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现哲理的古诗
体现哲理的古诗很多,尤其是宋代出现了理趣诗,下面列举几首。
1、宋代苏轼的《题西林壁》,诗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句,阐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橡笑人如果不跳出拘限,就不会发现事物的真谛。
2、宋代王安石的《登飞来峰》,诗中“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说明了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碧裂。
3、唐代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也阐述了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的道理。
当然,还有很多,比梁慧含如朱熹笔下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陆游笔下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等,不再一一列举。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基铅让诗 / 木兰辞》
南北朝 · 佚名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日》
宋 · 朱熹
零落成泥碾作尘激孝,只有香如故
《卜搏局算子·咏梅》
宋 · 陆游
这个很多,比如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个就可以
以下是体现哲理的古诗:
1、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顷搜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档悉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3、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五代]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行乎乎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唐朝杜荀鹤【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磨运晌时人不识凌云木,只待凌云始道高。体瞎锋现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反应了事物的发展悄隐规律。顺颂祺瑞!
山重水复疑无路,友茄简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人事纳运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好裤—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半》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前出塞九首》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二、次北固山下蕴含自然理趣的诗句
《次北固山下》中蕴含自然理趣的诗句是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这两句诗既描写了时序明兆的交替,又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和新旧事物的更替。夜晚过去,太阳在海上升起,旧的一天过去,新的一天到来,旧的一年过去,新的一年开始。整首诗在叙述新旧事物的交替,表达对未搏槐型来憧憬,寄寓对未来的希望。
全诗分首、颔、颈、尾联四个部分,从整体上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早春景色的热爱和欣赏之情。其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诗人对自然景物变化的细腻观察和深刻思考。这句诗中的生和入字都极富哲理,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事物的更替。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这种描写不仅写出了景物的逼真,叙事的确切,也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诗句的重要性:
1、诗句是诗人情感和思想的载体。诗人通过观察生活、感受自然,将自己的思想、情感以及对世界的认知融入到诗句中。诗句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承载着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读者通过阅读诗句可以深入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2、诗句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诗歌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通过语言文字将情感、思想等抽象概念具象化。而诗句作为诗歌的基本单位,具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优秀的诗句不仅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还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获得审美愉悦和文化熏陶。
3、诗句在诗歌中具有结构功能。诗歌是一种高度结构化的艺术形式,它需要基猜遵循一定的韵律、节奏等规则。而这些规则往往是通过诗句来实现的。诗句在诗歌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是诗歌结构的基石。通过合理安排诗句的排列组合,诗歌才能呈现出独特的美感和韵味,否则就会失去其应有的艺术魅力。
三、苏轼的诗词《满庭芳》赏析
【 #诗词鉴赏# 导语】《满庭芳》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大致写于贬于黄州之后。此词上片由讽世到愤世,下片从自叹到自适,尽情地展示了作者人生道路上受到重大挫折之后既愤世嫉俗又飘逸旷达的内心世界,表现了词人宠辱皆忘、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下面就和 一起来了解下苏轼的《满庭芳》,欢迎阅读!
