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和曾姓?
曾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国家,也称为曾国或曾子国。根据史书记载,曾国是春秋时期的一个小国,位于今天的湖北省境内。曾国的建立者是曾参(字子舆),他是孔子的学生之一,也是曾子的父亲。曾国在春秋时期是一个相对较小的国家,但曾参以其聪明才智和善于治理的能力,使得曾国逐渐繁荣起来。
而曾姓是一个常见的姓氏,在中国有着广泛的分布。根据史书记载,曾姓源自古代的姬姓,属于百家姓中的一员。曾姓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传统。许多著名的历史人物、文化名人和社会精英都姓曾,他们在各个领域都有杰出的贡献和影响力。
曾姓排名?
曾姓——百家姓排184位(中国姓氏人口排行第31位,台湾第18名)
曾姓读音?
zēng xìng
曾字初见于商朝甲骨文时代,最终逐渐演变成楷书体简化版的“曾”。
姓,普通话读音为xìnɡ,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时代,在六书中属于会意兼形声字。“姓”的基本含义为表明家族的字,如姓名;引申含义为,如老百姓。
在现代汉语使用中,“姓”也常用作名词,指官吏,如百姓兆民。——《国语》。
曾姓曹姓渊源?
都属于颛顼帝苗裔
曾姓起源于姒姓。
黄帝的第25子叫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据说鲧的妻子因梦食薏苡而生禹,当时的舜帝就赐予禹姒姓。发明甑的曾人部落,是姒姓部落的一支。禹治水成功,舜将帝位禅让给禹。禹的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国号夏后氏。
夏朝建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禹州市。夏王少康封其次子曲烈为甑子爵,在甑(今山东临沂市兰陵县向城镇)建立鄫国。古代习惯以封地为姓,曲烈便从此姓鄫。实力并不强大的鄫国历经夏、商、周,直到春秋,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除去邑旁(阝),表示离开故城,不忘先祖,称为"曾"。
曾姓长久以来,一脉传自禹的后裔太子巫,名副其实的4000年前是一家,故有"天下一曾无二曾"的说法。
对于曹姓的姓源,《姓纂》是这样说的:“颛顼玄孙陆终第五子安为曹姓,周武王封之于邾,为楚所灭,遂复曹氏。”
姓曾的曾的意思?
曾指一个人的姓氏。也有曾经的意思。
曾姓与孔姓关系?
为了敬祖归宗,不致昭穆紊乱,曾姓在清朝统一了字辈。规定是由朝廷作出的,和颜、孟姓一样,按孔姓使用的字辈给后代取名。
孔姓、孟姓启用字辈比曾姓早两代,即从孔子第61代裔孙起,启用“宏”字;颜姓从第62派起用“宏”字。武城曾氏从曾参到第62派没有全国统一的字辈,所以从第63派起用“宏”字。
曾姓实行的统一字辈是: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由于迁徙、经济、地域、文化、信息等诸多原因,大量曾姓支系无法进入统一字辈的行列。
曾姓是满族哪个姓?
曾姓的满族老姓为舒舒觉罗氏。
舒舒觉罗氏是满洲大姓之一,出过不少出名人物,在八旗内分布甚广,八旗均有舒舒觉罗氏,因此,没有族谱是无法确定的哪一旗的。舒舒觉罗氏在各旗内较出名人物有: [镶黄旗] 硕翁科洛巴图鲁、三等男图鲁什,三等侯巴世泰,三等侯、内大臣桑格,二等男费扬古,工部侍郎巴晋泰,副都统章柱。[正黄旗] 二等轻车都尉雅尔布,护军统领四格。[镶蓝旗] 刑部侍郎绥色,二等轻车都尉、巴图鲁索柱,工部尚书赫达色,礼部侍郎铁图,尚书介山,户部侍郎苏拜,詹事府詹事珠玛泰,礼部侍郎登德。[正蓝旗] 骑都尉布尔塔锡。[正红旗] 大理少卿索济。[镶红旗] 骑都尉武苏讷,骑都尉色勒。[正白旗] 三等轻车都尉都什巴,副都统瓜尔察,盛京户部侍郎帕海,礼部侍郎扬舒。[镶白旗] 骑都尉海度。
曾侯乙姓曾吗?
