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首页 » 古诗词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读音?

2023年10月21日 02:15:501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读音?

登三山还望京邑读音是wǎn dēng sān shān huán wàng jīng yì。

邑[yì]汉语汉字

邑(拼音:yì)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此字初文见于商代甲骨文,古字形上部是“囗”(wéi),表示城市;下部为跪着的人形。有土地有人,意思是都邑、城市。邑也作为县的别称。上古时,国都也称作邑。“邑”是汉字部首之一,用作偏旁时变体为阝(右耳旁)。从“邑”的字多和地名、邦郡有关,如都、郡、邻、邦等。

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赏析?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是南朝诗人谢朓的五言古诗诗作。

此诗写登山临江所见到的春晚之景以及遥望京师而引起的故乡之思。全诗十四句,前两句交代离京的原因和路程,领起望乡之意;中六句写景,描绘登山所望见的景色;后六句写情,抒发人生感慨。其中“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是按什么顺序?

睌登三山,还望京邑是按时间的发展,先后顺序写的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为什么要写“望长安”“视京县”?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作者:谢朓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灞(bà)涘(sì)望长安:借用汉末王粲《七哀诗》“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诗意。灞,水名,源出陕西蓝田,流经长安城东。河阳视京县:借用西晋诗人潘岳《河阳县诗》“引领望京室” 诗意。

河阳:故城在今河南梦县西。京县:指西晋都城洛阳。两句意为:我怀着眷恋之情,傍晚登上三山,回头眺望都城建康。

此诗开头借用王粲《七哀诗》“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的意思,形容他沿江而上,傍晚时登上江岸的三山回望建康的情景,十分贴切。“河阳视京县”一句从字面上看似乎与上句语意重复,其实不然。这儿借用潘岳《河阳诗》“引领望京室”句暗示自己此去宣城为郡守,遥望京邑建康,正如西晋的潘岳在河阳为县令,遥望京城洛阳一样。王粲的《七哀诗》作于汉末董卓被杀,李傕、郭汜大乱长安之时,他在灞涘回望长安,所抒发的不仅是眷恋长安的乡情,更有向往明王贤伯、重建清平之治的愿望。

谢朓这次出守之前,建康一年之内换了三个皇帝,也正处在政治动荡不安的局面之中。

因此首二句既交代出离京的原因和路程,又借典故含蓄地抒写了诗人对京邑眷恋不舍的心情,以及对时势的隐忧。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之思想内容和写作特色?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①(谢朓)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②。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③。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④。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⑤。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⑥。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⑦。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⑧?  【注释】  1、三山:山名,在今南京市西南。还望:回头眺望。京邑:指南齐都城建康,即今南京市。  2、灞涘望长安:借用汉末王粲《七哀诗》“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诗意。灞,水名,源出陕西蓝田,流经长安城东。河阳视京县:借用西晋诗人潘岳《河阳县诗》“引领望京室”诗意。河阳:故城在今河南梦县西。京县:指西晋都城洛阳。两句意为:我怀着眷恋之情,傍晚登上三山,回头眺望都城建康。  3、丽:使动用法,这里有“照射使……色彩绚丽”的意思。飞甍:上翘如飞翼的屋脊。甍:屋脊。参差:高下不齐的样子。两句意为:在日光的照耀下,京都建筑色彩绚丽,高高低低都能望见。  4、绮:有花纹的丝织品,锦缎。澄江:清澈的江水。练:洁白的绸子。两句意为:澄清的江水平静得如同一匹白练。  5、喧鸟覆春洲:形容鸟儿众多。覆:盖。杂英:各色的花。甸:郊野。  6、方:将。滞淫:久留。淹留。怀:想念。  7、佳期:指归来的日期。怅:惆怅。霰:雪珠。两句意为:分别了,想到何日才能回来,不由得令人惆怅悲伤,留下雪珠般的眼泪。  8、鬒:黑发。变:这里指变白。两句意为:怀着望乡之情的人,又有谁能不白了头发呢?  【导读】  谢朓(464—499)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南朝齐诗人。出身世家大族,祖、父辈皆刘宋王朝亲重,祖母是史学家范晔之姐,母亲为宋文帝之女长城公主,与谢灵运同族,经历有些类似,时与谢灵运对举,亦称小谢。初任豫章王太慰行参军,后在随王萧子隆、意陵王萧良幕下任功曹、文学等职,颇得赏识,为“竟陵八友”之一。公元495年出任宣城太守,故有谢宣城之称。后因告发岳父王敬则谋反事受赏,举为尚书吏部郎。后被诬陷死于狱中。现存诗二百多首,其中山水诗的成就很高,观察细微,描写逼真,风格清俊秀丽,一扫玄言余习。写景抒情清新自然,意境新颖,富有情致,且佳句颇多。如“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天际识归舟,云中辩江树”(《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游东田》)等,至今脍炙人口。  这是谢朓的名作。诗写诗人即将离开京邑(建康)时,登上三山,望见京邑春色满目,引起离悲别恨满怀。京邑景色越美,越能勾留住诗人离去的脚步,所以,此诗中的景色描写已经能和情感抒发融为一体。  此诗描写春日暮景,色彩鲜明,又极其洗练流丽。其“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二句,想象奇妙,精警工丽,韵致悠扬,是历来被人称颂的名句。李白曾赞美道:“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金陵城西楼月下口令》)。

