肃慎, [1] 汉至晋时期称挹娄,南北朝时期称勿吉,隋至唐时期称黑水靺鞨,辽朝时期称“女真”“女直”(避辽兴宗耶律宗真讳)。 基本形成民族形态的时期大约是在唐朝时。“女真”一名最早见于唐初。古语有“女真兵若满万则不可敌。” 

辽朝女真有生女真、熟女真之分。1115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统一女真各部,在会宁府(哈尔滨阿城)建立金朝。金朝灭辽、灭北宋,占领中原地区后,贞元元年(1153年)迁都于燕京,实行“南迁北徙”的政策,女真人最初迁徙到燕山一带。以后定居在华北地区,而汉人逐渐向北迁移。定居在中原的女真人,在汉族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逐渐与汉族融合。 

汉代的谁抗击匈奴威名远扬?

汉武大帝刘彻开启的汉朝对匈奴战争,封狼居胥,燕然勒石,这是大汉王朝和大汉民族的立国立族之战,更是华夏民族永恒的骄傲,炎黄子孙永久的丰碑。年轻的汉武帝,将平阳侯府的一个歌女卫子夫召入后宫, 又生下了皇长子刘据,因此她成为了帝国的皇后,卫氏一族也陡然发迹。

卫子夫的弟弟卫青,也被汉武帝发现了他的过人才干,悉心栽培,从一个奴隶成为建章监、侍中,又升太中大夫, 担任汉武帝近臣10年,升为车骑将军, 率军万人出击匈奴,首获大胜。

其后,卫青连年出塞, 屡破匈奴大军,收复秦末乱世丢失近百年的河套地区,升为大将军,成为整个国家官职最高的武将。

大司马大将军:卫青:长平桓桓,上将之元,薄伐猃允,恢我朔边,戎车七征,冲輣闲闲,合围单于,北登阗颜。卫子夫与卫青的外甥霍去病, 自幼便得汉武帝和卫青苦心栽培,十七岁从军,从此便屡建奇功,成为匈奴人的死神,历史上如彗星横空划过的绝代战神。                           大司马骠骑将军:霍去病:骠骑冠军,猋勇纷纭,长驱六举,电击雷震,饮马翰海,封狼居山,西规大河,列郡祈连。在汉武帝和卫青、霍去病等杰出将领的指挥下,汉军马踏匈奴,收取河西,追奔逐北,封狼居胥山,以临翰海;威服西域三十六国,置城郭都护,西越葱岭,攻灭康居车师大宛诸国;东并朝鲜、南诛百越,又灭西南诸夷如滇国、夜郎,犁庭扫穴,置以郡县;汉武帝为华夏民族收复了秦末大乱丢失的宁夏、浙江、两广、贵州诸地,并将甘肃、云南、福建、西域、内蒙诸地收入中国版图,进而征服大漠以北、朝鲜半岛、越南地区……霍光执政大汉王朝二十年,息兵养民积蓄国力,蓄势一击打垮匈奴,为后来汉宣帝时代,最终迫使匈奴臣服于汉朝,打下坚实基础。  

汉宣帝本始二年(公元前72年), 霍光分遣五路大军共十万余骑分进合击,出击匈奴各二千余里,因为匈奴闻汉军至,老弱奔走,驱畜远遁,不与交锋仅斩首数千,获牲畜八万余头;

霍光又派校尉常惠持节至乌孙主持作战。次年,以逸待劳,大败匈奴军主力,俘斩近四万级,获牲畜七十万余。到了冬天,匈奴单于率万余精骑再攻乌孙,天降大雪,匈奴军人畜还者十不及一。

之后数年,在汉使调度下,乌孙和丁零、乌桓三面围攻匈奴,令匈奴户口折损三成,畜产折损五成,匈奴国力大衰,附庸属国纷纷独立,自相攻杀。

汉军仅以三千骑分三路出击,便捕虏得数千人而还,匈奴单于竟不敢追击报复,只得哀乞和亲,北疆边塞,再无虏患,从此得到长久安宁。匈奴从此一蹶不振,再也不配成为汉朝的对等敌手。这也是汉武帝使张骞通西域“断匈奴右臂”的大战略,历经半个世纪经营终于收获的丰硕成果;霍光同样证明了他不愧为汉武大帝事业的接班人,没有辜负身为骠骑将军冠军侯亲弟弟的血脉。

抗击匈奴秦兵最后结局?