曾侯乙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个贵族,其姓为曾。根据《史记》中的记载,曾侯乙是鲁国公族的后代,他的祖先曾孙氏是周朝的著名大夫,曾侯乙是曾孙氏的后代。
曾侯乙的名字中,“侯”是他的封号,是当时封建社会中的一种爵位,表示他是一个高级贵族。而“曾”则是他的姓,在中国古代,姓氏通常是由祖先的名字演变而来,曾氏可能是曾孙氏的后代一直沿用下来的。
总之,曾侯乙姓曾,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贵族,其封号为侯。
梅州曾姓由来?
梅州各地有不少曾氏宗亲,其中赫赫有名的一支是裕振公。追赶溯裕振公发脉,源自曾氏迁入福建的宁化房系。旧公六传后裔40派曾中彦,原随祖父曾沂居宁都清泰乡稿源上村,北宋初,(约970年)迁福建宁化县怀德乡橄榄村。其后裔也得到较大的发展,形成宁化房系,衍宁化、上杭、永定、平和等地。 此外,南丰曾氏51派曾淳,也于公元1112年(宋政和二年),由江西迁福建宁化石壁下村。
据史料,53世(嘉应始祖)裕振公 (南宋)字玉鸣,行念二郎,居福建汀州宁化,官至奉政大夫,尊为嘉应镇平徐溪曾氏开基祖。据新铺南山、同福《曾氏族谱》记载:曾裕振,字玉鸣,念二郎,曾氏武城53世。元兵乱时,自福建汀州府宁化县石壁村马墩下迁至古梅州程乡县石窟都蓼陂乡( 即今蕉岭县新铺镇同福)。“同福、金沙、招福、南华坝、兴宁、嵩山、畲里、小乍、小洋等处,尊他为始祖”。
又据今同福新方里上屋祖堂堂联:“溯二世由宁化迁乔,启后发祥,祖德宗功垂千载;合两房靠新丰筑室,奉先思孝,馨香俎豆祝万年”。从堂联看,二世来开基。
族谱又载,裕振葬高山大坪上湖面,妻陈氏,生子二:政、真。或者二世带裕振骸来葬也可能。又据《客家姓氏渊源》(梅州市)第135页,嘉应州石坑、阜山世系:“裕振,封奉政大夫。因元兵乱,由赣州徙福建宁化。生子二:天秩、天桢。”“政,字天秩,号顺辰,元进士,官大理寺。配聂氏,生子四,启源、启溪、启沧、启海。天秩殁后,其妻聂氏偕弟天桢由宁化徙居梅州。”至今广东可谓“无县不曾”,以现今所调查到的广东曾姓是全国曾氏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
江西曾姓来源?
曾姓主要由两大来源组成:姒姓和姬姓。
第一支源自姒姓。帝尧之时,尧命颛顼帝的后裔鲧治理洪水,鲧采用堵塞之法,九年治水不成功。舜继承尧的帝位后,把鲧放逐于羽山,起用稣之子禹来治水。禹改用疏导之术,历经十三年平息水患,封于阳翟,即今河南禹州。
公元前2070年禹继承舜的帝位,建立中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国号夏后氏,姒姓。夏朝初,已流行用炊器甑,发明甄的氏族称曾人,是姒姓部落的一支,到夏朝中期,甄器十分盛行,曾人的地位也越来越高,活动于河南方城北的增邱夏朝中叶,夏后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增,子爵,增子国在今河南方城北,增、鄫、曾古时通用,故也称鄫子国。
商朝初,鄫国北迁于新郑与新密市之间的增水。商朝末,东迁今河南柘城与安徽亳州之间的层邱,也作增邱,鄫子国是商朝的盟国。西周初,周武王灭商后封鄫为子爵,北迁到山东苍山西北。到鲁襄公六年,即公元前567年,被莒国所灭,子孙以国名为氏,后去邑为曾氏。姒姓曾氏的历史有2500多年。
第二支出自姬姓。西周初,周穆王南征江淮时,移封诸姬姓诸侯国于汉阳地区,穆王之裔封在增邱,即今河南方城北的姒姓鄫国的故地。曾国因扶立周平王有功,被封为侯爵,国势一度强盛。
春秋初,楚国逐渐强大,向北推进到淮汉地区,灭申、昌、应、霍等小国,曾国沦为楚的附庸,被迫东迁于西阳,即今河南光山西南。战国初楚灭随国,迁曾国于随地,即今湖北随州,曾国不久也为楚国所灭。姬姓曾氏至少有2400年的历史。