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诗歌大全

一剪梅词牌格律唐寅? 与唐寅一剪梅相似的诗句?

2023年10月26日 16:22:441

一剪梅词牌格律唐寅?

“一剪梅”词牌格律

一剪梅以周邦彦《一剪梅·一剪梅花万样娇》为正体,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三平韵。另有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五平韵;前后段各六句、六平韵;双调五十九字,前段五句三平韵,后段六句三平韵等变体。

(一)正体格律及例词

一剪梅正体为双调六十字,前后段各六句、三平韵。以周邦彦《一剪梅·一剪梅花万样娇》为代表。格律与例词对照如下:

(仄)仄平平(仄)仄[平]。

一剪梅花万样娇。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斜 插 梅 枝, 略 点 眉 梢。

(平)平(平)仄仄平平,

轻 盈 微 笑舞低回,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何 事尊前,拍 手相招。

(仄)仄(平)平(仄)仄[平]。

夜 渐 寒 深 酒 渐 消。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袖 里 时 闻,玉 钏 轻 敲。

(平)平(平)仄仄平平,

城 头 谁 恁 促残更,

(平)仄平平,中仄平[平]。

银 漏何如,且慢明 朝。

与唐寅一剪梅相似的诗句?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宋代·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李清照的一剪梅与唐寅的一剪梅有相似之处。

这也是一首倾诉相思、别愁之苦的词。作者在词中以女性特有的敏感捕捉稍纵即逝的真切感受。

其中“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与唐寅《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中“行也思君,坐也思君”有异曲同工之妙。

“行也思君,坐也思君”写尽朝暮之间无时不在翘首企盼所恋者的归来,重续欢情。作者轻捷地抒述了一种被时空折磨的痛苦,将一个泪痕难拭的痴心女形象灵动地显现于笔端。

李词“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写相思之情笼罩心头,无法排遣,蹙着的愁眉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其内心的绵绵愁苦挥之不去,遣之不走。“才下”、“却上”两个词把真挚的感情由外露转向内向,迅疾的情绪变化打破了故作平静的心态,把相思之苦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表达了绵绵无尽的相思与愁情,独守空房的孤独与寂寞,感人至深。

李清照和唐寅的一剪梅哪个更好?

一剪梅,是一个很美的词牌名。

宋代时候,人们称一枝为一剪。一剪梅的意思,就是一枝梅花。古代时候,相隔两地的人往往通过赠送对方一枝梅花来表达相思。李清照的最美,唐寅的最相思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明·唐寅

雨打梨花深闭门,孤负青春,虚负青春。

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

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

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此词以女子声口,写离别相思之情。

上片表现思妇对所思之人忠贞挚爱的心理,下片正面描写为情感而自我封闭状态中思妇的形象,通过皱眉洒泪、看天看云、行行坐坐几个连续动作,表达其坐卧不安的无边相思。

唐寅的一剪梅是哪个年级的书?

唐寅的这首《一剪梅》没有收录到语文课本上,它属于课外读物,没有哪个年级学。

一剪梅·雨打梨花深闭门  唐寅〔明代〕

雨打梨花深闭门,孤负青春,虚负青春。赏心乐事共谁论?花下销魂,月下销魂。

愁聚眉峰尽日颦,千点啼痕,万点啼痕。晓看天色暮看云,行也思君,坐也思君。

唐寅的一剪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此诗写的是思妇之情,借用了杜宇化鹃的典故,但却不在典故之本意,而是借之描写相离相思之情。唐寅轻捷地抒述了一种被时空折磨的痛苦,上下片交叉互补、回环往复,将一个泪痕难拭的痴心女形象灵动地显现于笔端。

唐寅父母?

唐寅父亲唐广德,母亲邱氏

唐广德(?—1494),唐伯虎父亲。世代居于苏州,祖上已三代单传。为童年时代的唐寅创造了很好的学习条件,不惜重金聘请塾师教唐寅读书。

弘治六年(公元1494年)卒。

娶妻邱氏,育有二子一女。长,唐伯虎,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二月初四(1470年);次,其妹,名字无留存;再次,唐申,当小唐伯虎6岁,肖猴,生于明宪宗成化十二年(1476年)。

唐寅老师?

是沈周

沈周,男,字启南,号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1427年11月21日(明宣德二年)出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代绘画大师,吴门画派的创始人。

一生未应科举,从事书画创作,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在元明以来文人画领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

1509年9月6日于明正德四年去世,享年82岁(虚83岁)。

唐寅出自?