秦主力两支部队 一支镇守北方长城,约30万人,后在秦二世的勤王令到后,不知什么原因,行动极为迟缓,但毕竟还是南下了,不过最后还是在项羽流传千古的背水一战中被5万楚军击溃 一支南下拓土开疆,约50万人,后在秦二世的勤王令到后,最高军事长官不顾之而断绝与中原的交通,禁止秦军北上勤王,现代的广东广西人应该就是这些秦军与当地百越人的后代 其实还有一支章邯在两大主力迟迟不能回师勤王的情况下所临时拼凑的由囚犯所组成的刑徒军,大约有20万左右 战斗力可谓惊人,平陈胜吴广,杀项梁田儋,一时称得上无敌,而反秦义军的基地原楚国则几乎被完全平定 但可惜的是秦内政纷乱,巨鹿之战后,章邯惧秦朝廷加罪,遂被迫投降项羽,而楚霸王摄于这支秦军的战斗力,坑杀之.最后一支秦军精锐不复存在,秦国灭亡只在旦夕之间矣.

抗击倭寇的古诗?

马上作

作者:戚继光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注释

  ①南北驱驰:戚继光曾在东南沿海一带抗击倭宼的侵扰,又曾镇守北方边关。

  ②主:指明朝皇帝。

  ③边月:边塞的月亮。这里的边塞指山东沿海登州卫等地。

  ④江花边草:南方江边和北方边塞的花草树木。

  ⑤横戈:手里握着兵器。

译文

  驰聘疆场、转战南北是为了报答皇上对我的信任,南北江畔和北方边关的花草都笑我一生忙忙碌碌。一年三百六十日,我都是带着兵器骑着战马在疆场上度过的。

赏析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草笑平生。”从福建、广东到蓟州,可说一在天南,一在地北。“南北驱驰”四字,概尽戚继光一生大节。“报主情”,并非不喜欢安定的生活,只是心怀天下,为了国家的安宁,不惜万里奔波。全句表现出一种崇高的襟怀。而次句一“笑”字更是意极浑含,写尽了抗倭名将的豪迈气概。为了抗倭事业,一生中到过山清水秀的南方,也到过波涛汹涌的山东海防,行色匆匆间,总无暇顾及周围美好的景色。作者说:江畔紫嫣红的鲜花和江防皎洁明朗的月亮恐怕要笑我不懂得欣赏了吧。

  “一年三百六十日,都是横戈马上行。”这两句是“平生”、“南北驱驰”的更具体的说明。一个保家卫国的英雄形像跃然纸上,他是紧紧与战马与横戈联在一起,不能须臾分离的。“一年三百六十日”初读似乎是一个凑句,其实很有妙用。它出现在“都是横戈马上行”的点睛之笔的前面,起到了必要的渲染作用,使读者感到,一日横戈马上英勇奋战并不难,难的是三百六十天如一日,更难的是年年如此,“平生”如此。

  这首诗平易自然,琅琅上口。而作者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品质更让人钦佩

秦朝抗击匈奴的将领是谁? j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i?

蒙恬奉命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

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自榆中(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至阴山,设三十四县。又渡过黄河,占据阳山,迁徙人民充实边县。其后修筑西起陇西的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今辽宁境内)的万里长城,把原燕、赵、秦长城连为一体。长城利用地形,籍着天险,设置要塞,有力的遏制了匈奴的南进。后受遣为秦始皇巡游天下开直道,从九原郡(今内蒙包头市西南)直达甘泉宫,截断山脉,填塞深谷,全长一千八百里,可惜没有修竣完工。蒙恬征战北疆十多年,威震匈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