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父歌张志和译文?
八九月芦花满天纷飞,深水中垂钓的老人伴着夕阳余晖归去。
秋天的山,满眼都是浓浓的翠绿,云层下野艇靠着栏杆隐约可见。
拿着鱼竿寻找着小路,对着斜阳悠闲地拢梳着那满头稀疏的白发。
反而是商山四皓多管闲事,为皇太子定夺是非正误。
渔父歌张志和其三?
《渔父歌》 张志和
唐代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
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
霅谿湾里钓渔翁,舴艋为家西复东。
江上雪,浦边风,笑著荷衣不叹穷。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
枫叶落,荻花乾,醉宿渔舟不觉寒。
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
钓车子,橛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
渔歌子渔父张志和?
《渔歌子》,直接开启了一个渔父词的时代,引得后世文人墨客竞折腰争相模仿。唐宋以后许多著名文人大多都模仿过他的风格,写过“渔父词”,如南唐后主李煜,宋朝大词人苏东坡等,直到元明清三代,还一直有诗人模仿和应和。更为重要的是,此人的“渔父词”竟然成为一种文化产品,传入了日本。当时日本的磋峨天皇,大概是看了此人的一首《渔歌子》,对大唐文化崇拜不已,对渔父的隐逸生活艳羡不已,几次通过外交途径,请求唐朝政府帮忙找到完整版本的《渔歌子》,后来更是仿写了五首渔父词,磋峨天皇的这五首渔父词,是日本填词史的开端。
这个人的渔父词,对中国文人的心理影响深远。每个文人的心中,都坐着一个钓一竿风月的渔父,每个人的心中,都有在烟波浩渺五湖烟海之中泛舟的梦想。此人就是唐朝著名道士、隐士,著名艺术家张志和。张志和本来不叫张志和,其实他的本名叫张龟龄。可能是父母希望他以后长命百岁,因此就给他起了张龟龄这个名字。
当然,关于张龟龄的名字的来历,有另外一个传说,据说张志和的母亲在生他的时候,梦见神龟献寿,母亲以为是吉兆,所以就给这个孩子取名叫张龟龄。我们现在谈到龟的时候,总认为放到名字里不好听,但在古代,龟可是具有神奇色彩的吉祥物,比如曹操就有“神龟虽寿”的诗句。因此,名字里含有龟的名人很多,除了我们今天讲的张龟龄,还有大唐著名歌唱家李龟年,晚唐著名诗人陆龟蒙等。
张龟龄是个少年天才,从小就多才多艺,写文写诗那是倚马可待文采斐然 。他十六岁就中了进士,在太子李亨的府上做秘书,替太子李亨出谋划策。于是李亨,也就是后来的唐肃宗就赐名他为张志和,这就是张志和名字的由来。
在“安史之乱”中,张志和辅佐唐肃宗有功,被授予左金吾大将军,享受正三品待遇,这应该算得上位极人臣了。后来,张志和经历了一系列官场风波,加之父母妻子相继去世,开始厌倦官场的尔虞我诈,起了退隐江湖之意。张志和辞职之后,回到烟波浩渺的家乡,取名为烟波钓徒,做了一名快乐的渔夫。唐肃宗赠给张志和一男一女两个仆人,陪伴着他泛舟五湖沿海,以渔樵为乐。
那么问题来了,张志和为何选择去做一个烟波钓徒,做一个渔夫,而不是如陶渊明一样亲自去种地,或者干脆就到深山老林去砍柴呢?张志和去做渔夫,这固然与他浙江老家的名山秀水有关,其实更为重要的是,渔父一直是中国文人的理想。
张志和渔父词五首?
张志和《渔歌子/渔父》
其一: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其二:
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能纵棹,惯乘流,长江白浪不曾忧。
其三:
霅溪湾里钓鱼翁,舴艋为家西复东。江上雪,浦边风,笑著荷衣不叹穷。
其四:
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枫叶落,荻花干,醉宿渔舟不觉寒。
其五:
青草湖中月正圆,巴陵渔父棹歌连。钓车子,橛头船,乐在风波不用仙。
和答弟志和渔父歌解析?
《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湖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解析:
垂钓只是一种休闲,微风吹起水面的波纹才是乐趣所在。走在家门口种满松树的小路上比起攀登更让人流连。
太湖的水,洞庭的山都是美景,但是狂风吹起大浪的时候一定要回家。
渔歌子·和答弟志渔父歌?
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作者:张松龄
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
太湖水,洞庭山, 狂风浪起且须还。
张松龄,唐人张志和(《渔歌子》)之兄,一名“张鹤龄”,官居浦阳尉(今浙江萧山境内)。他的弟弟张志和,本名龟龄,字子同,浙江金华人,擢明经(按:擢,提拔;明经,即明经科,为唐代科举制中的一种考试形式,与进士科同为唐时最重要的科举考试科目),被唐肃宗赏识,命“待诏翰林”。后来,因政坛上的斗争牵连,被贬为南浦尉。后获赦,不复仕,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又号“元真子”。其本人作有《渔父》词。该词的背景:时志和隐居山林,松龄作此词以招其归,志和以《渔歌子》回应之,以明其心志。
风景唐张志和古诗?