《满庭芳》
宋•苏轼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算来着甚干忙。事皆前定,谁弱又谁强。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百年里,浑教是醉,三万六千场。
思量,能几许?忧愁风雨,一半相妨。又何须抵死,说短论长。幸乎判对清风皓月,苔茵展、云幕高张。江南好,千钟美酒,一曲《满庭芳》。
【赏析】
这首词可能作于词人被贬黄州之后,这个时候的词人,经历了乌台诗案、谪居黄州的众多坎坷,他看透了世俗的趋名附利,*中的尔虞我诈,对此感到厌倦,有退避之心,但又不甘心就此堕落,心中对朝廷还抱有些许的期望,因而心中十分矛盾。
词人先是对世俗进行嘲讽,认为所谓的名利之场,不过是梦一场罢了,为了些身外之物,忙着争强斗弱,实在是无半点益处。所以词人认为,不如“诗酒趁年华”(《望江南•超然台作》),于是发出了“且趁闲身未老,须放我、些子疏狂”的感慨。与其同流合污,倒不如尽早趁着年轻未老之时,放纵自己,无虑,逍遥自在,来的更加快活些。词人用豪放替换了苦痛的悲愤,用疏狂替换了愤世厌俗,渴求以此摆脱尘世的牵绊,显袭迟得十分洒脱。
扩展阅读:苏轼的诗作
苏轼对社会的看法和对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酣畅。在二千七百多首苏轼中,干预社会现实和思考人生的题材十分突出。苏轼对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合理的现象抱着“一肚皮不入时宜”的态度,始终把批判现实作为诗歌的重要主题。更可贵的是,苏轼对社会的批判并未局限于新政,也未局限于眼前,他对封建社会中由来已久的弊政、陋习进行抨击,体现出更深沉的批判意识。
苏轼一生宦海浮沉,奔走四方,生活阅历极为丰富。他善于从人生岁禅改遭遇中总结经验,也善于从客观事物中见出规律。在他眼中,极平常的生活内容和自然景物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如《题西林壁》和《和子由渑池怀旧》两诗。在这些诗中,自然现象已上升为哲理,人生的感受也已转化为理性的反思。尤为难能可贵的是,诗中的哲理是通过生动、鲜明的艺术意象自然而然地表达出来,而不是经过逻辑推导或议论分析所得。这样的诗歌既优美动人,又饶有趣味,是名副其实的理趣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和“雪泥鸿爪”一问世即流行为成语,说明苏轼的理趣诗受到普遍喜爱。苏轼中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如《泗州僧伽塔》、《饮湖上初晴后雨》、《慈湖夹阻风》等。苏轼极具灵心慧眼,所以到处都能发现妙理新意。
深刻的人生思考使苏轼对沉浮荣辱持有冷静、旷达的态度,这在苏轼中有充分的体现。苏轼在逆境中的诗篇当然含有痛苦、愤懑、消沉的一面,但苏轼更多的诗则表现了对苦难的傲视和对痛苦的超越。
苏轼学博才高,对诗歌艺术技巧的掌握达到了得心应手的纯熟境界,并以翻新出奇的精神对待艺术规范,纵意所如,触手成春。而且苏轼的表现能力是惊人的,在苏轼笔下几乎没有不能入诗的题材。
扩展阅读:苏轼的诗词作品
诗歌
《赤壁赋》《后赤壁赋》《东栏梨花》《出颍口初见淮山是日至寿州》《春宵》《海棠》《和子由渑池怀旧》《和子由踏青》《花影》《惠崇春江晚景》《腊日游孤山访惠勤惠思二僧》《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三月二十九日二首》《上元侍宴》《石苍舒醉墨堂》《书李世南所画秋景》《游金山寺》《题西林壁》《望海楼晚景》《雪后北台书壁》《饮湖上初晴后雨》《有美堂暴雨》《赠刘景文》《章钱二君见和复次韵答之》
词作
《少年游·去年相送》《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南乡子·送述古》《永遇乐·长忆别时》《减字木兰花·空床响琢》《蝶恋花·密州上元》《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望江南·春未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洞仙歌·江南腊尽》《阳关曲·中秋作》《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浣溪沙·麻叶层层苘叶光》《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永遇乐·明月如霜》《南歌子·雨暗初疑夜》《浣溪沙·覆块青青麦未苏》《浣溪沙·醉梦昏昏晓未苏》《水龙吟·小舟横截春江》《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哨遍·为米折腰》《洞仙歌·冰肌玉骨》《念奴娇·赤壁怀古》《南乡子·霜降水痕收》《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满庭芳·三十三年》《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浣溪沙·细雨斜风作小寒》《水调歌头·昵昵儿女语》《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木兰花令·次欧公西湖韵》《青玉案·三年枕上吴中路》《贺新郎·乳燕飞华屋》《浣溪沙·门外东风雪洒裾》《行香子·过七里滩》《点绛唇·不用悲秋》《满江红·寄鄂州朱使君寿昌》《念奴娇·中秋》《水龙吟·雁》《醉翁操·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