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唐诗精选十首?
1:咏鹅
唐-骆宾王
鹅,鹅,鹅,
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
红掌拨清波。
2: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3:凉州词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诗三百首精选古诗?
1.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诗里有照今古是什么诗?
对韵歌 王安石
一二三四五,金木水火土,
天地分上下,日月照今古。
含潇潇风雨的五言古唐诗诗词?
斋舍隔墙东,萧萧槐树风。——出自梅尧臣《太庙致斋答韩舍人简》
2、萧萧楚山晚,湛湛江水流。——出自黄简《招荆江游子》
3、冉冉鸿雁度,萧萧帷箔秋。——出自唐·杨巨源《秋夜闲居即事寄庐山郑员外、蜀郡符处士》
古朗月行唐诗背诵四句?
xiǎoshíbùshíyuè
小时不识月,
hūzuòbáiyùpán
呼作白玉盘。
yòuyíyáotáijìng
又疑瑶台镜,
fēizàiqīngyúnduān
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
guìshùhétuántuán
桂树何团团。
báitùdǎoyàochéng
白兔捣药成,
wènyányǔshuícān
问言与谁餐。
chánchúshíyuányǐng
蟾蜍蚀圆影,
dàmíngyèyǐcán
大明夜已残。
yìxīluòjiǔwū
羿昔落九乌,
tiānrénqīngqiěān
天人清且安。
yīnjīngcǐlúnhuò
阴精此沦惑,
qùqùbùzúguān
去去不足观。
yōuláiqírúhé
忧来其如何,
qīchuàngcuīxīngān
凄怆摧心肝
3-6岁必背的唐诗古朗?
《古朗月行》 是一首乐府诗。“朗月行”是乐府古题,属《杂曲歌辞》。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末年安史之乱前。是对当时政治上的黑暗的抨击。
《古朗月行》原文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唐诗古朗月行(要前八句)?
唐诗古朗月行前八句如下: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译文:
小时候我不认识月亮,将它呼作白玉盘。
又怀疑是瑶台仙人的明境,飞到了天上。
在晚上观看月亮,可以先看到有仙人的两足开始慢慢地出现,接着一棵团团的大桂树也出现了。
传说月中有白兔捣仙药,请问它是捣给谁吃的?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此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末年安史之乱前。陈沆云:“忧禄山将叛时作。”(《诗比兴笺》)萧士赟云:“按此诗借月以引兴。日,君象;月,臣象。盖为安禄山之叛,兆于贵妃而作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
作品鉴赏(前八句赏析)
这是一首乐府诗。鲍照有《朗月行》,写佳人对月弦歌。李白采用这个题目,故称“古朗月行”,但没有因袭旧的内容。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丰富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诗中先写儿童时期对月亮稚气的认识:“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以“白玉盘”、“瑶台镜”作比喻,生动地表现出月亮的形状,颜色和月光的皎洁可爱,使人感到非常新颖有趣。“呼”、“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儿童的天真烂漫之态。这四句诗,看似信手写来,却是情采俱佳。然后,又写月亮的升起:“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古代神话说,月中有仙人、桂树、白兔。当月亮初升的时候,先看见仙人的两只脚,而后逐渐看见仙人和桂树的全形,看见一轮圆月,看见月中白兔在捣药。诗人运用这一神话传说,写出了月亮初生时逐渐明朗和宛若仙境般的景致。
千古第一对联精选?
嗟 叹 嚎 啕 哽 咽 喉
泪 滴 湘 江 流 满 海
歌颂古凉州欣欣向荣的唐诗宋词?
王建的《凉州行》独具魅力,是边塞诗中不可多得的赞美凉州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繁荣的佳作,表现出了凉州欣欣向荣的景象,使我们领略到凉州斑斓多彩的历史风貌,给人以新鲜独特的美的享受。
凉 州 行 唐.王健
凉州四边沙浩浩,汉家无人开旧道。
边头州县尽胡兵,将军别筑防秋城。
万里人家皆已没,年年旌旗发西京。
多来中国收妇女,一半生男为汉语。
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
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
养蚕缲茧成匹帛,那堪绕帐作旌旗。
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
望洞庭,渔歌子,忆江南,独坐敬亭山都是千古传诵的唐诗对吗?
不对。
《忆江南》不是! 《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渔歌子》唐朝诗人为张志和的一首诗。
《忆江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词。
《独坐敬亭山》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