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 唐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释: 1、洛城:洛阳城。
2、暗飞声:悄悄地飘来声音。
3、春风:一本作“东风”。
4、折柳:即《折杨柳》,曲名。相传西汉张骞入西域得《摩诃兜勒》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其中有《折杨柳》。梁鼓角横吹曲也有《折杨柳》。清商曲有《攀杨枝》、《月节折杨柳》、《小折杨柳》诸曲。 5、故园:故乡。 译文: 阵阵悠扬的笛声,从谁家中飘出?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听到哀伤的《折杨柳》,谁能不勾起思乡之情吗? 该诗抒发了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李白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诗的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解析: 这首诗写乡思,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因闻笛声而感发。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起句即从笛声落笔。已经是深夜,诗人难于成寐,忽而传来几缕断续的笛声。
这笛声立刻触动诗人的羁旅情怀。诗人不说闻笛,而说笛声“暗飞”,变客体为主体。“暗”字为一句关键。注家多忽略这个字。已故沈祖棻先生说:“……‘谁家’、‘暗飞声’,写出‘闻’时的精神状态,先听到飞声,踪迹它的来处,却不知何人所吹,从何而来,所以说是暗中飞出。”(《唐人七绝诗浅释》)可为一种理解。因为不知笛声来自何处,更不见吹笛者为何人,下此“暗”字,自是十分确当。这里“暗”字有多重意蕴。主要是说笛声暗送,似乎专意飞来给在外作客的人听,以动其离愁别恨。
全句表现出一种难于为怀的心绪,所谓以主观写客观。此外,“暗”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谁家”,意即不知谁家,“谁”与“暗”照应。
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说它“散入春风”,“满洛城”,仿佛无处不在,无处不闻。
这自然是有心人的主观感觉的极度夸张。“散”字用得妙。“散”是均匀、遍布。笛声“散入春风”,随着春风传到各处,无东无西,无南无北。即为“满洛城”的“满”字预设地步;“满”字从“散”字引绎而出,二者密合无间。 为什么闻笛声诗人会触动乡思呢?第三句点出《折柳》曲。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来归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
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云其地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太康末,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之词。
北朝《折杨柳歌》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
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乡。在春秋季节,人们也常是多愁善感。《折柳》为全诗点睛,亦即“闻笛”的题义所在。三,四两句写诗人自己情怀,却从他人反说。强调“此夜”,是面对所有客居洛阳城的人讲话,为结句“何人不起故园情”作势。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乡思之切。 短短的一首七言绝句,倒颇能显现李太白的风格特点,即艺术表现上的主观倾向。
春夜忆李白?
作品原文
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白话译文
李白的诗作无人能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地超出一般人。
李白的诗作既有庾信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照作品那种俊逸之风。
如今,我在渭北独对着春日的树木,而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同桌饮酒,再次仔细探讨我们的诗作呢?[1]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唐玄宗天宝五载(746年)或天宝六载(747年)春杜甫居长安时所作。天宝三载(744年),李白和杜甫在洛阳相遇,二人十分投机,从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之后他们一起到宋州,在单父(今山东单县南)以北的汶水上,和诗人高适相逢。后来又一起到大梁城。分手后李白赶往江东,杜甫奔赴长安。到达长安后,杜甫写了好几首怀念李白的诗,这首便是其中之一。
《春日忆李白》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此诗抒发了作者对李白的赞誉和怀念之情。全诗感情真挚,文笔直率,怀念之情倾杯而出,诗人在抒发怀念之情的同时,高度评价了李白诗歌的重要地位和突出风格,因而这篇怀友之作,从某种程度上说更是一首诗歌鉴赏之作。其中“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是流传千古的名句。
诗前两联写李白的诗无人能敌,情思卓绝,既有庾信诗的清新,又有鲍照诗的俊秀飘逸。两联二十字,毫不掩饰对李白诗才的夸赞。所以说,这样的一位诗仙,怎不教人想念呢?