唐寅(1470—1523),字伯虎,一字子畏,号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吏等,据传于明宪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时生,故名唐寅。汉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诗文擅名,与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并称“江南四才子”,画名更著,与沈周、文征明、仇英并称“吴门四家”。同时也是一部历史故事剧和一位漫画家的名字。

  唐寅为什么叫唐伯虎?古人习惯,由父亲给男儿起名和字。因唐伯虎生於寅年寅月寅时,故取名“寅”,因为他是长子,寅为虎,又取字“伯虎”,(行1-4分别是:伯仲叔季)。号,则为自称。

  唐寅(yín),明朝苏州人,出身商人家庭,父亲唐广德,母亲邱氏。自幼聪明伶俐,20余岁时家中连遭不幸,父母、妻子、妹妹相继去世,家境衰败,在好友祝允明的规劝下潜心读书。29岁参加应天府公试,得中第一名“解元”。30岁赴京会试,却受考场舞弊案牵连被斥为吏。此后遂绝意进取,以卖画为生。正德九年(1514年),曾应宁王朱宸濠之请赴南昌半年余,后察觉宁王图谋不轨,遂装疯甚至在大街上裸奔才得以脱身而归。晚年生活困顿,54岁即病逝。

  历史上的唐伯虎尽管才华出众,有理想抱负,是位天才的画家,但他那愤世嫉俗的狂傲性格不容于这个社会。他一生坎坷,最后潦倒而死,年仅54岁。他临终时写的绝笔诗就表露了他刻骨铭心的留恋人间而又愤恨厌世的复杂心情:“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飘流在异乡。”

  擅山水、人物、花鸟,其山水早年随周臣学画,后师法李唐、刘松年,加以变化,画中山重岭复,以小斧劈皴为之,雄伟险峻,而笔墨细秀,布局疏朗,风格秀逸清俊。人物画多为仕女及历史故事,师承唐代传统,线条清细,色彩艳丽清雅,体态优美,造型准确;亦工写意人物,笔简意赅,饶有意趣。其花鸟画,长于水墨写意,洒脱随意,格调秀逸。除绘画外,唐寅亦工书法,取法赵孟頫,书风奇峭俊秀。有《骑驴思归图》、《山路松声图》、《事茗图》、《王蜀宫妓图》、《李端端落籍图》、《秋风纨扇图》、《枯槎鸜鹆图》等绘画作品传世。

  唐寅文学上亦富有成就。工诗文,其诗多纪游、题画、感怀之作,以表达狂放和孤傲的心境,以及对世态炎凉的感慨,以俚语、俗语入诗,通俗易懂,语浅意隽。著有《六如居士集》,清人辑有《六如居士全集》。

唐寅诗集?

有《上吴天官书》、《贫士吟》、《落花诗》、《绮疏遗恨》系列、《无题》系列、《短歌行》等,比较经典的有《桃花庵歌》、《一年歌》、《花下酌酒歌》、《夜读》、《流水诗》、《绝笔诗》等等。

  《夜读》是唐伯虎的一篇言志的诗词,夜里一直都在思考自己的前途,担心时间太快,自己等不及登上高处的那一天;然后用老虎死了还能再次跳起的比喻,表达自己要重新振作,在生前做出成就来。

  《花下酌酒歌》是唐伯虎看懂人生的诗,年轻不怕失去什么,到老了深知人生的道理后已经来不及了,时间已经过去,路还是要接着走,再去深究也只能平添烦恼,只能发出无奈的感慨。

唐寅诗词?

唐寅,字伯虎,其多才多艺,既是明代著名诗人,也是著名的画家、书法家。(现代人对唐伯虎这个称谓更熟悉)

唐寅(唐伯虎)的诗文以才情取胜,多为纪游、题画、感怀之作。

附其代表作一、二供参考:

一世歌

文/明•唐寅

人生七十古来少,前除幼年后除老。中间光阴不多时,又有炎霜与烦恼。

花前月下得高歌,急需满把金樽倒。世人钱多赚不尽,朝里官多做不了。

官大钱多心转忧,落得自家头白早。春夏秋冬捻指间,钟送黄昏鸡报晓。

请君细点眼前人,一年一度埋荒草。草里高低多少坟,一年一半无人扫。

把酒对月歌

文/明•唐寅

李白前时原有月,惟有李白诗能说。

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几圆缺?

今人犹歌李白诗,明月还如李白时。

我学李白对明月,白与明月安能知!

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

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

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梅花月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