通过谢灵运《登池上楼》和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比较他们写作风格的异同?

先说谢灵运吧,作为南朝时期最著名的诗人之一,其主要成就是创作了一大批以山水为审美对象的诗歌,奠定了中国山水诗的写实的雏形。

而且由此开始,山水诗正式成为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领域。谢灵运的山水诗有几大特点:

1、创造了一种山水诗的结构模式。在一首诗中,往往是先叙述登游缘起或路线,接着是具体描写局部景物,最后是议论或感慨。比较明显这一特征的有《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2、在局部景物描写中,通过细腻的观察与把握以及非常具体的画面,表现出某一景观的情思韵味,朝着景物与情思交融的方向发展。体现这一特点的名句就是《登池上楼》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这个特点对后世的山水诗具有更为深远的影响,开后世山水诗意境创造之端倪。

3、最有一个特点是对山水景物的声、光、色都是生动的描绘。由于灵运工于书画,他能注意到诗中描写之画面的色彩和谐与明暗对比。如《酬从弟惠连》。谢朓晚于谢灵运的时代,与谢灵运并称大、小谢,他的感情丰富细腻,书卷气很浓,性格单纯,没有世俗的卑俗之气。他有明确的诗歌思想,即追求一种清新明丽之美,他常说“好诗圆美流转如弹丸”。他的诗,情思明净潇散,意象清新明丽,语言明白流畅,声韵流丽和谐。李白谓其诗“清发”。在情思方面言,小谢因为感情单纯,所以因物色感发而或喜或悲时,较为明朗外露,较少百感交集,曲折从深。如他的名作《晚登三山还望京邑》,在他的诗中即使写离忧哀伤的主题,情思也是纯净明秀,即非百结回环,亦非感慨深沉。这首诗是小谢赴宣城守时离京所作,行至三山,回首瞻望京邑,触动了何日归来的思绪。此际当是百感交集之时,但他在诗里展现却是一望中的明丽景色和面对这景色的一片眷恋情思。小谢在诗意象创造也清新明丽,大多落尽华饰,有一种天然韵味。小谢诗语言流畅明白,去除任何晦涩的文字与赘典,有的甚至完全接近口语。

简述晚登三还望京邑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这是描写思乡之情的一首诗;  

2、原诗如下: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朝代:南北朝  作者:谢朓  原文: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  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  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2、详解:  《晚登三山还望京邑》是一首五言古诗,抒写诗人登上三山时遥望京城和大江美景引起的思乡之情。

分析晚登山还望京邑所写的景色是如何与抒发的情感融合在一起的?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诗人站在京城之外,首先想到的是历代和自己有相似遭遇的人物。

借助典故,诗人将前代文人的情感叠加在自己的身世遭际上,王粲的飘零他乡、潘岳的浮萍不定情怀就都落实在谢朓的身上,从而将他自己的身世情怀表达的更加深沉更加令人心碎。

“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太阳光散射在京城的各个角落,诗人虽然出了京城,但是此时回望高大的城墙和巍峨的建筑,反而觉得参差错落,看得更加清楚和明白。这一回首凝望的形象,也就奠定了诗人的叙述视角,必定是远行之人恋恋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