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宋]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原文、注释、赏析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宋]李清照
原文: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宽指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
1、红藕:红色的荷花。玉簟:竹席的美称,指光洁如玉的竹席。这句指红色的荷花已经枯萎凋零,坐在竹席上可以感觉到秋天的凉意。
2、罗裳:锦罗制成的裙子。
3、兰舟:用木兰制成的华美小舟,后用作小舟的美称。任昉《述异记》卷下:“木兰川在浔阳江中,多木兰树。昔吴王阖闾植木兰于此,用构宫殿也。七里洲中有鲁班刻木兰为舟,舟至今在洲中。诗家云‘木兰舟’,出于此。”
4、锦书:指夫妻间诉说思念之情的书信。前秦秦州刺史窦滔被徙流沙,其妻苏氏思之,织锦为《回文璇玑图》诗寄之。根据不同排序,可以读出许多首怀念远人的诗歌。后代遂以“锦书”、“锦字”代指思念的书信。
5、雁字:大雁飞行时,排成“一”或“人”字,故称。这里指信使,相传大雁能够传递书信。据《汉书·苏武传》载:“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赏析:
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就为相思怀人设置了一个凄艳哀婉的场景。“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暗含对轻易别离、独自登程的'怨苦之意。“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三句,充满着热切的期待之情。下片写别后的相思。“花自飘零水自流”,别离已成事实,令人深感无奈。丈夫应该也是如此,所谓“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对丈夫的理解,更增添了思念之情。相思之情从外在的“眉头”深入到内心的深处,无论如何也是无法解脱了。这首词将一位沉湎于夫妻恩爱中独守空闺备受相思折磨的妻子的心理刻画得细腻入微,语言自然流畅,清丽俊爽,明白的叙述中包蕴了无尽的情思慎睁配。早袜
二、李清照一剪梅译文注释
李清照《一剪梅》解释、注释和赏析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1155年),宋代著名女词人,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山东济南)人。
【说明】
这首词是作者写给她丈夫赵明诚的,极言自己独居生活的寂寞和相思之苦。
【解释】
红色的荷花渐渐凋谢,素白的竹席凉意袭人,独居的少妇驾舟出游。她在美丽的湖面上,却无心赏景,只是遥望远空,期待鸿雁飞过……。直到月上西楼,天边终于出现了一队征鸿,但是否为她带回了锦书?
【注释】
①《一剪梅》选自启搏《李清照集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②一剪梅,词牌名。
③玉簟(diàn)秋:意思是秋席生凉了。玉簟,洁净如玉的竹席。簟,竹席。秋,秋凉、凉意。
④云中谁寄锦书来:这是作者盼望她丈夫来信。云中,空培中中。我国古代有鸿雁传书的说法,鸿雁从天上飞来,古称“云中”。锦书,写在锦帛上的信。锦帛,所谓帛书,就是将文字、图象写绘于丝织品上的一种书籍形式。
⑤雁字:指鸿雁飞行的队形,有时像“一”,字,有时像“人”字。
⑥月满西楼:意思是鸿雁飞回之时,西楼洒满了月光。
⑦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意思是彼此都在思念对方,可又不能互相倾诉,只好各在一方独自愁闷着。两处,指夫妻双方。
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意思是,眉上愁云刚消,心里悄中祥又愁了起来。
【赏析】
“红藕香残玉簟秋”,已是夏末秋初时节,粉红的荷花将要谢了,夏天就要走了。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我轻轻的提着丝裙,独自踏上兰舟。此人决定出去散散心,看看风景,排遣相思之苦。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词人身在兰舟,心早已飞到了丈夫身边,船儿向前走,眼睛往空中看。看到大雁飞回,不知道是不是带来了丈夫的书信?
“花自飘零水自流”这一句很关键,承上启下,让整首词意脉不断。上片结尾“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相思已浓,但词人的情思还没说尽。“花自飘零水自流”的意思是“无可奈何花落去”,即使我千般思量,花要飘零水自流,我的丈夫依然要远行,我又能如何呢?