张志和与风景有关的古诗:
《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字子同,初名龟龄,号玄真子,祖籍婺州金华,唐代诗人。他三岁能读书,六岁做文章,十六岁明经及第,先后任翰林待诏、南浦县尉等职,后有感于宦海风波和人生无常,在母亲和妻子相继故去的情况下,弃官弃家,浪迹江湖,著作有《玄真子》《大易》等,于774年落水身亡。
黄鹤楼古诗张志和?
张志和没有写过黄鹤楼诗句,他最出名的诗篇是《渔歌子》。
渔歌子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译文西塞山前白鹭在自由地翱翔,江岸桃花盛开,江水中肥美的鳜鱼欢快地游来游去。渔翁头戴青色斗笠,身披绿色蓑衣,冒着斜风细雨,悠然自得地垂钓,连下了雨都不回家。
注释渔歌子:词牌名。此调原为唐教坊名曲。分单调、双调二体。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双调,五十字,仄韵。《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刺史颜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真卿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词牌《渔歌子》即始于张志和写的《渔歌子》而得名。“子”即是“曲子”的简称。
渔歌子和答弟志和渔父歌有何异同?
相同点:
1.两首词有相互关联的写作背景。
张志和,初名龟龄,唐代著名词人、诗人、画家,精通音律。十六岁时,张志和写折子给皇帝,内容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因事被贬官,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张志和在五首《渔歌子》均抒发了啸歌山水不知忧,乐在江湖不叹穷,乐在风波不用仙,醉宿渔舟不觉寒的心志。最有名的就是“西塞山前白鹭飞”一首。
西塞山前白鹭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松龄是张志和的哥哥,他惧怕志和久游江湖,放浪不返,所以安排好住处,在越州东郭筑室,写诗唱和,劝弟回家。这首诗就是《和答弟志和渔父歌》。
乐是风波钓是闲,草堂松径已胜攀。太湖水,洞庭湖山,狂风浪起且须还。
2.两首词都运用了相同词牌。
两首词有唱和的关系。在传统诗歌学里,和诗是由两首以上的诗组成,第一首是原唱,接下去的是附和。平仄的运用以及节奏的安排上,不同的体裁有不同的要求。这两首词词牌相同,用韵相同。
渔歌子,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张志和的《渔歌子》词流播不久,即远传到了东瀛,日本嵯峨天皇激赏之下,也仿写了五首《渔歌子》。宋代的苏轼也很钟爱这个词牌。
3.两首词都充分地运用了写景的表达方式,有很强的画面感。
张志和词的前两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描绘了一幅江南山水画:白鹭展翅,桃花映红,鳜鱼泛麟,渔父垂钓,风雨缥缈,让人浮想联翩,完全是一幅幽美典雅的江南山水画。后两句由景到人,简练的勾勒了江湖渔家在烟雨迷蒙之中的诗性栖居生活,“青箬笠,绿蓑衣”点染出了江南特有的别致风景。
张松龄的和答词也有很浓的画面感。第一句“乐是风波钓是闲”写出了在烟波浩渺中悠然垂钓、怡然自得的画面;第二句描绘了越州东郭草堂周围宁静闲适的环境,一条幽径伸向远方,两旁松树成行;第三句画风突变,洞庭湖上,风狂浪大。三种画面各具特色,相映成趣。
不同点:
1.写作目的、表达的情感不同。
张志和的词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对山野林泉的留恋。据他的好朋友颜真卿记载,张志和的鱼钩是没有鱼饵的。没有鱼饵,钓得到鱼吗?张志和却说,他钓到了很多很多。他钓到了什么?张志和垂钓,钓来清闲,钓来飘逸。朝廷里充满了尔虞我诈,哪有这里清净悠闲?词人只有从乐而忘返的美丽景色,感受宁静和闲适的心境。
张松龄的和词,表达了对弟弟的规劝、担忧和期盼。他用语委婉真诚。首先设身处地站在对方角度说,我理解你乐情山水的心境,也同样感受到风波的可亲可喜以及悠闲的乐趣,然后笔锋一转,说已经在清净幽静的松径旁筑好了草堂等你归来。最后三句,借太湖上风浪的巨大来衬托内心的担忧,也表达了希望弟弟适时归家的诚挚愿望。作为兄长,个中感情可谓情深意长。
2.表现手法有所不同
张志和的词重在触景生情。前面的写景使我们看到了壮美的西塞山的另一面貌:柔美、静谧、自在、随意。山水来把词人衬托成青色和绿色,张志和就是这样和大自然融为一体了。舴艋舟上坐着碧蓑青笠的渔夫,悠然自得地垂钓着。如此清远秀逸的景致,如此空灵微妙的诗心,怎能不令人陶然物外,深契真意而忘却了风雨,忘却了回家?词的末尾卒章显志,“不须归”三字将作者真率洒脱的心境表现得既含蓄又深情。
张松龄的和答词景中含情,情景交融。风拂水面波纹,乐在其中;水面独自垂钓,悠闲自在;草堂旁边的松下小路,漫步其上远比攀高轻松多了。太湖水洞庭山这些美景虽好,可狂风大浪来了也应该远离风险归根故土。这首词边写景边抒情,自然而畅达。
下去唐张志和古诗的原文?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