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哀诗曹操?
曹植的
七哀诗(1)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2)。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3)。
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4)。
君行逾十年(5),孤妾常独栖(6)。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7)。
浮沉各异势(8),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9)。
君怀良不开(10),贱妾当何依?[
七哀诗和七步诗?
七哀诗
曹植〔两汉〕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七步诗
曹植 〔两汉〕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一)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菽 一作:豉)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版本二)
七哀诗的内涵?
诗》是魏晋诗人曹植作的一首五言闺怨诗。这首诗借一个思妇对丈夫的思念和怨恨,比喻他和身为皇帝的曹丕之间的生疏“甚于路人”、“殊于胡越”,曲折地吐露了诗人在政治上遭受打击之后的怨愤心情。
七哀诗江淹?
江淹没有作《七哀诗》,作名为《七哀诗》的作者有魏晋诗人曹植,全诗是: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借问叹者谁?言是宕子妻。
君行逾十年,孤妾常独栖。
君若清路尘,妾若浊水泥。
浮沉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
君怀良不开,贱妾当何依?
另外还有阮瑀、张载、荀祖,元代的诗人杨维桢、伯颜、郭圭,明代诗人李梦阳、高攀龙,都有名为《七哀诗》的诗作。
刘裕和七哀诗?
汉代诗歌。东汉末王粲作。共3首。萧统《文选》卷23收2首,《古文苑》卷8收1首。
吴兢《乐府古题要解》云:“《七哀》起于汉末。”
可知《七哀》是当时的乐府新题。建安时期还有曹植、阮瑀等人写作的《七哀诗》。王粲3诗非为一时一事之作。
第1首作于诗人自关中避乱荆州途中。诗以亲身经历的事实,描写汉末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真实地反映了这场时代的悲剧。
其写作时间要早于曹操同题材之作《蒿里行》,是最早反映这场动乱的优秀诗篇。
第2首则是久客荆州的怀乡思归之作,首句“荆蛮非我乡,何为久滞淫”,同《登楼赋》“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如出一辙,内容亦基本一致,故约与《登楼赋》作于同时。
第3首是写边城荒寒,边地人民苦于战争。据《南史·谢晦传》,南朝宋武帝刘裕听说咸阳沦陷,欲伐不能,慨然不悦,乃命群臣赋诗。
谢晦即诵王粲《七哀诗》(其一)中的4句:“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刘裕为之流涕不止。
可见此诗在南阳时还比较流行,颇能引起有识之士的某些共鸣。
七哀诗蔡琰?
《七哀诗三首》是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王粲(càn)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
其中第一首诗写诗人初离长安在郊外所见难民弃子的惨状,感叹于盛世的难得。第二首诗写诗人久客荆州,怀乡思归,日暮凭眺,独夜不寐,触处都生悲愁,表达了他的政治苦闷,以及寄居异地、怀念家乡的寂寞忧伤之情;第三首诗写边地的荒凉和人民为战争所苦,深刻反映了汉末动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强烈倾诉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哀思。
这三首诗中,以第一首最广为流传,它真实地描绘出一幅悲惨的离乱的画面。
七哀诗的题材?
七哀诗是五言闺怨诗题材。
七哀:该篇是闺怨诗,也可能借此“讽君”。七哀作为一种乐府新题,起于汉末。
《七哀诗》是魏晋诗人曹植作的一首五言闺怨诗。该诗通篇表面上描写思妇诉说被夫君遗弃的哀怨情怀,实际上暗喻自己被长兄疏远排斥的苦闷和郁抑,这是另一种意义上运用了“比”的表达方法,这是诗人更深层的自况自喻。
王桀的七哀诗?
王桀七哀诗指七哀诗三首。
《七哀诗三首》是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王粲(càn)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
其中第一首诗写诗人初离长安在郊外所见难民弃子的惨状,感叹于盛世的难得。第二首诗写诗人久客荆州,怀乡思归,日暮凭眺,独夜不寐,触处都生悲愁,表达了他的政治苦闷,以及寄居异地、怀念家乡的寂寞忧伤之情;第三首诗写边地的荒凉和人民为战争所苦,深刻反映了汉末动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强烈倾诉了诗人对社会现状的哀思。
这三首诗中,以第一首最广为流传,它真实地描绘出一幅悲惨的离乱的画面。
《七哀诗》原文怎么拼音?
《七哀诗》 拼音:qī āi shī 作者:曹植 朝代:魏晋 膏沐谁为容。
明镜闇不治。曹植简介: 曹植(192-232)字子建,曹操子,曹丕弟,封陈王。他以诗的成就最高,现存诗九十多首,绝大部分是五言诗。他的诗歌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建安文学的成就和特色,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突出功绩。有《曹子建集》。《七哀诗》是谁所作?
因为《七哀诗》,是一种中国传统诗歌体裁,起自汉末,以反映战乱、瘟疫、死亡、离别、失意、兵燹、衰败、等为主要内容。《七哀诗》的形成、发展,亦即是朝代更替的见证。 王粲的《七哀诗》创作的背景是董卓把汉献帝挟持到了长安,董卓和他的部将李催、郭汜等烧杀掳掠,无恶不作。苦难的现实迫使身为贵公子的王粲一再逃难,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确是领略到了战乱给老百姓带来的痛苦。这首诗就是反映作者离开长安时看到的乱离景象,和由此而产生的悲愤心情。诗人在“白骨蔽平原”的忄妻惨景象中,被一个饥妇弃儿的事件深深地打动了。于是他摄取了这一场面,着力加以描写,使充满死亡丧乱的社会观实更具体、更真实、更典型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饥妇的声声泣,字字泪,牵动了诗人的愁肠,激发了诗人的壮志。由于登上了汉文帝的陵墓,这位葬身“黄泉之下”的西汉贤君,又使诗人自然联想到《诗·曹风·下泉》诗的作者,一种忧世思治的心情不禁油然而生。“南登”两句,把诗人留恋故国,不忍离去,而又不得不离去的复杂心情,描绘得非常动人。同时《七哀诗》表达了诗人谴责军阀作乱,同情人民痛苦,希望国家安定的进步思想。七哀诗的描写方式充满了典型事例的刻画,这样忠于现实的抒写,使全诗的悲剧气氛更加浓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