三、李清照一剪梅原文及翻译
李清照(宋)《一剪梅》注解、译文及赏析:
一剪梅(宋)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
红藕香残,鲜艳的荷花凋谢了,从竹席上感到深深的凉意,轻冲历谨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天空中燕群排成队形飞回来,(有没有)传回谁的家书?鸿雁飞回的时候,(转眼间)已是夜晚,如洗的月光倾泻在西楼,(我这在这盼望着)。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散基。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烂册,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四、宋词:李清照《一剪梅》原文赏析
【 #能力训练# 导语】此词是宋词婉约派的名作,写的细腻深情,在写作手法上颇为人称道。该词表达了作者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尤其是最后一句,既是对偶句,又浅白易懂,读之琅琅上口,声韵和谐。下面是 分享的宋词:李清照《一剪梅》原文赏析。欢迎阅读!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一】
红藕香残,鲜艳的荷花凋谢了,从竹席上感到深深的凉意,轻轻提起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天空中燕群排成队形飞回来,(有没有)传回谁的家书?鸿雁飞回的时候,(转眼间)已是夜晚,如洗的月光倾泻在西楼,(我这在这盼望着)。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译文二】
红色的荷花已经凋谢,仅留一丝残香,素白的竹席里透出凉意,仿佛充满秋天的忧愁。我轻轻地解下轻柔的丝裙,(换上秋装,)孤独地登上美丽的兰舟。南归的秋雁从云中掠过,却没有将锦书捎回,只有那凄冷的月光溢满西楼。
容貌如鲜花一样容易凋零,青春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回头。同样一种相思,化作两处的闲愁。难以排遣的,是共同拥有的那份相思之情,刚离开紧蹙的眉头,却又到了烦乱的心头。
【评点】
这是一首别离词,是词人和丈夫分离后的相思之作。
词的上半部分写词人怀远念归。开篇一句点出时令,大概在清秋时节。“红藕香残”写户外的莲藕,“玉簟秋”写室内的凉席,这两处描写都是在渲染节气。此句色彩明丽,含蓄深沉,景中含情。花的开落,是大自然的规律使然,人生也是如此,悲欢离合才是世态常情;玉席变凉,这一方面是肌肤所感,另一方面更是心中所感。这一句内涵丰富,为全词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随后五句交代词人一天的行动。“轻解罗裳”两句,写词人心事满怀,于是泛舟河上。“独上”二字,说明词人是独自一人。“云中”一句,直写相思之情。可随后词人并没有任情感随意抒发,而是一句便戛然而止,最后两句又落于景语。“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情景交融,营造出一种迷离的意境,使人愁绪暗生。这两句景物描写生动、优美,颇能惹人愁怀,令人读之黯然。
词的下半部分写离愁之深。“花自飘零”一句,上承前文的景物描写,下启后文的情感抒发,写落花流水之景,寓情于景,呼应上文的“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随后两句,直抒胸臆,写自己的相思之情,这里视角暗转,抒情世桥对象不再只是词人一人,而是把其丈夫也并入其中,两人都为相思所苦败返纳,可见他们情意之深。最后三句,写相思之苦无法摆脱。词人笔法高超,“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相对应,对仗工整,妙笔生花,把相思之情的微妙变化描绘得惟妙惟肖,感人肺腑。
歌曲月满西楼
【赏析】
词的上片主要描述词人的独居生活。
“红藕香残玉簟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给读者描绘了一幅词人眼中的余香袅袅的秋景图。荷花已谢,虽仍留有残香,却不免透出秋的冷落与萧条。玉席也已凉了,秋意渐来,秋凉渐浓。中国的文人自古就悲秋,更何况是独守空闺的女词人呢?怎能不让她倍感孤独寂寥、怎能不思念远行的丈夫呢?
为排遣心中的愁绪而“轻解罗赏,独上兰舟”。一个“独”字而意境全出:曾经是夫唱妇随,曾经是携手并肩,曾经是举案齐眉,而现在却是茕茕孑立,形单影只;举目四望,相伴的只一“兰舟”而已!本是为“消愁”而来,怎奈却是“愁更愁”,相思之情不禁更重更浓。
看到鸿雁,词人想象着也许是丈夫托鸿雁捎来家信,她把苏武雁足传书的典故巧妙地融于眼前的情景之中,自然妥帖,余味无穷。我们可以设想:词人甚至察没会猜想丈夫在信中告诉自己归期、行程,那种企盼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看到雁群飞回故里,自然会强化企盼丈夫回来的心绪。我们似乎看到词人独自凭栏远眺,柔柔的月光洒满西楼,雁字回时,那种清冷,那种孤独,那种寂寥,怎可言传?
下片是词人抒发内心感受,直抒相思之苦。
词人用“花自飘零水自流”起兴,这既是写她在舟中所见,也是她的内心所感。花飘水流本是物之自态,却使词人触景生情:流水落花无从体味她的情怀,依旧我行我素地流走飘落,这更增加了词人的伤感与凄凉。句中“自”用得最妙,词人移情于物又借物抒情,正如屈原所说“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表达了对韶光易逝的感慨。这样,词中的感情就使人觉得比单纯的思念更深入了一层,更富有暗示性,给读者留有更大的想象空间,更增添了感染力。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直接抒发相思之情。词人把夫妻双方合起来写,这是她设身处地地想象丈夫也如自己一样深深地思念着对方,可是空间上的距离使二人不能相互倾诉,只好各自思念着、愁闷着。这也是女性特有的细腻之处。
但是这只是铺垫,词的主旨落在最后两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上。相思之情要用“计”来“消除”,却又“无计可消除”,可见相思之深之苦。眉间心上,“斩不断,理还乱”。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词人的万千愁绪,这与她的“只恐双溪舴艨舟,载不动许多愁”有异曲同工之妙,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通观全篇,词人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抒写自己对丈夫的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用平常无奇的文字表现新奇的意境。此词是李清照细腻深婉的风格的诠释,也使《一剪梅》成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