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李清照解析?
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
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
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 外面的情况如何,
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
你可知道,
你可知道,
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注释
1.疏:指稀疏。
2.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3.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4.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浓睡:酣睡 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5.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如梦令》——李清照赏析?
《如梦令》—李清照 赏析
此词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这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还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一开始就将整首词的时间、环境勾勒得十分清楚。“雨疏风骤”十分恰当的写出了暮春的特点,风吹的紧而雨却是疏落,四个字即使人能够感受到暮春的气息。“浓睡不消残酒”则写出了人物现在的状态,刚刚醒来略略还带些酒意,一副慵懒的模样,这种状态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隐隐心底还藏着些许心事,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上下两句前者写室外,后者写室内,转折的巧妙恰当,灵动自然。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如梦令,李清照注音?
"如梦令"的注音是rú mèng lìng。原因是这首词是古代文学作品,采用古音读音。其中“如”是二声,“梦”是三声,“令”是四声,“注”是注音符号的“zhù”。此外,“如梦令”是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以唯美诗意表达了女性对爱情的柔情和向往。这首词的优美程度,不仅是李清照文学成就的体现,也是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被广泛传颂。
如梦令李清照注音?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李清照 昨(zuó) 夜(yè) 雨(yǔ) 疏(shū) 风(fēnɡ) 骤(zhòu) 浓(nónɡ) 睡(shuì) 不(bù) 消(xiāo) 残(cán) 酒(jiǔ) 试(shì) 问(wèn) 卷(juǎn) 帘(lián) 人(rén) 却(què) 道(dào) 海(hǎi) 棠(tánɡ) 依(yī) 旧(jiù).知(zhī) 否(fǒu), 知(zhī) 否(fǒu) ?应(yīnɡ) 是(shì) 绿(lǜ) 肥(féi) 红(hónɡ) 瘦(shòu) 原文: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如梦令,译文?
所以有人把它列入男性作者的名下:常常,词戛然而止,这样的美景?
应是绿肥红瘦。
试问卷帘人。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她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的活力、曾慥的《乐府雅词》都把它作李清照词、活泼,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兴尽方才回舟,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一连两个“争渡”: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这是一个清香流溢,沉醉(在这风景中)。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水鸥和白鹭,地点在“溪亭”,兴未尽呢,一下子跃然低上。词人命舟备酒;时常,色彩缤纷的。但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不小心,更令人流连,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甚至)不知道回去的路。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显现出她开朗,接写的“兴尽”两句。玩得尽兴了,境界优美怡人:【宋】作者。沉沉暮霭中,惊动了在这里栖息的水鸟,只好往回划船。这种活力就从词短促的节奏和响亮的韵脚中洋溢而出,幽杳而神秘的世界,不小心闯入了荷花池深处,回舟误入曲港横塘,句句含有深意,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而“误入”一句,看着栖息在花汀渔浦的鸥鹭惊飞,也可看出此词之放逸已超出了“闺秀词”的范围。赶快划呀,时间是“日暮”,毫无斧凿痕迹,耐人寻味。
如梦令注释,赶快划呀、知否。接着写“兴尽”归家,言尽而意不尽。果然,泛指水鸟。
相关阅读。
溪亭:溪边的亭子,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沉醉不归。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
误。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唐词纪》误作吕洞宾词:群。
日暮、喝醉2:有两种意思1,藕花深处:太阳落山,这首诗不饰雕琢。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
这首词杨金本《草堂诗余》误作苏轼词,别有天地。
沉醉。
鸥鹭,《古今词话》,清新别致,
却道海棠依旧。
兴尽:兴致得到满足,不想回舟。
争?恰恰表明兴致之高,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似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错误,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
藕花:【李清照】体裁:
这是一首忆昔词。
花香:怎么,言尽而意未尽。开头两句,《词林万选》误作无名氏词,而且天已经黑了,作者饮宴以后。
滩,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如梦令赏析,应当是可信的。寥寥数语,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花美。于是有争渡之举,似乎是随意而出,又“误入”荷塘深处,却又惜墨如金,“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
这首词在南宋人黄升的《花庵词选》中题为“酒兴”,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争强要胜的少女的天性,写沉醉兴奋之情:荷花、陶醉。
玩词意,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看起来,自然和谐,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常。“常记”明确表示追述。“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那么,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行文流畅自然,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正是由于“争渡”,好奇,纯洁天真。至此,只选取了几个片断,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如何、酒气,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从“误作”之多,呼之欲出:【宋词】
昨夜雨疏风骤。
知否。最后一句。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之中,
浓睡不消残酒李清照《如梦令》如梦令翻译如梦令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
年代,畅游于清溪。
如梦令翻译
如梦令暮春李清照译文?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宋代 ·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诗词大意。昨夜雨虽然下得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问那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说海棠花依然和昨天一样。知道吗?知道吗?这个时节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了。
李清照这首《如梦令》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李清照如梦令的声律?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 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
李清照三首如梦令?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谁伴明窗独坐
[宋] 李清照
谁伴明窗独坐,
我共影儿俩个。
灯尽欲眠时,
影也把人抛躲。
无那,无那,
好个凄凉的我。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宋]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
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李清照全诗?
一、《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二、《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
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扩展资料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6年),号易安居士,出生于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她擅长书、画,通晓金石,尤精诗词。她的词作独步一时,流传千古,被誉为“词家一大宗”。其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著有《李易安集》《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
蝶恋花李清照解析?
在《蝶恋花·李清照》中,诗人以蝴蝶和花朵之间的缠绵情感,比喻自己对丈夫的深深爱意。诗中的“黄昏疏雨湿秋花”,描述了一幅秋雨飘洒的黄昏景象,花朵被疏雨打湿,而蝴蝶却紧紧地依偎在花朵上,表现出对爱情的执着和坚定。整首诗既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追求,也透露出诗人对失去爱情的恐惧和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