第三联写得最妙,惊艳非常。他没有直说想念,而写渭北春天的烟树,与江东日暮的薄云。在这烟树与薄云背后,有互望遥思的人——我在渭北,君在江东。所有的思念,都蕴含在这迷蒙而富有生机的春日之景中了。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这两句也孕育了一个表达对友人思念的成语,非常非常美——春树暮云。如此浪漫唯美的一个成语,是源于杜甫为李白写下的诗句。每每看到这个词,便能想起那年的春日,杜甫久久地凝视着春日里的烟树与暮云,怀想着远方的友人,也期望此刻友人也想起了自己。
最后他说,什么时候才能够一起喝酒,与你一起品论文章呢?在李白与杜甫分别时写下的《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中也有“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关于喝酒与论文,两人大概是有约的。
杜甫不仅给李白写过这么一首深情的诗篇,后来我们所熟知的许多对李白的评价,大都出自杜甫之手:“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杜甫曾写过十余首诗给李白,如《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天末怀李白》《梦李白二首》等等。诗的中心思想甚至不用阅读全诗单从题目就可以归纳,翻译过来就是:春天想他,冬天想他,天边想他,梦里想他想他。
从这些诗篇里,是能够看到一个年轻杜甫的影像的。而杜甫的年轻,当也不只存在于这些诗中。欢迎补充。
春夜忆李白古诗?
不是春夜忆李白,而是《春日忆李白》作者杜甫 ,全诗: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春夜洛阳闻笛李白?
原文译文对照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
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
注释
(1)洛城:今河南洛阳。
(2)玉笛:精美的笛子。玉:指玉石。
(3)暗飞声:声音不知从何处传来。声:声音。
(4)春风:指春天的风,比喻恩泽,融和的气氛等引申涵义
(5)闻:听;听见。
(6)折柳:即《折杨柳》笛曲,乐府“鼓角横吹曲”调名,内容多写离情别绪。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四:“《乐府杂录》云:‘笛者,羌乐也。古典有《折杨柳》、《落梅花》。故谪仙《春夜洛城闻笛》……’杜少陵《吹笛》:‘故园杨柳今摇落,何得愁中曲尽生?’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皆言《折杨柳》曲也。”曲中表达了送别时的哀怨感情。
(7)故园:指故乡,家乡。
春夜什么的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条理通畅,感情真挚,余韵无穷。
作品原文: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白话译文: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中,飘满洛阳古城。
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作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生于中亚碎叶,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秦安县)。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与杜甫合称“大李杜”。
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
762年12月,与世长辞。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抒发了诗人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中,飘满洛阳古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或指那个地方的杨柳为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晋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杨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词语。北朝《折杨柳歌辞》中说:“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大约都是据曲意填的歌词。所以,诗人听到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乡思。
李白的春夜桃园记?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诗歌鉴赏,舒婷的,春夜?
《春夜》 ——舒婷 我还不知道有这样的忧伤 当我们在春夜里靠着舷窗 月色像蓝色的雾了 这水一样的柔情 竟不能流进你 重门紧缩的心房 你感叹: 人生真是一杯苦酒 你忏悔: 二十八个春秋无花无霜 为什么你强健的身子 却像风中抖索的弱杨 我知道你是渴望风暴的帆 依依难舍养育你的海港 但生活的狂涛终要把你托去 呵,友人 几时你不再划地自狱 心便同世界一样丰富宽广 我愿是那顺帆的风 伴你浪迹四方 …… 鉴赏添加中…… 舒婷是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这首《春夜》毫不列外的属于朦胧诗歌的范畴。
本诗的题目“春夜”本身就是一个非常美好而又极富想象力的词汇。也很容易的联想到情感方面。诗的第一小节讲述的是一个男子的孤独(从第二小节可以看出), 待续~~~~~~ 还在写~~~~~
春夜喜雨是不是诗歌?
《春夜喜雨》是五言律诗,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作品体裁是五言律诗;题材是咏物诗。
此诗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热情地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对春雨的描写,体物精微,细腻生动,绘声绘形。全诗意境淡雅,意蕴清幽,诗境与画境浑然一体,是一首传神入化、别具风韵的咏雨诗。
出处:出自盛唐时期诗圣杜甫创作的五言律诗《春夜喜雨》。
原文: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白话译文:
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
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唯有江边渔船上的一点渔火放射出一线光芒,显得格外明亮。
等天亮的时候,那潮湿的泥土上必定布满了红色的花瓣,锦官城的大街小巷也一定是一片万紫千红的景象。
春夜洛阳程迪文 唐 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 唐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这是从谁家飘出的悠扬笛声呢?它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又能不生出怀念故乡的愁情?
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思乡之情,所以写下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